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周
【摘 要】閱讀教學主要是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兩部分,指導閱讀應以課內為主,課外為輔。由內到外,課內閱讀是基礎,課外閱讀是拓展和補充,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要成為有機整體,這才是閱讀教學根本,那么如何才能把兩者有機地結合呢?這是我們語文教師必須要思考的問題。【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課;方法指導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無論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成功的閱讀絕不是讓學生機械地復述原文,而是通過一系列的閱讀實踐活動,達到培養學生認讀能力、理解能力、吸納能力、評價能力的目的。如何達到上述目的呢?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覺得起碼要做到如下幾點:1.注重“情境”的創設,精心設計課前導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小學生思維的特點和優勢是直觀性和形象化,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景,對于小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可以實現意義的建構。從構建主義學習理論的觀點來看,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因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動直觀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聯想,喚起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有關的知識、經驗、及表象,從而使學生利用有關知識與經驗去“同化”或“順應”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達到對新知識意義的建構。研究表明,環境無不對人的心理發生著作用,恰當的情境刺激有利于學生的自主體驗、想象放飛、個性張揚。情境的實質是人為優化了的環境,是促使學生能動地活動其中的環境。這種充滿美感和智慧的氛圍,與學生的情感、心理會發生共鳴而契合。它所觀照的是學生內心的自由、愉悅、釋放、本真,建構性閱讀教學力圖把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文本相結合,拓寬文本的空間,把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用文本提供的模式加以藝術化,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一段好的導語,能引起學生閱讀的極大興趣。小學生對什么事物都懷有一種好奇心,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們的這種心理,精心設計閱讀課文的導語,積極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2.培養學生創造性的閱讀如果說,質疑性閱讀是較高層次的閱讀,那么,創造性閱讀則是更高層次的閱讀。這種閱讀要求教師順應學生的思維規律,并加以恰當的點撥和引導,使學生的思維散發,在閱讀中實行再“創造”。這種既能培養學生認真研讀課文,深入理解作品的習慣,又利于開拓學生的發散思維,發揮他們的創造能力。我在指導學生用求解法閱讀《田忌賽馬》后,為了進一步啟發學生思維,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又板書出一道思考題:假如齊威王和田忌再一次比賽,假如你是齊威王,你能贏田忌嗎?一石激起千重浪,課堂上立即出現書聲朗朗,思潮滾滾,議論紛紛的場面。學生們爭著發表自己的見解,最終取得一致的看法:只要隨機應變地調換馬的出場順序,是可以反敗為勝的。3.要學生學會閱讀的方法面對市面上,課外閱讀書籍林林總總,老師和學生都面臨著選擇的問題,學習和閱讀的時間合理分配需要我們學會精讀和略讀。何謂精讀?精讀其實就是將課外閱讀中的部分章節進行肢解分析,字,詞,意等等,學生在熟讀文章之后,抽絲剝繭的對章節進行反復推敲。通過仔細的研究,從而最大程度的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內容,精讀的過程也是一個由淺入深的思考學習過程,在精讀課外讀書物的過程中,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得到進一步的提升。略讀是閱讀的策略,文章中總有重點,我們精讀重點,對一般的情節內容可以采用略讀的方法,了解故事片的大致內容就可以,甚到為了節省時間可以及完全忽略過去,這也是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的方法之一。4.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只要形成了習慣,要改也更難,俗話說:“習慣成自然。”所以,我們要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必須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我認為;除都學大綱規定學習的課文外,其余的課外閱讀都應進行閱讀的訓練,即每個單元,重點,講解,研討一兩篇,其余都進行篇章的閱讀訓練,而對于學生而言,要養成他們在生活中的自覺閱讀習慣,如報紙,雜志,故事等,蘇東坡的“通讀,精讀,出神入化”,這三個階段我們也不妨拿來一用,讓學生們在閱讀中逐漸深入,知識面逐步擴大,從而對文章形成自己的理解。我們不妨采用文化沙龍的形式,每周在班上舉行一次主題閱讀活動。讓學生們在閱讀之后學會思考和欣賞,在交流活動中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感受,不時的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來總結自身認識的不足,從而達到共同進步的目標。5.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討論解疑即在課堂上師生共同討論,學生在課前自學過程中解決不了的問題。對于較簡單的問題,可以直接得出結果,對于能貫穿整篇文章的問題,教師可以把它與自己備課時精擬的有關課文的問題相結合,作為主線問題,引導學生再次自學,圈點批畫,體會理解,對于課文中的重點段落或學生個人學習理解有困難的,要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互幫、互學。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要急于回答,可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討論,互相啟發。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小組討論中不能解決的,可進行全班討論,仍不能解決的教師作適當的點撥。這樣有利于學生加深理解和體會。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又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在讀的方法上,教師可通過朗讀指導,范讀或錄音朗讀,調動學生的情感,引導他們展開想象和聯想,將他們帶入課文中的情境,并進入角色,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同桌對讀,分角色朗讀和全班齊讀等,讀出變化的語氣,表達出人物的情感。《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導入新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可放聲讀,可輕聲讀,怎么有利于學生的思考就怎么讀,然后讓學生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繼而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因為問題是提高學生能力的基礎。是創新學習的前提。創新學習的課堂,強調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向課本,帶著信息儲備主動地走向課堂,走向教師。然后根據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來組織教學。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自己最感動的地方,或自己最喜歡的地方多讀幾遍,然后全班交流初讀感受,整體把握課文內容。6.交流感受,課外延伸在布置作業時,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的讀書收獲,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可以讓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有關的課外知識;可以讓顯示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畫一幅畫,作一首詩;可以讓學生寫廣告詞、心得;可以讓學生讀一些課外讀物……讓學生在課下拓展思維,培養語文能力及創新能力,又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課文內容的美。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課都固定這一模式。由于每篇課文的要求不同,在單元里的地位不同,課文的題材、體裁、表達方式不同,因此,對課堂教學結構的分析應提倡多樣化、個性化。有的課,可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有的課,以學生自讀為主,輔之以合作學習;有的課以合作學習為主,先分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組之長;有的課可直接從課文的重點切入,以點帶面,從部分返回整體。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需要的不同決定課堂教學結構的多樣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標新立異,鼓勵教師大膽嘗試、勇于創新。總之,閱讀學習要有一個逐步的過程,我們要引導學生有意識,有目的的進行閱讀,避免盲目的自學閱讀,應付式的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學到知識,得到創新,從而逐步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