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新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基礎之一便是閱讀教學,閱讀教學的實效性直接關系到語文教學的質量,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注重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但是在語文教學的實踐過程中存在缺乏實效性的現象,目標意識、訓練意識都存在淡薄的現象,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探索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效性的途徑與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實效性;途徑方法
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占有重中之重的地位,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對于提升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自新課程改革深入實施以來,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方法、教學目標都有了較大的變化,教師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感受與體驗,這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教師也應該更加注重課后研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提升閱讀教學實效性。
一、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效性的重要影響因素。
1.教師因素。
部分小學語文教師上課備課不充分,對于教材的分析理解并不深入,教學中對于教學參考資料的依賴程度過高,依照參考書的知識體系傳授學生知識。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師沒有自己的分析與理解,更是沒有與自己教育理念相對應的教學方式與方法,導致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無法得到培養。教師的責任與義務便是傳授授業解惑,要想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對于教材有自己獨特的理解與分析,從教學參考書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設計出符合學生學習水平與教學目標的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這是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2.教學目標因素。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大多數的學生進行了大量的閱讀,但是閱讀方法不正確,讀書無法抓住重點難點,讀書無法形成自己獨特的讀書心得,不善于從文章中學習文章的寫法與汲取文章中的營養,口頭語言表達能力與語言理解能力都無法得到提高,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教學目標都不能得到實現,教學中存在著“虛效”的現象,這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效性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3.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因素。
在小學語文的閱讀課中存在一些弊端。首先,閱讀教學缺乏語文教學的本質特征,上課表面上形式豐富多樣,在于促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生動形象,但是過于依賴于多媒體技術,引用過多的課外資源,遠離文本內容,學生對于文本的語言與內容沒有深入的研究與理解,其次,在部分閱讀課上教師注重對于學生朗誦能力的培養,但是對于朗誦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對于語言理解、讀書方法以及思維的訓練微乎其微。最后,在傳統應試教育根深蒂固的影響下,閱讀教學陷于為考試而教學的怪圈之中,教師閱讀教學的方式就是進行單一的訓練、教學方法便是乙腦學生死記硬背,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下雖然會在考試中獲取高分,但是會存在低能的現象。這些都影響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
二、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效性的方法
1.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首先教師要注重文本的理解分析。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尋找更多的相關資料,對于文本的理解有更加深切的體會,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與感受。首先,教師不應該僅僅重視學生的閱讀體驗與感悟的獨特性,還要注重學生對于文本的共同認識,學生是閱讀教學的主要對象,是閱讀教學的主要讀者,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文本的細節中引導學生對于生命的關懷和人文的意義。小學時期的學生的生理與心理正處于逐步成熟的時期,性格中有許多可塑造、可發展的地方,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對于學生的獨特的理解與深刻的分析表示支持的同時,也要對學生的偏頗支持給與幫助,讓學生的思維由幼稚走向成熟、由膚淺走向深刻。這是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必須經歷的過程之一。
2.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需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方式。
在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處于被動的地位,主要的教學模式就是想學生灌輸知識,教師將學生當做一個學習機器,對學生進行反復的操練,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題的主觀能動性,實現不了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無法符合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各種能力。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新的教育理念下提倡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種教育理念下,教師應該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如在學習《樂山大佛》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全班氛圍若干小組,每個小組若干成員,由成績比較好好學生、一般學生、成績較差的學生組成,學生在討論中要僅僅圍繞著與閱讀相關的問題來進行,如:文中是如何描寫大佛的大?為什么樂山大佛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學生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在小組中進行積極的討論,再又各組代表來匯報自己小組的討論結果,并且給與表揚與支持,進行指點與幫助。學生在激烈的討論鄭加深了對于課文的理解,主動的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學生在學習中不再是處于被動的地位,而是樂于學習、主動學習、積極學習,這是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效性的基礎,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去勇敢實踐。
3.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需要重視教師的引導作用。
在小學語文閱讀課中,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教師的引導作用也是重中之重。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對于課堂教學的引領作用,在學生陷于迷霧使指點迷津,在關鍵處給與點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認真的思索,讓學生體驗語言,感悟情感,讓學生知道文章中這種寫作方法是否好?好在哪里?讓學生有自己內心的感受與體驗,對于文章內容有一個更為深刻的思考與理解。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進行朗誦教學,在朗誦中培養學生的語感,早閱讀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這些都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大量訓練。
總而言之,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注重教學的實效性,教師要正確的解讀文本,在語文教學中個實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訓練學生思維,促進小學生的品德修養與審美情趣,促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效性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