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瑪貴吉
【摘 要】受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小學思想品德課程被很多人認為是無足輕重的一門課程。很多學校的思想品德課不受學校、家長和學生的重視,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也不能與時俱進,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以至于思想品德教學出現了“假、大、空”的現象。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學思想品德課怎樣才能不流于形式,使學生都能有所收獲呢?本人結合多年思想品德課教學實踐來談一點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關鍵詞】小學;思想品德;教學
1.在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學校教育以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不僅僅靠思想品德課來完成,其他學科也應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這因為各學科教師都肩負著既傳授知識又造就人才的雙重任務,因而在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中,使學生受到應有的思想教育,是德育的一條有效途徑。因此,教師應課堂上創設情境,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和不同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讓學生全員參與,充分展示自我,使學生在課堂中了解自我與他人,明白某些事情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教師應善于利用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善抓細節,講求實效,避免呆板,聲情并茂,啟發學生心智,調動學生心緒,撥動學生心弦,這對學生一生都有好處。
教師是對學生實施教育的主體,教師的思想、知識、師德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小學教師,他們是第一個運用科學而系統的教育方法引導少年兒童認識社會、認識人生的人,他們對少年兒童乃至其一生都有重要的影響。在少年兒童的心目中,教師是最神圣、最完美的人,是道義和知識的化身,所以他們對教師的信任和敬重超過了一切人,教師的每一句話他們都深信不疑,教師的每一個動作都是他們模仿學習的榜樣。因此,要使少年兒童健康成長、成才,小學教師必須具備正確的思想意識和高尚的道德素養,必須具備相當全面的知識和科學的教育方法,這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先決條件。小學教師應對學生真誠熱愛,與同事團結協作,對自己嚴格要求,只有這樣,才會在潛移默化中以為人師表的力量樹立威信,影響少年兒童的言行舉止,培養他們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取得育人工作的成功。
2.在日常生活及活動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在小學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師是神圣的,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言行。因此,教師一定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身體力行,給學生樹立榜樣。記得有一位教育家說過這樣一句話:“做出的比喊出的有分量。小事情大內涵,大道理小行為。”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用嘴去說服教育學生,更多的時候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塑造學生,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以教師自身的表率讓學生受到教育,使學生在平時生活中自覺樹立起尊敬師長、勤奮好學、積極上進的品德觀念。
此外,開展豐富多彩、適合小學生的活動也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好機會。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故事會、熱烈的演講賽、精彩的歌舞表演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吸引學生認真聽、仔細看、用心想,讓學生參與,讓學生討論,讓學生感悟,從活動中受到啟發,受到感染,受到觸動,不知不覺地懂得深奧而抽象的道理,培養學生愛勞動、講團結、守紀律等良好品德,并逐步形成一種自覺自律的行為。
3.加強教學內容與德育教育相結合
在生活中晝培養學生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因為人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學習是人類進步和發展的基礎,是每個人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小學教育的重要內容。為此,教師要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景,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在教學中要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從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另外,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該講的內容一定要講,并且一定要講清楚,讓學生聽明白。如通過挖掘一些平凡、細微生活事件,引導學生從平日熟視無睹的現象和事物中發現問題,提升心靈經驗;從不同角度提供一些范例,啟發學生對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面對真實的自我,提升自我,如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范文《在金色的海灘上》讓學生看到一個信守諾言,具有水晶般透亮心靈的純潔善良的姑娘;《難忘的八個字》《十二次微笑》《救命骨髓》等課文中讓學生明白只要人人都獻出更多的愛,給予別人更多的關心,我們的世界,我們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
4.確立學生主體地位不能輕視教師的作用
新課程教學實施的一個基本原則是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已經成了我們的共識。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們大多數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非常注意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的主體需要。學生們敢于、樂于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個性得到了張揚。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有時在氣氛熱烈、民主的課堂里卻只能看到學生的風采,老師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無的角色。新課程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但這種“自主與探究”有時會使學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導、點撥和幫助。這個時候的教師就應該是學生的引路人,把他們從偏執引向正軌。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除了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供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外,更應該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思維方式,掌握學習策略,同時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向導。
5.時事閱讀,課外延伸
小學生雖然客觀地理解問題的能力較弱,但是也需要進一步進行培養,因此,思想品德教師可以讓學生平時多聽一些新聞或者多看看報紙之類的期刊,對國內外的事情能夠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教師在思想品德課上可以每節課都抽出一點時間,讓學生匯報下自己了解的最新信息,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思想品德教學質量。如在講《維護祖國榮譽》時,主要從尊敬和愛護國旗、國徽這種小事情做起。針對我校每周一升國旗儀式,組織學生進行課堂演講賽,主題就是“國旗在我心中”,從而使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不斷增強。通過這樣的學習,讓學生從小就養成關心國家事情的習慣,認清形勢,由知國到愛國方面發展,進而促進他們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雖然我國目前教育都在提倡素質教育,但是完全能夠實現素質教育的比較少。對于思想品德這門學科,更需要徹底消除應試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因為它是一種內在的學科,影響學生思想和觀念的學科,并不是靠死記硬背就可以實現的。因此,思想品德教師要不懈努力,摒棄不好的教學方式和習慣,使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到思想品德的相關知識,還能夠提高覺悟。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一個必要手段就是理論聯系實際,將學校教育與社會相結合。課堂教學是一個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主發現和不斷創新的過程,而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教師和教材提供的現成觀點與結論。對于我們而言,課堂教學是一個不斷通過創新而實現自我生命價值的過程,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教師能否形成獨特教學風格的關鍵因素;對于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一個在教師引導下進行自主發現、探究和不斷創新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