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軍
【摘 要】本文主要探討高職會計電算化課程“二元共育,三環緊扣,四階遞進”的課程建設思路。“二元共育”是專業教師和企業會計專家共同制訂課程標準、選擇教學項目和內容。“三環緊扣”指分別在校內“理實一體化”課堂、校內實訓基地和校企合作培養基地(校外實訓基地)對學生的電算化能力進行培養。“四階遞進”是從學生入學的第二學期一直到第五學期,全程貫通會計電算化的教學,每個階段分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實施不同的教學內容。
【關鍵詞】高職 會計電算化 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3C-0063-03
會計電算化是會計專業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主干課程,是將會計理論、會計實務、計算機應用能力和管理學等融合的一門學科,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操作性,是當下培養符合市場經濟需要的兼有會計知識、計算機操作技能和財務軟件應用技能的復合型會計人才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會計電算化課程是會計專業學生職業技能訓練與職業能力形成的重要環節,在會計專業人才培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高職會計電算化課程建設的思路
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會計電算化課程以會計電算化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突出財務軟件操作技能訓練,創新教學內容體系,在課程建設上遵循“二元共育,三環緊扣,四階遞進”的課程建設思路。
“二元共育”是專業教師和企業會計專家共同制訂課程標準、選擇教學項目和內容。“三環緊扣”指分別在校內“理實一體化”課堂、校內實訓基地和“校企合作”培養基地(校外實訓基地)對學生的電算化能力進行培養。“四階遞進”是從學生入學的第二學期一直到第五學期,全程貫通會計電算化的教學,每個階段分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實施不同的教學內容。具體思路見圖1。
二、“二元共育”:專業教師和企業專家雙主體
“二元共育”是學校專業教師和企業會計專家共同制訂課程標準和選擇教學內容。學院成立由專業教師和企業會計專家共同組成的會計電算化課程建設小組,全面負責課程的建設工作,確保課程建設的順利進行。課程標準的制訂和教學內容的篩選,依據國家的教學大綱和企業的實際工作需要進行。
(一)共同制訂課程教學標準。課程標準是對學生最終學習結果的期望,即學生在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之后應該懂得什么和能做什么。只有做好的這一概念的界定,才能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教學內容。學院專業教師和企業會計專家雙方通過共同探討,認為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標準的制訂應滿足以下要求:其一,課程標準要使學生能夠獲取與企業需要相一致的職業能力和素養,與企業實踐專家共同制訂課程標準,實現學生自身發展和企業發展需要相結合的目標。其二,以職業活動的頻度與難度為依據確定課程內容標準,使課程教學內容涵蓋職業標準和企業崗位要求。其三,在對會計電算化工作過程有了全面的了解和分析的基礎上,按照工作過程的實際需要來設計、組織和實施課程,以工作過程為主線確定課程結構,讓學生體驗完整工作過程,培養綜合職業能力。
(二)共同篩選課程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是教學目標實現的載體,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不僅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更能保證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因此篩選有利于學生長遠發展的教學內容,具有重要的意義。
學院專業教師和企業會計專家通過共同探討,一致認為教學內容的組織和篩選應該堅持由易到難、分階段教學的原則,每個階段應分別采取不同的教學內容(具體的教學內容見表1)。學院選取的每個階段的教學內容都與學生將來所從事的工作崗位緊密聯系,保證學生在學到專業知識的同時,綜合職業素質也得到提升,確保學生達到職業資格和工作所要求的能力目標。教學內容的選擇,還要不斷地與市場和社會動態緊密聯系,使學生的課程學習貼近工作,貼近實際,從而使學生能更加全面地構建自己的實踐知識。比如,在和企業會計專家交流的過程中,了解到很多小企業并沒有購置財務軟件,而是使用Excel進行財務工作;而且即使購置了財務軟件的企業,會計人員在日常工作中也會經常使用Excel,于是我們增加了“Excel在會計工作中的運用”這一部分內容。
三、“三環緊扣”:課堂教學、校內實訓和校外實訓緊密結合
“三環緊扣”指分別在校內“理實一體化”課堂、校內實訓基地和校企合作培養基地(校外實訓基地)對學生的電算化能力進行培養。通過這三個過程的學習,學生的電算化技能得到不斷提高。
會計電算化課堂教學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方式。教師一邊講解會計電算化的理論知識,一邊示范性演示財務軟件的操作,這樣能使學生獲得生動、具體、形象的感性知識,有利于學生將抽象理論和實際操作聯系起來,形成正確的概念,掌握正確的操作技能。當教師講解和操作演示結束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操作練習,通過練習驗證理論知識,在學生操作練習的同時,教師不斷巡視指導,發現錯誤,立即糾正,保證學生及時掌握課堂內容。
在校內會計電算化實訓基地,讓學生模擬包括工業企業會計電算化實訓資料、商品流通企業會計電算化實訓資料等在內的多套企業會計核算資料,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夠接受多企業、多崗位的實踐鍛煉。學生通過模擬會計業務流程的各項目實訓學習,可加深對會計電算化的認識,提高會計電算化實務操作能力。
學院還積極建設和開拓校外實訓基地,校外實訓基地的數量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高。借助于行業關系,先后與用友軟件公司柳州分公司、廣西國有三門江林場、廣西國有黃冕林場、廣西國有維都林場等區內多家企事業單位建立起長期校企合作關系。2014年和2015年,已經先后有600人次到這些校外實訓基地進行頂崗實習,通過企業專家教師的精心輔導,學生實現了學校的理論知識學習和實際工作的無縫對接。
四、“四階遞進”:分階段優化組合課程教學
“四階遞進”是從學生入學的第二學期一直到第五學期,全程貫通會計電算化的教學,每個階段分別采取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
(一)各階段教學內容的篩選。學院由專業教師和企業會計專家共同篩選教學內容,確保教學內容符合國家的教學大綱和實際工作的需要。教學內容在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在第一階段,教學內容的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電算化知識,具備參加國家會計從業資格考試中一個科目“會計電算化”所要求的知識。由于學生在學完基礎會計等課程之后,對簡單的會計業務處理流程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因而選擇系統初始化、賬務處理系統、財務報表系統、固定資產管理系統等內容。在第二階段,教學內容的目標是使學生掌握供銷存系統,對整個會計電算化的供應鏈系統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通過第一階段賬務處理、工資和固定資產等模塊的學習后,這一階段的教學內容有采購管理系統、銷售管理系統、庫存管理系統和存貨管理系統等。在第三階段,教學內容的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在會計工作中應用Excel的能力。在很多中小型企業,沒有購置財務軟件,他們通常使用Excel來進行財務工作,因此學生必須具有在會計工作中應用Excel的能力。這一階段的教學內容有利用Excel進行工資管理和固定資產管理、利用Excel進行成本計算、利用Excel制作日常財務表格;用Excel進行財務分析等內容。在第四階段,教學內容的目標是使學生熟練運用財務軟件進行會計工作。因此,這一階段的教學內容就是綜合模擬實訓。通過綜合模擬實習,學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會計軟件的工作流程、操作步驟和技巧,達到熟練掌握運用財務軟件進行會計處理的目的。每個階段詳細的教學內容見表1。
(二)各階段教學方法的選擇。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在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教學目標、課程內容的特點、學生的特點來選擇教學方法,并對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和綜合運用。會計電算化教學分四個不同的階段來推進,每一個階段的教學方法也不同。
第一階段屬于電算化教學的入門階段,側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從手工會計到電算會計的順利過渡,最重要的是和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對接,那就意味著這一階段的學習還帶有很強的應試性,可以考慮采用以下一些教學方法:一是啟發式教學法。通過啟發引導,通過對已掌握內容的復習、回顧,啟發引導出新的知識和問題,這樣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就能循序漸進,容易理解,容易掌握,教學效果好。例如對“會計電算化賬務處理流程”這一問題的講解,先復習已掌握的手工賬務處理流程,再引出問題,這樣學生易學、易懂,效果好。二是互動式教學方法。老師講解,學生參與,師生共同進入情景思維狀態,達到一種高效思維狀態。例如,對于“日常賬務處理中記賬后憑證的修改”,老師引導,學生參與回顧手工條件下的“紅字沖銷法”“劃線更正法”“補充登記法”,通過這種互動式教學,讓學生自己分析得出電算化下的錯賬更正辦法,達到一個很好的教學效果。
第二階段屬于電算化教學的深入階段,要側重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除了培養他們的“軟件思維”,還要培養他們對供應鏈管理系統的靈活運用,主要有以下方法可以采用:一是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學內容本身就是從實際的工作任務中細分出來的教學項目任務,學生經過第一階段的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教師在這一階段完全可以比較靈活地使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只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設計出合適的教學任務,引導學生獨自或分組去完成任務。教師主要承擔課堂教學的“導演”角色,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在教學環境下“表演”。二是體驗式教學法。主要通過會計電算化教學和ERP沙盤模擬相結合的方式展開。學生在ERP沙盤模擬中體驗他們在仿真企業中不同崗位角色上所承擔的責任和風險,對企業的戰略規劃、資金籌集、產品研發、設備投資與改造、物資采購、生產組織、產品營銷以及財務核算和管理有一個初步了解,在此基礎上學生就可以順利勾勒出電算化下供應鏈模塊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實際操作中實現供應鏈各子模塊之間的數據傳遞。
第三階段是電算化教學的補充階段,是在對會計軟件學習完畢的基礎上,把辦公軟件Excel引入會計電算化教學中。主要是作為軟件處理會計信息的一個補充。基于Excel操作的抽象性,可以嘗試一些能夠具體化的教學方法。一是案例教學法。在進行Excel教學中選擇學生非常熟悉的業務案例,比如,選擇一張工資表,這樣學生就能夠在直觀的案例中掌握Excel的創建表格、導入數據、自動填充、公式設置等操作方法。二是角色換位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適時增加一些師生換位的環節,能有效激發學生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教師要在上課前分配一些任務并提供一些資料給個人或者小組,要求他們提前備好課。教師在上課時隨機抽點學生進行任務的講解,充當教師的角色。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第四階段是精通階段,主要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實現學習成果和企業工作崗位的對接。在教學中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一是研究性教學法。在操作過程中,教師能夠有意識地在操作資料的部分環節留下漏洞,導致無法得到預期的結果,引起學生的疑問和好奇,讓他們在疑問和好奇的驅使下進行分析和探究,最終找出漏洞所在,得出正確的結果。二是分組式教學法。分組式教學法的課堂教學結構是由若干個環節組成的,每一個環節都基本上包括以下三個層次的合作:學生小組內的合作、學生各小組之間的合作、師生之間的合作。分組式教學法的特色就是讓學生充分地探討研究,共同分享學習的得失成敗,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擁有學習機會。具體在分組時應考慮不同學生的成績、學習習慣以及電算化基本崗位的設置,將3-4人分成一組,小組組員分別擔任賬套主管、出納、主管會計、一般會計的角色。每人要根據自身不同的角色承擔不同任務,讓他們真正融入集體,發揮自己最大的潛力,學到應有的知識。
總之,信息時代的會計電算化教學,對廣大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適應未來高速變化的經濟環境,就必須有明確清晰的課程建設思路,不斷探索和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努力適應改革的步伐,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高水平的適應企業發展的復合型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永生,王珺.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會計電算化教學改進探討[J].職業技術教育,2013(12)
[2]彭蕓.高職會計電算化教學內容和方法的研究[J].會計之友,2009(9)
[3]辜明華.高職《會計電算化》教學新探[J].職教論壇,2013(17)
[4]張洪波.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09(10)
[5]陶文.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課程改革探討——以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廣西教育,2014(12)
【基金項目】2016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重點)“會計專業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標準研究”(GXGZJG2016A096)
【作者簡介】穆 軍(1980— ),男,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高級工程師,碩士,研究方向:會計理論與方法。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