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琴
廣西賀州市平桂區望高鎮中學
【摘 要】文章通過闡述建構主義理論,分析建構主義理論對初中語文詩詞教學的意義,對建構主義理論下初中語文的詩詞教學策略展開探討,旨在為促進初中語文詩詞教學有序開展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建構主義理論 初中語文 詩詞教學
詩詞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組成部分。長期以來,詩詞均是語文教材編者推崇的文體。然而由于詩詞語言含蓄凝練,內容牽涉面廣,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一定距離,所以對詩詞情意的認識、體會,自然轉變成初中語文詩詞教學的重難點。建構主義作為一種后結構的學習理論,其強調教學并非將知識技能自外部灌輸進學生腦中,而是指引學生自原有經驗出發建構起新的經驗[1]。由此可見,對建構主義理論下初中語文的詩詞教學開展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與理論意義。
一、建構主義理論概述
建構主義起初是由瑞士學者皮亞杰提出來的。20世紀90年代,建構主義作為認知心理學的深入完善,是基于前人皮亞杰、布魯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等思想理念發展形成的教育心理學新觀念。建構主義以專研學習人員知識建構機制問題為重要核心,特別提出學習是學習人員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建構主義倡導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學生經由相應的情境,也就是社會文化背景,依托教師、同學,借助一定的學習素材,通過意義建構手段而獲取知識技能。所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將自身歸結為四方面要素,分別是情境、對話、協作以及意義建構,并且以意義建構最為重要。就建構主義特征而言,主要包括下述幾點:(1)建構主義下,學生所扮演的是意義建構者的身份,而并非知識技能被動灌輸、接受者的身份;(2)建構主義下,教師所扮演的是學習組織者、指導者以及意義建構推動、促進者的身份,而并非知識技能灌注者、提供者的身份;(3)教材被視作建構的對象,而不再是傳授的唯一內容;(4)媒體并非幫助教師開展知識傳授的工具,而是用以創設情境,開展協作學習、方法互動,也就是用以學生主動學習、協作探究的認識工具[2]。
二、建構主義理論對初中語文詩詞教學的意義
(一)凝練豐富語言促進學生自主空間建構
初中語文詩詞憑借極其濃縮的語言表現了作者真切的情感。在對語言凝練的詩歌精選鑒賞過程中,學生可依托鑒賞資料提煉詩歌中蘊藏的豐富信息,調動起自身的想象、創新思維去建構作者創作時的真切畫面。如此,完美的建構畫面便得以顯現。就詩歌建構而言,多以聯想、想象為基礎。而聯想、想象會由于不同事物、情形而發展轉變,也會由于不同的人所處不同層面、立場、心理等于同一首詩歌中建構出不同的畫面。學生有著自身的思想、主觀能動性,學生會依據自身現有知識素養對詩歌展開建構、再創造,即依托自身聯想、想象的一種自主創造。建構主義理論下初中語文的詩詞教學,詩詞凝練的語言、豐富的內容可為學生提供充分自主建構空間。
(二)情感風格促進學生性情陶冶人格健全
詩歌作者將真切情感轉移至詩歌中所承載的自然事物、景物上,經由事物景物傳達各式各樣的信息,詩歌中蘊含的文化內涵使其文化共感、生命律動,實現有效表達。不管是古人還是當代教育者,均注重知人論世,注重借助詩中的情感去陶冶鑒賞者,使鑒賞者的性情得到陶冶。此外,每一位教育者均注重把詩歌擱置于相關歷史背景下去理解,將鑒賞者置于當時的歷史環境下體驗,各式各樣詩歌培養出各式各樣個性健全人格。以王維的《送別》為例,詩人借助具體景物來慰藉友人的藝術手法,使我們能夠體會到詩人在無限惆悵情境下散發的頑強不息的信念。在對詩歌充分鑒賞后,學生為詩歌的豐富內涵所感染,同樣能夠領會到景物中的情感,陶冶性情的同時也促進了人格健全發展。
(三)學習情境促進呈現創設意境
詩歌中的美妙意境鑒賞并非信手拈來的,需要學習情景的調動刺激。不管是學術界還是教學實踐中,均十分強調學習環境的設計,然而在建構主義理論下的初中語文詩詞教學中的學習情景創設卻缺乏深入的研討。依托共同合作互助方式塑造整體理念,結合現代教學設備開展多媒體教學,進一步建構學習活動。該種硬件學習環境為詩歌意境創造了有利的鑒賞前提,可以基于此類前提為學生帶來相關相似作品,及相應的畫面、音效。所以可將詩詞置于特定歷史情境下開展理解。遵循該項原則還可對學生知識的缺乏予以補充,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此外,建構主義學習情景對詩詞鑒賞還可起到其他作用,比如通過創設學習情境,為學生提供交流、協作機會,并以自我角度出發去進行體會、領悟、建構。
三、建構主義理論下初中語文詩詞教學策略
初中語文詩詞教學工作在時代發展的新形勢下,要與時俱進,大力進行改革創新,引入先進的教學理念、成功的發展經驗,逐步強化建構主義理論的科學合理應用。如何進一步促進初中語文詩詞教學有序開展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建構主義理論下情境的生活化拓展
建構主義理論下,可結合其情境理論聯系實際應用于初中語文詩詞教學中,強調對詩詞教學情境進行生活化拓展。
1.結合學生現實生活提煉出詩詞學習的一系列因素,將學生生活中大量覺察不到的語文學習的機會轉變成習以為常的語文素養提升,通過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詩詞情境,指引調動起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詩詞學習機會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有效充分將詩詞課堂教學中掌握的知識在生活中進行實踐應用。
2.將詩詞教學與其他相關文體教學、不同學科教學開展相配合,一方面強化學生在多種不同學習情景中對詩詞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使其他相關教學為學生詩詞學習創造一系列實踐機會。
3.強化開展詩詞拓展課,促進學生已掌握學習內容與新學內容的有效結合,以詩教詩,開拓學生詩歌學習視野,達成“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二)建構主義理論下師生關系民主化對話與合作
師生關系民主化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告別了傳統封建專制主義、政治工具主義,迎來了社會民主教育歷史新篇章。詩詞教學即為一個“對話”的過程,是互為主體的教師與學生各自精神的“幸會”。建構主義理論下的“對話”原則,既凸顯了詩詞教學文本鑒賞的精神實質,又體現了師生民主觀念的本質要求。在對話過程中,教師并非充當知識的擁有者,而是以積極參與者身份,以對話方式對學生心智、精神形成科學啟迪。同時,學生相互間開展溝通、協作,使每一位學生切實投入進學習中,做學習的主人。以辛棄疾《破陣子》這首詞教學為例,教師首先可要求學生自讀,看注解,了解一定語句含義后,再要求學生以盡可能用言簡意賅的語言對整首詞的內容進行敘述,然后著重指引學生在語句表層含義基礎上對詩人內心感情進行感悟,與學生一同對詩人的深切感情軌跡進行追蹤。通過一環一環的教師提問、學生討論,引導學生通過相互對話方式補足閱讀方面的缺失,并經由學生相互合作方式強化重視共享。
(三)建構主義理論下培養健康的審美情感
在初中語文詩詞教材中,有大量表現崇高道德之美、人生之美的優秀作品,諸如李白詩中呈現的豪邁、浪漫主義,杜甫詩中蘊含的現實憂患意識,蘇軾詞中包含的深刻人生哲理,陸游、文天祥詩中表現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等。教師在初中語文詩詞教學過程中,在引導學生對詩詞中的自然之美、藝術之美進行體會的同時,還應當啟示學生去探索詩詞中蘊含的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調動起學生不畏艱險、不懼犧牲、勇于與惡勢力抗爭到底的奉獻精神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深切為國分憂的思想品質,從而促進對心靈的陶冶、人格的塑造,由情感的觸動升華至對內心的啟迪,進一步起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感[3]。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建構主義理論下初中語文的詩詞教學對傳統支離破碎的教學經驗與研究局面進行了扭轉,使教師得以跳出課堂來從整體上對初中語文詩詞教學進行重新審視。鑒于此,相關人員務必要不斷鉆研研究,總結經驗,清楚認識建構主義內涵,全面分析建構主義理論對初中語文詩詞教學的意義,積極促進初中語文詩詞教學有序開展。
【參考文獻】
[1]林茂彪.品讀詩詞 感悟人生 塑造自己——建構主義指導下的古詩詞教學策略[J].現代語文(理論研究),2004(10):20-21.
[2]黎敏,查玉瑤.建構主義支架式理論運用于中學古詩詞教學摭談——以《登高》為例[J].華人時刊(旬刊),2015(04):130,132.
[3]趙松林.創設情境引導建構——淺談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古詩詞教學方法[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17):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