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統一多民族是憲法的莊嚴宣示和構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核心法治特征。具體來說,統一多民族以多民族為物質載體,以統一為固有特征,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散發民族特色思維,保持多民族的共存、共生和共進狀態,促進多民族的多維發展,提供多民族的統一基礎,追求多民族的整體國家價值。其中,基礎內涵提供前提要素,主體內涵確立基本資質,國家內涵保障基本定位,哲學內涵提供科學支持,功能內涵發揮特色效用,法治內涵體現價值追求。
【關鍵詞】統一多民族;多民族國家;民族統一;國家整體;民族國家
【作 者】胡利明,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經濟師。北京,100081
【中圖分類號】C95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4 - 454X(2017)01 - 0022 - 008
中國歷史豐富多樣,民族各異,既有共性,又有個性,歸類于多民族國家。“統一多民族”(以下一般不加引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核心要素特征,既是客觀事實存在,又是憲法的權威宣示,還是中華民族的心靈認可,更是中國人民悠久歷史的必然選擇。目前,難以準確統計民族群體的實際數目,但諸多民族不是“雜亂無章”地共同生活,而是“有條不紊”地“統一”于整體國家,既保持國家系統的整體完整,又保留各個民族特色;既保留自我空間特色生活互不影響他方,又相互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還在共同精神支撐下和平共生,共同形成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國家特色,共同豐富諸多法理內涵,共同提升統一多民族的科學品質。
一、統一多民族的基礎內涵
統一多民族是客觀自然事實狀況,自然具有諸多基礎內涵,既有憲法的國家支持,又有自然法規律的科學支持,還有哲學思想的原始底蘊;既是事實物質概念,又是法學思想精髓,還是哲學思辨思維,更是現代法理內涵的晶核。
1.自然:統一的根源。萬物世界客觀存在,既是自然存在,又是規律科學存在,還是一切物質的原始“建筑材料”。世界萬物都來源于自然,自然是物質世界的載體,既不能表述清楚,又不能詳述其緣由,只有認識并接受認可既存“事項”。例如,自然法是現代的產物,是和現存制度交織在一起的東西,也是一個能干的觀察者可以從現在制度中區別出來的東西。[1 ]57統一既是現代的產物,又是現代繼續發展的目標,還是將來的發展趨勢,這在自然根源上要求“統一”,屬于自然道德范疇。其實,“自然的道德”肯定生命為最高價值支撐,從而否定了反自然道德的最高價值——上帝。[2 ]190生命既屬于自然,又來源于自然,還高于自然;自然道德是應然存在,成為生命的最高價值追求,是“上帝”的“否決因素”。因此,客觀物質世界的自然屬性,既為“統一”提供自然資源,又提供自然根據,還成為“統一”的重要追求和完善因素。
2.獨立:事實前提。“統一”既有自然根源,又有自然基礎,還有自然特征,更依賴于“獨立”的事實前提。例如,獨立自主是一個民族最基本的自由和最高的榮譽。[3 ]339可知,統一多民族要成為事實事項,既要有原始物質因素,又要有獨立的客觀事實前提;沒有必要的自我“獨立”意識(非政治獨立),民族將不能堅持原則立場,不能保持獨立人格,不能為“統一”提前準備事實要素。
3.統一:多民族的原則立場。統一既是國家的原則立場和堅守底線,又是任何人不得觸碰的高壓紅線,更是多民族國家必須“嚴防死守”的最后防線,理所當然成為多民族國家必須主動遵循原則性規則。在此類比借鑒:在統一基礎的前提下形成整體法治理念,在法治運行過程中提升法治質量。[4 ]據此分析,多民族群體既要堅實的統一基礎,又要堅守統一原則;多民族國家既要有統一外觀,又要有整體國家內核,還要有統一的核心原則立場,共同夯實統一多民族的物質基礎。
4.多民族:統一的物質要素。國家的終極目標是統一,統一需要物質基礎或要素:多民族構成國家統一的客觀存在物質環境。例如,一個統一的國家可以是多民族和多族類的,前者源于殖民、征服或各民族共同體的聯盟,后者源于個人和家庭移民。[5 ]23據此分析,統一的國家是實體組織,源于多民族的物質材料存在,通過特定技術手段構建出符合科學原理的國家組織,這表明“多民族”成為“統一”的物質性要素。
5.統一多民族:整體性民族。多民族的落腳點歸屬于“統一”,形成于統一多民族的機構,成為整體性民族集體。例如,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就是堅持“統一多民族國家”理念,核心思想可以概括為“多民族國族”觀。[6 ]26據此分析,多民族是前置要素,統一是追求要素,統一多民族是整體性要素,呈現為國家整體的法理外觀,共同夯實民族的整體性特色。
6.政治美德:統一多民族的道德追求。多民族是客觀現實,統一是追求目標,統一多民族建立于多民族基礎,屬于政治類型的道德美德,更具體來說屬于積極的“追求道德”。其實,政治美德的首要義務是要尊重和保護人們的基本權利,這種權利是社會的法定權利。[7 ]353統一多民族具備政治美德的基本素質,既要保護民族的基本權利,又要尋求制定社會保護規則,還形成重要的追求道德,共同夯實基礎內涵。
由此可見,統一多民族的基礎內涵豐富,既是前置性內涵,又是其他內涵的內涵;既有統一的基礎,又有多民族的現實存在;既有多民族的物質要素,又有統一的積極追求目標。其實,自然構建統一的根源,獨立成為事實前提,統一固定多民族的原則立場,多民族屬于統一的物質要素,統一多民族展現整體性民族狀態,政治美德促進統一多民族的道德追求。
二、統一多民族的主體內涵
統一多民族有基礎內涵,獨立發揮效用必須依賴于特定的主體內涵,既要保持主體法律地位,又要發揮主體功能效用,還要追求主體價值目標,更要通過主體效用實現特定的目標價值,發揮與主體相關的若干特有功效。
1.立場:主體原則。統一多民族作為主體要素,需要提前確立原則立場,反過來說,原則立場構建主體的基本定位。由于黨的立場、人民的立場和法治立場是一脈相承的理念體系,彼此之間具有高度的趨同性。[8 ]據此借鑒可知,統一多民族既要堅持主體原則,又要堅持與之“配套”的原則,共同豐富主體原則立場,充實主體要素內涵。
2.法律平等:主體一般性。主體具有獨立人格,首當其沖是要求主體法律地位平等,既有法律前置規則,又要有法權平等,還要法律保護通用平等。其實,法權告訴我們在共體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承認我們具有所有權。[9 ]180可知,統一多民族源于普通法律平等,為其提供必要的平等前置,充實主體的一般性特征,為政治平等準備通用環境要素。
3.政治平等:主體特殊性。政治平等是法律平等的“延續發展”,而統一多民族在法律平等基礎上,繼續追求政治平等,逐漸形成自我特殊性。其實,政治平等是一種我們應當爭取獲得的理想,是在其支持下行動的一種道德義務。[10 ]31可知,統一多民族基于政治平等而生,衍生主體特殊性,保持民族主體特色,形成政治平等氛圍,打造主體特殊性內涵。
4.文化:主體對象。多民族具有主體資質,追求統一目標,追求對象在于民族特色“文化”,這是構成民族國家的主體內涵要素。例如,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創新的財富。[11 ]1可知,中華民族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法律主體,反過來說,文化是以中華民族為法律主體的客體對象,屬于文化財富范疇,內涵豐富多彩,內容充實多樣。
5.公正:主體價值。統一多民族有主體要素,還要體現和追求主體價值公正,既要一般公正,又要特殊公正,還要時間公正,更詳細來說是“準時公正”。其實,遲到的公正是一種不公正,非遲到的準時到達的公正為“準時公正”。[12 ]可知,統一多民族的終極價值在于主動追求公正,既有準時公正,又有民族特色公正,形成公正的主體價值特色。
由此可見,統一多民族的主體內涵多種多樣,既有宏觀主體角色“中華民族”,又有微觀的主體內涵要素,盡管不可能非常全面具體,只能技術上保證“最有密切聯系”成為主體內涵的“部分代表”。立場堅定主體原則,法律平等提供主體一般性資質,政治平等構建主體特殊性,文化成為主體對象,公正屬于主體價值追求,共同或者融合形成主體內涵。
三、統一多民族的國家內涵
統一多民族有主體內涵,“繼續發展”為民族特色的國家內涵。民族與國家既是不同類主體范疇,又是法律關系最為緊密的結合體,還體現鮮明特色的國家內涵。民族既是國家的前提要素,又是國家的構成要素;國家既是民族的發展要素,又是民族的保障力量,還協調民族關系豐富國家內涵。
1.民族:國家的孿生體。民族與國家既有天然關聯,又有類似基因,還有共同體要素。例如,民族的形成與國家的創立基本上是同一過程,并且基本具備了民族與國家同一的形態,因此被稱為“民族國家”,即“民族、國家一體”。[13 ]232可知,民族和國家的“生時”基本相同,處于相同的社會形態,經常稱為民族國家或國家民族,即民族和國家呈為一體,類似于“孿生體”。
2.多民族:國家的客觀存在。民族與國家孿生共存,多民族實質上是國家的哲學存在;國家取決于多個民族組合,通常由多個民族組建共同體。例如,所謂“多民族國家”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民族共同組成的國家。[6 ]34可知,國家既依托于多民族的客觀存在,又高于多民族的客觀現實,在民族事實基礎上形成有組織機構的國家實體,為國家內涵準備民族性原始素材。
3.孝:國家的民族功能。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不僅在家庭、家族領域發揮效用,而且廣泛地被運行于國家領域,還緊密聯系著民族精神。例如,從孝的基本精神中可以衍伸出對民族的大孝,即為民族興旺,發展經濟,創造文化,為民族尊嚴而死,為民族延續而生,促進民族進步和興旺。[14 ]391據此分析,民族的國家內涵突出表現為“孝”發揮民族功能效用于國家,既要宏觀的民族“大孝”(忠誠),又要對民族國家發揮經濟文化功效,還要民族人格尊嚴和民族自我再延續,更要促進民族國家的共同發展進步,綜合起來在于共同發揮民族的國家功能。
4.制度公正:國家善良價值。國家原則上是善良的,國家需要制度規則保障國家機構運行,尤其是政治制度確保制度公正。例如,政治制度的美德是公正,公正的精神實質是平等,其最終指向是公共利益。[7 ]83可知,統一多民族的國家功能體現制度公正,追求國家善良價值,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建立制度公正規則,既維護民族利益,又保障國家制度善良,還促進國家實現民族公正目標。
5.整體公正:國家的自然價值。民族構建國家,發揮國家效用,追求整體公正,實質上體現整體公正價值,維護國家統一,實現整體狀態下的統一。其實,整體狀態下的公正稱為“完整公正”,公正并不是局部的,部分公正是不完整公正,實質上仍然是不公正。[15 ]據此分析,統一多民族的追求狀態是整體,追求目標是統一,實質上是整體公正價值,發揮國家的自然公正價值功能,顯現國家整體功效,契合民族國家的自然價值思維。
6.國家統一:民族一體的宏觀裝置。在和平年代,國家原則上是統一的,民族原則上是和諧的,兩者相互促進、相互共生和相互發展對方,即民族關系依托于國家統一的前置,國家統一成為構建民族一體的“裝置”。例如,國家統一是不能省略的前提特色,多元一體是最大視角的宏觀整體特色,多元情況是客觀現實特色,尋求民族和國家統一是追求特色,保存多元促成一體是運行特色。[16 ]據此分析,國家統一既是追求目標,又是民族一體的外觀裝置,表明國家統一是必設前置,多民族是多元現實,是在遵循和保存多元前提下追逐國家統一、實現宏偉遠期目標、融合民族一體的內在要素。
由此可見,統一多民族的國家內涵以民族為事實基礎,以國家整體統一為價值目標,在維護民族和諧過程中追求、完善和實現國家統一,在追求國家統一的“奮斗歷程”中維護民族和諧關系。其實,民族相伴國家成孿生體,多民族屬于國家的客觀存在,“孝”發揮國家的民族功能,制度公正促進國家善良價值,整體公正構建國家的自然價值,國家統一構筑民族一體的宏觀裝置,共同豐富統一多民族的國家內涵。
四、統一多民族的哲學內涵
統一多民族有諸多國家內涵,既有統一的目標,又有多民族的客觀現實;既有一般性要素內涵,又有特殊性要素內涵;既有國家統一內涵,又有民族特色。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蘊藏著無數哲學內涵,運行哲學思維,豐富民族國家的法理內涵。
1.時代:與時俱進的哲學精神。任何哲學事物都伴生于時代,既是時代的創新,又是時代的產物,更是時代精神散發核心動力,根本原因在于:真正有生命力的哲學是時代精神,是對時代的思想把握。[17 ]27可知,與時俱進既是時代精髓,又是時代動力,更是把握時代的核心關鍵;統一多民族更是時代的創新產物,顯現時代哲學精神,豐富時代哲學內涵。
2.理性:民族統一的哲學晶核。理性是哲學的最高價值標準,既有善良價值,又有原始自然價值,還有道德衡量價值。其實,道德律法源自人類理性,而不是上帝。[18 ]156可知,民族統一的哲學意蘊既在于追求理性,又在于運行理性衡量,還在于用理性主客觀判斷優劣;民族統一是追求價值,理性構建哲學價值核心,反過來說,多民族統一反饋理性規則,散發理性精神和衡量理性價值,重點集中于哲學理性精神。
3.孝:民族統一的哲學動力。民族統一不完全是自發行動,還需要外在力量推動。“孝”成為重要的哲學推力動力,對民族的“孝”,對國家的忠誠都集中于“大孝”。其實,孝是民族團結、興旺的精神基礎,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14 ]389可知,孝不僅僅局限于家庭領域,而且擴張到民族地盤,甚至還緊密關聯國家;既是保持民族團結的重要力量,又是民族興旺發達的重要核心動力,還是中華民族凝聚各民族的核心晶體,這一切都源于“孝”對民族的哲學動力。
4.道德義務:民族統一的道德哲學。道德哲學是現代哲學的重要學科,既有道德的衡量標準,又有哲學的基本“環境”,還有道德義務的特殊追求。例如,西方倫理學家一般認為,“道德義務”的概念是現代道德哲學興起的主要標志。[19 ]1可知,民族追求統一,統一于整體國家,其實“統一”是重要的道德義務,蘊藏著豐富的道德哲學精神,充實諸多哲學內涵價值。
5.一體多元:整體與部分的哲學思辨。統一多民族既有“統一”目標,又有“多元”的客觀現實存在;既有部分要素,又有整體理念;既有一體通用框架,又有多元特色;既有事實存在,又有哲學思辨。其實,“一體”與“多元”的關系實際上就是世界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的關系,或者說是“一”與“多”的關系。[20 ]21-22可知,統一多民族既體現“一體”精神,又存在“多元”元素,屬于兩者共同作用的融合體;既有部分思維,又有整體理念,共同構成哲學思辨;既追求一體化整體目標,又保持多元的民族特色。
6.統一多民族:哲學整體思維。經過上述諸多哲學初步思維分析,統一多民族還要落腳于整體思維觀念,既通過民族統一形成整體特色,又在統一各民族的過程中實現國家整體價值目標,還在保留多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衍生整體哲學價值。其實,追求整體哲學價值,運行整體哲學思維,既是形式意義上的整體,又是實質內容上的整體;既是民族的統一思維,又是國家的整體思維,兩者“和平共處”并且相得益彰,共同締造哲學特色的統一多民族國家。
由此可見,統一多民族蘊藏著諸多哲學內涵,既有哲學普通性特征,又有鮮明特色特征;既有傳統內涵,又有時代特色內涵;既有外觀動力,又有哲學動力。諸如此類,統一多民族的哲學內涵底蘊深厚,在哲學內涵的基礎上盡力體現哲學特色:在創新時代緊隨與時俱進的哲學精神,理性構建民族統一的哲學晶核,“孝”成為民族統一的哲學動力,道德義務締造民族統一的道德哲學標準,一體多元運行整體與部分的哲學思辨。因此,統一多民族運行哲學整體思維,追求國家整體統一目標,顯現整體的哲學特色內涵。
五、統一多民族的功能內涵
統一多民族既是客觀事實,又是主體存在,還能發揮必要的功能效用,體現功能內涵特色,在功能發揮過程中豐富法理內涵。其實,統一多民族不是靜態范疇,而是有動態功能的思辨,在追求民族統一和保障國家整體的前提下,共同發揮功能特色效用。
1.民主:民族基礎功能。統一多民族是中國的客觀現狀,迫切追求國家整體目標,既是民族國家的現實追求,又是國家治理的追逐“高點”。其中,民主治理是關鍵基礎,民主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最科學路徑,原因在于:民主是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本質特征,是區別于傳統國家治理體系的根本所在,政治學家也將現代國家治理稱為民主治理。[21 ]152可知,統一多民族總體上屬于國家治理體系范疇,民主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基礎,既區別于傳統國家治理,又形成現代科學治理特色,共同有效作用于多民族的國家治理,民主自覺發揮基礎功能效用。
2.共同價值觀:民族團結功能。價值觀是重要的哲學世界觀,不同的世界觀會有差異化的價值觀,不同價值觀顯現不同的民族特色。其實,恪守價值觀承諾也就意味著內化。[22 ]260這表明價值觀是主動承諾或認可,緊密關聯著多民族的國家利益。可知,共同的價值觀和令人振奮的歷史,無疑有益于維持多民族國家的團結。[5 ]268據此分析,統一多民族主動遵循共同的價值觀,主動尊重民族歷史,主動遵循客觀規律,共同維護民族團結,共同締造民族國家,共同追求國家整體統一,共同追逐整體國家實體,其核心在于共同價值觀的民族團結功能。
3.道義:民族正義功能。多民族是國家的事實物質要素,既要有基礎前提,又要有精神道義,還要主動追求民族正義。其實,法律的使命和功能都在于維護社會的基本道義。[23 ]251可知,統一多民族既是基于法律的事實行動,又是來源于民族的特色行為,共同集中于追求基本道義,發揮民族正義功能,發揮民族特色的正義功能,豐富多民族的功能內涵。
4.文明:民族控制功能。統一多民族既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又是文明發展的成果;既有文化根基,又有文明規范;既有民族基因,又有文化標準,還有文明控制要素。其實,文明是人類力量不斷地更加完善的發展,是人類對外在的或物質自然界和對人類目前能加以控制的內在或人類本性最大限度的控制。[24 ]8據此分析,文明是人類發展完善的外在控制力量,既物質外觀性控制,又理性內核性控制,還精神理念性控制,逐漸形成有民族特色的文明體系,發揮民族控制功能,顯現文明功能內涵。
5.程序:民族法治功能。程序既是現代法治的重要保障機制,又是實體法律的配套體制,在特定情形下發揮法治功效,尤其在民族因素環境中發揮民族法治功能。例如,法律程序是現代法治的重要要素,具有獨立的法律價值,完全可以與法律實體“平起平坐”,甚至在特殊情形下顯得更為重要,有無或者不同的法定程序,對最終實質結果極可能有“天壤之別”的影響,甚至是“正負極”的“兩重天”。[25 ]據此分析,法治離不開程序,民族更離不開程序,程序也離不開多民族環境,呈現相互離不開的依存狀態,既獨立發揮程序功能效用,又在實體配套下發揮法治功能,還在特定民族環境中獨立發揮法治效用,重點集中于民族法治功能方面,理論上在于民族法學價值的核心功能。[26 ]
6.統一:民族的國家功能。統一既是多民族國家的目標,又是其重要手段或路徑,還是民族發揮國家功能的重要方式;既是國家追求民族價值,又是民族的國家目標;既是國家統一功能,又是民族的統一價值內涵;既能發揮統一功能效用,又能實現國家統一的整體目標;既有民族價值內涵,又有國家的民族特色;既有統一的物質基礎,又有國家整體的民族前提。因此,統一構建民族的國家功能,既發揮民族的國家功效,又配套國家的民族支持,共同維系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價值,共同追求國家統一的整體價值,共同顯現統一多民族的功能內涵。
由此可見,統一多民族的功能內涵多種多樣,以上僅僅是“部分優秀代表”,技術上不可能窮盡列舉之,但能有選擇性地關注“部分代表”,重點突顯特色性功能內涵。其中,民主夯實民族基礎功能,共同價值觀發揮民族團結功能,道義衡量民族正義功能,文明從事民族控制功能,程序規范民族法治功能,統一體現民族的國家功能,共同締造統一多民族的特色功能內涵。
六、統一多民族的法治內涵
統一多民族的法理內涵“浩瀚繁多”,最后還落腳于法治內涵,這既是法治思維的必然結果,又是法治國家的追求價值,還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學理內涵。其實,統一多民族的法治內涵既有統一的基礎,又有多民族的法治特色,還有若干配套要素支持;既來源于民族統一,又統一到整體國家,在追求統一和實現統一的進程中逐漸顯現法治內涵。
1.國家:世俗的法治創造。民族以國家為追求目標,既要維護國家保持統一狀態,又要保證國家整體創新;國家以多民族為事實基礎,根源于世俗社會,形成于世俗的法治再造。其實,法治國家是以利益為導向的世俗社會的獨特創造,[27 ]34這要求國家和民族共同推進整體法治目標。[28 ]據此,統一多民族國家源于原始世俗社會,既有自然法基礎,又有世俗的法治創新,為符合科學標準的法治國家提供必要的法治原始基因。
2.正義:法治的基本規范價值。法治既是現實的客觀產物,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正義既是法治的基本價值,還是法治的規范價值目標。例如,對于羅爾斯來說,正義是政治社會的首要價值。[29 ]12另外,正義是由規則來支配的規范價值。[30 ]232可知,統一多民族的實質是要追求正義價值,既有民族的特殊要求,又有國家的整體需要,還有法治的基本規范價值,在構建多民族國家進程中蘊藏無數正義的法治內涵。
3.合法:法治的衡量基準。法治有衡量標準,符合法治精神或實在法的規則規范即合法,否則即為不合法或者違法。例如,法治需要良法根據作為法律前提,需要善治作為“法律行為”,需要法治理念作為“思想路線”,需要法治路徑作為“技術路線”,共同構建良法善治的法治原則標準。[31 ]據此,合法既是事項運行的重要判斷標準,又是判斷是否符合現行規范的衡量標準。[32 ]可知,多民族國家要遵循合法標準,既要主動追求“統一”合法價值,又要以“統一”為合法的衡量判斷標準,還“統一”地構建國家整體,成為名副其實的統一多民族國家。
4.多民族特色:法治的“注冊商標”。統一多民族的核心在于“統一”,基礎在于“統一”,追求價值更在于“統一”;而特色在于“民族”,屬于民族傳統范疇與法治現代的有機融合體,自然蘊涵充足的民族特色。例如,改革法治特色與時俱進緊追時代步伐,全面法治特色擴展法治范圍,自然法治特色體現法治本源,程序法治特色為法治鋪設規則道路,民主規則的法治特色為其提供民主思維,平等法治特色為其打造平等平臺,道德善法治特色為其提供裁判標準,反對地區間、民族間的不平等特權為其提供法治行為方式。[16 ]據此分析,統一多民族的目標在于追求統一,統一又構建多民族國家的基礎,既成為一般的法治特征,又成為法治的前提要素;多民族屬于現實要素,融合現代法治理念構筑民族特色,成為法治的“注冊商標”,區別于其他通用法治標識。
5.德法共治:法治共造。法治不是“孤軍奮戰”,必要時需要道德配套支持,形成德法共治的兩元治理秩序,即法治和道德相互離不開,在相互支持配合下提升法治或道德治理效果。據此,法治社會絕不是唯法而治,而是德法共治,是法治與道德的有機結合,是德治基礎上的法治,是對大多數人用德感化,對少數“異類”用法懲治和矯正。[33 ]585-586可知,統一多民族既有統一目標價值,又有多民族特色;既需要法律基礎發揮效用,又要道德提供配套支持;既有法治治理,又要道德治理。因而,統一多民族國家在德法共治的密切配合下,形成民族國家的法治共造狀態,體現現代民族國家的法治創新內涵。
6.統一與并存:法治本色與法治特色。統一多民族既有統一基礎,又有多民族并存的客觀現實;統一既是多民族的存在基礎,又是多民族的法治追求目標;多民族既是統一的事實前提,又是統一的法治特色之原始基因。據此,統一多民族外觀上表現為“統一V并存”,反饋到法治范疇,集中表現為“法治本色V法治特色”,前者是統一的法治的本色,后者是多民族的法治特色。
由此可見,統一多民族既有統一基礎,又有多民族特色;既有“統一”的價值內涵,又有“多民族”的物質內涵;既有通用性特色,又有標志性特色;既有物質事實要素,又有法治精神要素。據此,統一多民族在統一的物質基礎之上,構建鮮明的民族法治特色:國家屬于世俗的法治創造,正義運行法治的基本規范價值,合法成為法治的衡量基準,多民族特色被標記為法治的“注冊商標”,德法共治促進法治共造,統一與并存分別體現法治本色和法治特色。
據此撰述,統一多民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莊嚴宣示,構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核心法治特征,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散發無窮的民族特色思維,保持多民族的共存、共生和共進,促進多民族的多維發展,提供多民族的統一基礎,追求多民族的整體國家價值。據此,統一多民族的法理內涵豐富多彩,既無法窮盡舉例,又無法充分深入探析,故只能有選擇性地剖析相對重點、相對重要的核心內涵,發揮學術研究的“以點帶面”的特殊功效。因此,統一多民族的法理內涵既有“統一”基礎,又有民族特色;既有物質要素,又有價值追求目標;既有國家體系的普通技術的“國家標準”,又有民族國家的非通用技術的特色性“地方標準”,甚至在個別情形下還有特色的“企業標準”,所有的一切都集中于國家統一目標,存在于多民族的客觀狀態。可知,統一多民族的基礎內涵提供前提要素,主體內涵確立基本資質,國家內涵保障基本定位,哲學內涵提供科學支持,功能內涵發揮特色效用,法治內涵體現價值追求。在依法治國的法治創新時代,統一多民族具有特定的法治內涵,既有通用性基礎,又有民族性特色,還形成一般與特殊共存的哲學秩序狀態;既為多民族的共同進步提供發展方向,又為統一國家確立發展路徑,還為多民族國家解決民族問題、協調民族關系與和諧民族狀態提供哲學思維在內的智力支持,促進多民族國家的共同發展進步,主動契合“四個全面”的偉大戰略步伐。
參考文獻:
[1] [英]亨利·薩姆奈·梅因.古代法[M].高敏,瞿慧虹,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2] 何仁富.生命與道德:尼采的生命道德價值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3] [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4] 胡利明.論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的法治理念[J].寧夏黨校學報,2016(4).
[5] [加]威爾金利卡.多元文化的公民身份:一種自由主義的少數群體權利理論[M].馬莉,張昌耀,譯.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6] 朱倫.民族共治:民族政治學的新命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7] 詹世友.美德政治學的歷史類型與現實型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8] 胡利明.論“三嚴三實”的法治背景及法治理念[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6(2).
[9] 龐俊來.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之道德哲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10] [美]羅伯特·A·達爾.論政治平等[M].謝岳,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1] 季慶陽.孝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基于大唐盛世的考察[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5.
[12] 胡利明.法官調查取證制度的合理構建[J].南都學壇,2015(6).
[13] 張寶成.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4] 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5] 胡利明.保安執法的法學體檢[J].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6(4).
[16] 胡利明.論民族區域自治的中國特色[J].甘肅理論學刊,2016(3).
[17] 高兆明.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導讀[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18] [美]詹姆斯·雷切爾斯,斯圖爾特·雷切爾斯.道德的理由:第7版[M].楊宗元,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19] 徐向東.道德哲學與實踐理性[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0] 嚴存生.法的“一體”和“多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21] 俞可平.論國家治理現代化:修訂版[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22] [美]克里斯托弗·博姆.道德的起源:美德、利他、羞恥的演化[M].賈擁民,傅瑞蓉,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23] 錢廣榮.道德悖論現象研究[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4] [美]羅斯科·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M].沈宗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25] 胡利明.論輔警執法[J].云南警官學院學報,2016(2).
[26] 胡利明.論民族法學研究方法的理念創新[J].創新,2016(4).
[27] [美]米歇爾·鮑曼.道德的市場[M].肖君,黃承業,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28] 胡利明.論民族區域自治的法治特征[J].理論建設,2016(2).
[29] 王立.平等的范式[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30] 陳常燊.美德、規則與實踐智慧[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5.
[31] 胡利明.論民族區域自治中的法治理念[J].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5).
[32] 胡利明.自由裁量的法治控制[J].魯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
[33] 嚴存生.法治的觀念與體制——法治國家與政黨政治[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ON LEGAL CONNOTATION OF UNIFIED MULTI-ETHNIC GROUPS
Hu Liming
Abstract:Unified multi-ethnic groups are the solemn declaration of Constitution and the core characteristics of rule of law in build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pecifically,it is based on material carrier of multi-ethnic groups and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unity. So,it embodies spiritual connotation with Chinese nation,emanates thinking of ethnic characteristics,maintains the state of coexistence,symbiosis and joint progress,promotes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provides foundation of unity,and pursuing the overall state value of multi-ethnic group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basic connotation provides prerequisite elements,main connotation establishes basic qualifications,state connotation guarantees basic position,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 provides scientific support,functional connotation plays unique role,and the legal connotation of law embodies the pursuing of value.
Keywords:unified multi-ethnic groups;multi-ethnic country;ethnic unity;whole country; nation state
﹝責任編輯:黃仲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