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摘 要】隨著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中國文化的生命內涵正在年輕一代的認知中悄悄地蒸發與淡化,在這個大背景下,面對初中生出現的一些人文精神的缺失和人格發展的缺陷,初中美術教育應承擔起學科教育在人格培養的獨特價值功能。
【關鍵詞】美術教育;人格培養;完善;途徑
一、初中生人格培養與完善的價值取向
人格,心理學上稱之為個性,是指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即個人心理活動的意識傾向性以及在生活、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較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健全人格可稱完美人格、優秀人格或理想人格,是各種積極人格特征的完美整合,屬于高層次的心理健康。由于初中生的各種生理和心理機能尚處于形成和發展中,其健全人格的含義有其獨特性。因此,初中生的健全人格是指在其人格結構中,具有普遍性、積極適應性的典型人格特質的健康和均衡的發展。國外已有研究證明,對兒童青少年進行人格教育不但會促進其自我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決策能力等的發展,還能促進學習成績的提高。國內學者也非常重視初中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例如對初中生創新能力、自我控制等個別人格特質的促進研究。學生有了健全的人格,才能積極履行應盡的義務,才會在正確觀念的引導下去創造生活,并自覺地不斷完善自我,因此,培養人格是一項偉大的育人工程。
《美術課程標準》總目標指出:“要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能力素養,陶冶高尚情操,完善人格。”它明確了美術教育最終的目標是“陶冶高尚的情操,完善人格”。這種人格的構成包括有堅定地政治方向、正確的人生觀、健康的心理素質等。因此就美術而言,必須有賴于美術教育的整體價值的實現,而不能僅僅寄希望于美術教育某種單一價值的實現。因此,初中美術教育必須注重學生美術學習中技能學習與基本素養、個性品質與思想情操的同步發展,承擔起人格塑造的責任,培養符合社會發展的德才兼備的人才,以此實現美術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美術教育對實現人格培養的途徑
(一)加強學校校園文化環境建設
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專業機構,是連接家庭和社會的橋梁,是培養初中生健全人格的主要場所。個體的人格具有環境適應性的特點,學生的行為表現會因為不同的學校環境而有所不同。學校環境主要需要從物質文化、精神文化、教育關系以及學校制度等方面來建設。首先,良好的學校物質環境既是學校的外顯標志,又是學校良好精神風尚的體現。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校的物質條件能夠對學生的精神世界施加一定的影響,也是培養學生堅定信念和良好習慣的手段。學校可通過櫥窗文化宣傳、結合節日開展文娛競賽、課外實踐等活動營造文明的校園氛圍,來增強校園文化建設,不但能促進學生善交際特質的發展,還能培養學生的探索和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其次,健全的管理制度更是建設校園環境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優良校風的保障,對學生行為習慣養成及營造和諧的育人環境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學校應關注教師健全人格塑造
在學校教育中,不但要將人格教育貫穿到平日的教學之中,還要開設心理健康課預防學生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心理行為問題,尤其是要選取合適的教育載體促進其健全人格的發展。教育載體應以活動為主,可采取心理劇、團體心理訓練、專題講座等形式。活動設置應強調學生的主動性、互動體驗以及反思分享,避免成為學科知識普及教育,要讓學生樂于參加其中。一直以來,教師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正所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人格具有育人性、示范性、完美性以及發展性。教師健全人格的塑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強化自我主體意識,即教師要認識到自己是塑造健全人格的主體,教師要樹立正確的職業意識,明確自己的職責所在,要有自塑的動力,以“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來要求自己。其次,堅持學習,不斷反思實踐。教師在學習過程中可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加深對自身以及教育工作的認識。塑造健全人格的第一步是要有正確的自我認知,能正視自己的不足,接納自己的缺點,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在師生的日常交往互動中,教師的人格發展影響著學生自我評價、自我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師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真正做到為人師表。
(三)在美術教育教學中加強教師的主導作用
美國著名的藝術教育學者艾納斯主張:藝術教育的目的最主要的是以健全人格的養成為目標,兼具理性 的認知活動與感性的創造活動。一個優秀的美術教育工作者,不光關注學生吸取知識的一面,同樣要關注他們情感心理的一面。只有把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相互作用,相互促進,才能讓人格健全發展。這就要求美術教師要正確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之間的關系。適時的鼓勵學生個性品質的外顯與張揚,正確對待他們不同尋常的設想,盡量給每個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引導學生大膽創作,有助于學生個性和良好的思想、心理的發展。其次,要建立新的課程體系,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把理論與實際、動手與動腦、教育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把學校的課堂教育與家庭、社會教育聯系起來,有助于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由此來塑造學生完善的人格,為國民素質的提高作出應有的貢獻。
人格有序的訓練,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耐心、耐力、注意力、毅力,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克服困難的能力和意志。
實踐證明,在美術教育活動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個性以及人格的培養,不要強求千篇一律,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適宜的發展。教學要留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和時間,要幫助每一個學生樹立自信、獨立、積極地學習態度,大膽的展示自己的創作構思和作品,是他們的個性和人格得到充分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森林主編《人格教育》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2003年6月第1版
[2]阿寶編著《創造心理》中國人口出版社 1997年10月第1版
[3]呂達《課程史論》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第1版
[4]韋有華《人格心理輔導》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年8月 第1版
[5]《中國教育學刊》2016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