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冬花
廣西百色市實驗小學
【摘 要】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是對學生學習進展與行為變化的評價。文章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態度情感價值觀等方面對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評價進行了闡述,目的是闡明新課程改革“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的基本精神。
【關鍵詞】小學生 語文學習 評價
傳統的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評價是單純通過書面測驗和考試檢查學生對知識、技能掌握的情況。新課程倡導運用多種評價方法和評價手段,綜合評價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態度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狀況。這意味著評價學生將不再只用一把“尺子”,而是多角度來評價學生。多角度對小學生語文學習進行評價,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評價要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和發展的不同要求,促進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發展的獨特性。
一、關注個性差異的評價
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研究表明,每個學生都有不同于他人的先天素質和生活環境,都有自己的愛好、長處和不足。學生的差異不僅表現在學業成績上,還表現在生理特點、心理特征、動機興趣、愛好特長等各個方面。這使得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目標以及發展速度和軌跡都呈現出一定的獨特性。所以,評價理念正是強調要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建立“因材施評”的評價體系。具體來說,就是要關注和理解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尊重和認可學生個性化的價值取向,依據學生的不同背景和特點,運用不同的評價方法,正確判斷每個學生的不同發展潛能。例如,某位學生某次期考語文65分,數學95分,教師通過對學習成績進行比較,就可對其兩門課之間的學習是否均衡做出評價;某學生上學年的語文考試成績是70分,這學期增加到90分,一般來說教師可以做出該生已有進步的評價;又如教師教學生寫作文時,可同時給學生幾個相似的作文題,目標要有彈性,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作文字數只設下限不設上限,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多寫,使文章更豐富。這些都屬于個體差異評價。這種“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注意層次性的評價有利于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和壓力,增強學生自信心,強化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
二、注重情感性的評價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確立大語文觀,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獨特體驗,對學生進行情感性的評價。課堂是師生共同的舞臺,每一堂課都滲透著濃厚的感情色彩,而這種情感的感染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行為。如果教師充分調動了自己的情感因素,正確地去評價學生,往往會使學生難以忘懷,對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創設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激勵式評價
語文課程標準中的評價理念指出:評價時提倡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課堂上,學生有了興趣,才有交流的動機;有了興趣,思維才會活躍。而培養興趣的重要途徑就是“激勵”。小學生都有渴望別人賞識的愿望。在課堂上,教師要把學生當作朋友來對待,在對學生回答的問題進行評價時,要多表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最大限度去挖掘學生的優點進行激勵評價。教師在教學中可運用“你真聰明,真能干”“你真可愛,真活潑”“別著急,慢慢說”“相信你一定行”等激勵用語。教師的激勵性語言會讓學生興趣盎然,躍躍欲試,完全沉浸在無拘無束的寬松環境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活動中。這種激勵式的評價,能在學生的內心深處形成一股強大的心理推動力,使學生在潛意識中產生向表揚目標努力地追求。
(二)體態語言式評價
教師的情感是左右課堂氣氛的關鍵,采用體態語言對學生進行評價,可以營造一種民主平和的氣氛,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當學生回答問題結束時,教師輕輕地點點頭,報以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贊許的眼神;當一位平時在課堂上不常回答問題的學生能積極舉手回答問題時,教師過去溫柔地撫摸一下孩子的頭……教師的一舉一動都能點燃學生學習的激情,使學生嘗到學習的愉悅,師生之間產生了一種心心相印的情緒體驗。這種體態語言式評價,能迅速有效地使學生樹立學習語文的自信心和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
(三)巧用否定式評價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正面的肯定性評價有利于促進學生發展。但實際上有很多時候,教師為了評價的準確性又不得不從反面做出否定性評價。當不可避免要用“不”來評價時,如果處理不當,就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影響學生的后續學習。因而,否定性評價的操作要難于肯定性評價,但只要處理巧妙,運用否定性評價取得的效果絲毫不亞于肯定性評價。
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價值。當學生在參與學習時出現了偏差,教師應該明確地指出“你錯了”同時,教師應該換一個角度去思考,挖掘該結果產生的值得借鑒或引以為戒的價值,從而讓學生得到一種心理安慰,沖淡否定評價帶來的負面效應。例如當有學生爭著回答但答錯了時,用以下幾種評價用語效果不錯:“××同學雖然沒答對,但他是第一個站起來回答的,多勇敢啊!”“××同學盡管答錯了,但他能虛心聽別人的意見,馬上改正,值得大家學習。”在對學生的否定評價中,挖掘到了更有意義的價值,學生將會永遠銘記這次對他的否定評價,但決不會影響他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三、注重過程性評價
新課程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強調重心逐漸轉向更多關注學生求知的過程、探究的過程和努力的過程,關注學生在各個時期的進步狀況。它既重視學生的現在,也考慮學生的過去,更著眼于學生的未來。例如一位優秀教師在教學古詩《夜宿山寺》時,有一個學生把“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這句讀得非常響亮高昂;另一個學生卻讀得低沉輕緩。教師并沒有按常規思路馬上肯定一個,否定一個,只是從讀的對和錯本身去評價學生,而是讓兩個學生分別展現了自己的思維過程,一個是從作者當時的心情來理解,一個是從詩的感情來理解,顯然都是正確的。由此可見,只有關注過程,評價才可能深入學生發展的進程,才有可能對學生的持續發展和提高進行有效的指導,才有可能促進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展。
四、主體多元化的評價
新課程評價強調參與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即被評價者從被動接受評價逐步轉化為主動參與評價,一改以往以管理者為主的單一評價主體的現象。如教師可設計語文學習質量評價表,要求每個學生對照評價表逐項進行自評,根據自己的實際表現進行回顧,反省。這個評價過程,把評價變成了主動參與、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過程。在自評的基礎上,小組其他成員對其展開激烈的評價,在大家共同商討下,對這位同學做出評價。最后教師做出評價結果,必要時還可請家長參與。在這個評價過程中,增進了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積極、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評價關系,可幫助被評價者接納和認同評價結果,促進其不斷改進,獲得發展。
五、標準多維化的評價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學生。”這是對美國著名教授加德納多智力理論的形象概括。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教師要尋找和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這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的評價觀。例如某特級教師在上完《桂林山水》后,請同學們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這一課的理解。同學們有的賦詞,有的作畫,有的朗誦某段課文,教師就分別從語言智力、繪畫能力、情感等不同方面去評價每個學生。努力發現學生的優點,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關懷,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發揚,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自己是一個聰明的人,體現出評價是為了學生發展的理念。
綜上所述,從多角度去評價學生的學習,就要建立評價學生全面發展的體系,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要重視采用靈活多樣、具有開放性的質性評價;要關注過程性評價,及時發現學生發展中的需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激發其內在發展的動力,從而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獲得發展,實現個體價值;要將考試和其他評價方法有機結合起來,加強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評價,全面描述學生發展的狀況,形成激勵性的改進意見或建議,減輕學生壓力。只有這樣,才能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成為優秀者,才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丁伯榮.走進新課程:來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的報告[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周衛勇.走向發展性課程評價——談新課程的評價改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楊穎.新課程理念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施[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