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琳
摘 要:東莞有著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的教育,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筆者認為,大致可以通過將美術課堂搬到非遺展示館、在非遺展示館設立專門工作室、將活動請進校園等方式以及找準二者結合點、開發課程和借鑒“師徒制”等模式開展館校聯合教學活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小學美術;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1-0170-02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1)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2)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3)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4)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5)傳統體育和游藝;(6)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自秦漢以來,歷經多次大規模的移民南遷,東莞最終形成了以廣府為主、客家為輔、另有蛋家等族群構成的居民格局。此外,廣府、客家華僑以及改革開放以來不斷涌入外來人口,多種文化在東莞交匯、碰撞和融合,形成了種類繁多、各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莞現有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113項,位居珠三角地區前列,其中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國家級8項,省級36項,市級113項,凝聚了民間曲藝、傳統舞蹈、制作技藝等各類民俗文化的精髓。為有效保護這些非遺資源,東莞市在市文化館設立了專門的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
可以說,東莞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全市中小學美術教育教學提供了非常寶貴的資源。據筆者所知,目前,東莞市中小學與市非遺展示館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聯合開展美術教學工作尚無先例。
如何聯合市非遺展示館開展教學活動,在小學美術教育中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的教育,這對于保護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和發揚地域民族優秀文化傳統、豐富美術課題資源以及提高學生美術素養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一、館校聯合開展小學美術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館校聯合開展美術教育是有效傳承東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手段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歷史的見證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而工業文明的迅速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城市化、現代化的大趨勢,逐漸形成強勢文化對弱勢邊緣文化的侵蝕,導致許多民族的、僅靠口傳心授方式傳承的文化遺產發生急劇消亡和流變,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了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因此,如果我們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及時加以保護和傳承,許多傳統技藝將瀕臨消亡的境地,有人就曾形容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像退潮的大海,每時每刻都在消失”。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和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闡釋來看,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都與美術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聯,比如書法、年畫、剪紙、雕刻技術等,一直以來都是美術教育的重要范疇,而木偶、皮影、宗教表演、節慶、民間傳說等,又可以通過美術來表達和張揚。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美術教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載體,它可以擔負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重大使命。同理,與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開展美術教育教學活動,也是有效保護東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手段。
(二)館校聯合開展美術教育可以進一步豐富小學美術教育內容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的文化基因庫,它代表著民族普遍的心理認同和基因傳承,代表著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的精神,是文化多樣性的體現。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就是一種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的延續,是一個對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態文化存在的認知過程,是一個更具人性發現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過程。然而,在我們目前的基礎教育特別是小學美術教育中,基本以西方的美學觀念和教育內容為教學主體,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明顯減少,對我國優良的審美文化傳統遠不夠重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五國駐京辦事處文化官員愛得蒙﹒本卡拉先生就曾發表過這樣的看法:“我發現中國許多年輕人不尊重本國的民族文化,因為他們很少接觸,并不了解本民族的豐富文化遺產,缺乏對其價值的正確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本原和母體,它對提高民族文化素質,塑造民族性格、開放民族胸懷、提升民族理想、推動民族文化創新等方面,都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美術教育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迫在眉睫。通過美術教育,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強小學生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三)館校聯合開展美術教育可以改變小學生美術學習的方式和習慣
在非遺展示館開展教學活動,一般都是家長陪著孩子來,讓家長進入展廳,與學生共同接受美術欣賞。參加與學生共同接受美術欣賞,參與學生的美術活動,可以和孩子產生很好的情感交流,增加親情和家庭的和睦。由于家長們所處的生活環境不一樣,文化程度不同,對美術的認識水平也是千差萬別的,指導老師在教授小孩的同時,對參與的家長也進行了一次很好的美術教學,使家長朋友認識到不能太重視畫面的表達效果,不能以“像”與“不像”來作為評價的標準,因為如果那樣,學生經過“試探”明白了家長的意思后,就不注重畫中的想法及思維過程了,而把精力轉向“怎么畫才能讓家長滿意”上去。這樣,孩子畫畫時就會有顧慮,不能放開手腳自由地去表現了。同時,孩子的創造行思維也會受到壓抑,個性特別得不到展現,對孩子心理的發展損害很大。
所以,館校聯合開展美術教育活動,就學習方式來講,是一種自我導向式、建構式的學習,是學習者參與、觸摸、感受、與動手做等過程中個人意義的自我構建過程。這種學習方式能作為學校教育中接受式學習的有利補充。
二、館校聯合開展小學美術教育的主要形式
(一)將美術課堂搬到東莞市非遺展示館
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可以直接欣賞、臨摹傳統美術作品,能夠更好地把握非遺美術作品的色彩、線條、符號、肌理等形式因素和各種藝術風格,能更系統、更直觀地理解和接受各種藝術形態,并通過細致的辨別獲得多樣的審美享受,培養審美素質。同時,展示館舉辦的一些臨展,對于學生來說也是一次可以全面了解某位藝術家、某種類型藝術品或某個時代藝術品的絕好時機。開展的美術教育也更具針對性,形式也更加生動活潑,有助于學生在玩樂中學習,在愉悅的氛圍中自然而然地進行溝通,控制好講解、互動和自由欣賞的比例,以及展示綜合學生的感想,進行評價與總結。
(二)在東莞市非遺展示館開設專門的美術教學工作室
這種方式的靈感主要來自于美術館。許多美術館內都設有美術工作室等場所,供不同年齡段的入館者學習和創作。如上海美術館較早設立教育部,也是較早成立“藝術實踐工作室”。“藝術實踐工作室”分為“專題性的藝術體驗實踐場所”和“長期招生的美術工作坊”兩種類型。如,2000年的亨利·摩爾雕塑展中舉辦的“幻想空間”繪畫活動,都屬于專題性的藝術體驗實踐活動。利用美術工作室這種館校合作形式,針對性強,專業性強,不僅適合用于普通的美術教育,也為一些致力于報考專門美術院校的學生提供了入門教育,相對于僅僅依靠教材和多媒體幻燈片的學校美術教育來說,其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三)將非遺展覽或相關題材的繪畫活動請進校園
這種合作形式主要包括市非遺展示館不定期地將館內的傳統美術作品帶到學校里展覽,或者將作品租借給學校供教學使用,或者聯合開展非遺題材的繪畫活動等多種方式。通常,這些方式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當學生發現曾經遙不可及的傳統美術作品突然來到自己的身邊,首先在情感上就拉近了與美術作品的距離;其次,美術作品與校園環境的結合更能迸發出異樣的火花,給學生以獨特的視覺感受,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同時,展示館進學校這種方式也給鑒賞教育帶來了便利。目前的小學美術教育以指導學生的美術創作為主,美術鑒賞、美術批評等教學內容相對薄弱,當學校將市非遺展示館龐大的資源利用起來之后,美術鑒賞和美術批評等教學環節會得到進一步完善。這個時候,展示館工作人員就可以和學校教師合作,完成區別于學校普通課程的教學計劃。
三、館校聯合開展小學美術教育的方法
(一)提取元素,尋找美術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合點
現有的教科書和課程標準中,有些是直接涉及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有的是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相關。直接涉及的好辦,關鍵是對于相關的內容,就要提取其中的元素才能呈現。這就要求教師要增強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和保護意識。如:“調查、了解美術與傳統文化及環境的關系,用美術的手段進行記錄、規劃與制作”、“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是學生更好地了解藝術與社會、藝術與歷史、藝術與文化的關系,涵養人文精神”、“結合傳統節日,創作、設計和制作平面或立體的美術作品,體會美術與傳統文化的關系”、“邀請當地美術家和民間藝人來校進行展覽和交流活動”、“從多元文化的視角進行繪畫藝術的主題賞析,從中了解和感受經典作品的內涵”等等。因此,在教學中,依據教材和課程標準的相關內容,有計劃、有目的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內容滲透在教學中,努力尋找結合點,是我們進行該項教育的首要工作。
(二)開發課程,有效融入日常美術教育
我國實行的三級課程(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管理體系中,地方課程、特別是學校課程的建構應該著眼于本校特有的傳統與優勢,著眼于學生的特點與需求,特別是東莞本地優秀的尤其是亟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更應該列入美術課程計劃當中,使學生能夠更加系統地了解和學習。例如,可以將茶山公仔、千角燈、彩扎(麒麟制作)、石龍醒獅頭制作技藝、粵劇(臉譜)等的制作或作品展示納入美術課程中,讓學生進行學習和欣賞,使小學生接收地域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自覺感受和動手制作民間美術作品,體驗東莞傳統的手工藝等。在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時,需要美術教師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為目標,正確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成及保護的重要意義。只有這樣,才能很好的利用美術學科的特點,講清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人地活動之間的聯系,使學生全面理解美術區域差異與文化多樣性的關系。
(三)有效借鑒,實行“師徒制”的美術教學模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數情況下主要是在父子、師徒之間依靠口傳身授的方式傳承。因此,開展小學美術教學工作中也可以適當借鑒這種“師徒制”教育模式,通過教師團隊帶領學生一起對非物質文化進行系統的整理、研究,提取適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最終以技藝實踐、田野調查實踐、社會服務實踐等形式展現出來,調動學生參加活動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對非遺傳承工作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不斷增強他們的美術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