王永華
小學生作文,并非文學創作,首先得學說真話,訴真情。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終生學習的四個“學會”(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其核心是學會做人,學會做一個真實的人。“作文即做人”“文如其人”都說明這一個道理。作文是真我的體現,不允許存在虛假。作文如果有虛假,那是對學生人格的扭曲。寫出真實的生活、獨特的感受,作文才有生命力。
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但小學生往往容易忽略身邊的事情,不容易挖掘身邊的題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恰當的引導,引導他們在寫作文時要做到說真話、訴真情,讓他們愛寫,并通過作文正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表現出自己的內心世界,從大量的真實思想和心理情感的流露中發展和提高寫作能力和思維水平,把作文變成一件饒有興趣的事情。
一、引導小學生作文,首先要引導他們學會觀察和體會
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這告訴我們“生活是作文之本。”然而學生的生活范圍是極有限的,這種有限的生活范圍又很容易造成學生感悟上的遲鈍和麻木。為了讓學生能有一雙慧眼和一顆慧心,讓他們能從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從司空見慣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一點令其心動的東西來,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的習慣。做生活的有心人,學會觀察,及時捕捉生活中的畫面,寫真人真事,做真實的寫作。
在一次語文課上,我受到前一天教師會上值周老師點名說:我班的清潔區未掃干凈,我班有學生在中午時候去政府院子里打乒乓球,還高聲喊叫,滿口流言,再則就是課前有老師告訴我說,他發現我班學生用手機在街頭巷尾到處去找Wifi信號玩游戲。這一連串的違規違紀事情接踵而至,令我怒火沖天,一進教室就控制不住情緒,學生個個“汗不敢出”。消氣之后講卷子,有一道題目是小練筆,要求是這樣的:“……描繪某一情景,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試卷上有寫景物的,有寫場面的,題材廣泛,但都輕描淡寫,沒有獨特的感受,有的學生寫感受,無病呻吟,或高喊口號。我就要求全部重寫,就寫剛才老師走進教室的情景。不到5分鐘,就有學生寫完了舉起手。一個學生寫道:“老師走進教室的那一刻,嘴巴緊閉,目光陰冷。他往講臺上一站,把教室掃視了一周,不說一句話。我感覺到暴風雨就要來了。‘我們六(3)班臥虎藏龍,人才輩出……暴風雨真的來了,老師聲音如響雷,語言如雹子,鋪天蓋地落下來,我這時才知道‘怒發沖冠和‘火冒三丈的意思”。另一個學生這樣寫道:“老師走進教室,把書往桌子上一放,手反背在背后,眼睛直勾勾地盯著55個學生,臉上平日的笑容消失了,臉色好像有些發白,好長時間不說一句話。我意識到地震將要發生,連經常被點名的幾大金剛似乎也嗅到了什么味道,都規規矩矩地坐著,教室里瞬間變得異常寂靜,連心跳的聲音都能聽見……”有學生寫道:“老師氣沖沖地走進教室,我就嗅到了火藥味”云云。突然間,學生文思泉涌,個個都想發言,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這表明,學生的慧眼和慧心,需要老師適時點撥。
二、引導小學生作文,最好不要當堂催交,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實踐和體會
作文源于生活,在沒有任務驅使的情況下,小學生是不善于觀察稍縱即逝的生活現象的,所以要放手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在充分接觸人物和事件中進行有感而發的寫作,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
比如,在學過《山中訪友》后,我布置《金秋訪友》這個作文題,稍作提示后,規定3天之后交,有學生這樣寫道:“早晨,我一出門,就與清涼的秋風撞了個滿懷,大片大片的包谷林給大地披上了花衣,有黃色,有褐色,還有綠色。我獨自一人走在壩子中間的小路上,兩旁的大玉米棒子紛紛露出門牙,微笑著向我問好,狗尾巴草向我鞠躬點頭,露水苦捧出晶瑩剔透的珍珠問我做一串項鏈夠不夠。啊!一路走來,我成了這里的貴賓,好不愜意!”
三、教小學生作文,要引導廣泛閱讀,切實落實好小學階段145萬字的閱讀量
書讀多了,積累自然豐厚,就會引起傾訴、表達的欲望,于是就有了寫作。厚積而薄發,寫起作文來就有話說,就會說話。
四、教小學生作文,要鼓勵傾吐
孩子的童年是夢的季節,往往會有許多不切實際的想法,當孩子愿意把這些心里話都說出來時,不論他們的想法是多么可笑,表現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實的,教師都應該加以表揚。因為,高尚的、美好的情感都來自真實的事情和發自內心的感受。這些真實的感受成為寫作的第一手材料,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內心體驗,還提高了他們的認知水平,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都盡情地釋放出來。
因此,教小學生作文,教師要注意幫助學生走入情景,留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這樣他們才能有話說,才能激發情感,寫出真實的作文,要鼓勵學生廣泛閱讀,才能會說話。只有盡可能地給學生提出“說真話,訴真情”的條件,強調是什么寫什么,想什么說什么,不虛假不矯飾,以表達自己的真實思想和內心感受為目的,這樣才能寫出屬于自己的作文來。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