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琳+張偉
摘 要:西仰陵小學以“一切為了孩子 一切為了明天”為辦學宗旨,形成了“師資優化、設備精良、環境優雅、管理規范”的育人環境,擁有德才兼備、具有專業素質與創新精神的優秀教師群體,以素質教育為基點,走特色教學之路,以新課程改革為載體,建立課內外并舉,學科教學與琴、棋、書、畫、國學閱讀等多種社團活動相結合的教學體系,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為孩子成長增添無限樂趣,全面實現了“人文關懷 和諧發展 藝術見長 孕育特色”的辦學理念。
關鍵詞:小學音樂;琵琶教學;技能培養
中圖分類號:J6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1-0236-01
西仰凌小學藝術教育起點于2007年,由石家莊學院畢業的李翠翠老師組建了琵琶興趣小組,學校投資兩萬余元購置了二十把琵琶。該校目前有2名琵琶專業教師,分別負責琵琶的初級班和中級班。學校2015年春節前將琵琶列入該校的校本課程,2015年春節后將授課形式轉變成興趣小組的形式。通過筆者進行的教學實踐,發現小學琵琶教學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一、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
教材是教學的憑借和依據,是教學活動賴以存在的的基礎。也就是說教材的最大特點應該是體現它的教育價值。而對于藝術教育來說,審美教育是其本質。學生通過學習琵琶掌握了一定得演奏技法,通過教材的學習了解了不同風格、不同背景的作品,從而陶冶了情操,培養了文化修養,這就是審美教育價值的實現。而目前教師所選用的教材卻較多的忽視了其審美價值。
筆者是2014年10月份在石家莊市西仰凌小學擔任琵琶助教,主要擔任1-3年級學生的琵琶教學工作。在琵琶教學作為校本課程期間,平均一個班的學生數量為40人,由于琴的數量有限,采取的是單雙排互換的上課模式。
在上課形式上,采取的是傳統的上課模式,老師教、學生學,這種模式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對于1-3年級的學生,新穎的授課形式往往會更吸引他們,這就體現在老師在課堂設計、上課形式上要依據學生的心理進行備課。
在基本技法的教授上,也存在一些問題。老師往往用教成人的方法來教小學生,用一些專業性較強的術語,強迫學生去接受這些術語。這種方式太過生硬,不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并沒有激發學生的興趣點,相反可能會使學生對這種學習方式的抵觸,從而喪失對琵琶學習的興趣。
綜上,由于缺乏科學的教學方式和忽略學生的心理特點,會造成課堂混亂,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會不斷維持課堂紀律,教學效果不會太理想,一堂課下來,會造成學生累老師也累的局面。
二、在樂器的維修方面
學校在2007年購進了20把琵琶,在經過幾年的使用,如今好多琵琶都出現缺少品、缺少琴弦、琴軸太松等現象,這都不利于平時上課或者學生做練習。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筆者發現,對于這些有缺陷的琴,學校每年都會進行檢修,雖然做到了對琵琶的一個維修工作,但筆者認為,維修與護理應該融入到日常。當發現琴出現問題時,應及時對其進行維修,這樣既不影響老師的授課,也不影響學生的使用。作為老師,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維修和養護樂器。
三、針對西仰凌小學琵琶教學中存在問題的應對方法
對1-3年級的學生在具體的指法的教學實踐。在琵琶的初學階段時,首先接觸到的指法就是“彈”和“挑”,作為琵琶的基本指法,其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為了讓學生在入門階段就練好“彈”和“挑”,教師首先要給學生做出正確的示范。其次,對于1-3年級的學生來講,單純的講解技術要領,是非常枯燥乏味的,這就需要教師根據1-3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定相應的教學環節。案例:筆者在對1年級的學生講解“彈”和“挑”時,首先讓大家伸出右手,想象一下在右手的手掌中握了個雞蛋,手指自然彎曲,大拇指輕輕的搭在食指上并且大拇指的兩個關節一定要凸起來,這時要邊講解邊做示范,并且讓同學們摸一下教師右手拇指關節凸起的感覺,這樣一來可以調動孩子的興趣,二來可以讓孩子真切感受到右手的基本形態。接著讓同學們給筆者示范在夏天是怎么搖扇子的,其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掌握右手手腕的運動形態。在進行“彈”的練習時,筆者先用左手拿一張A4紙,然后用右手的食指去彈那張紙,并讓同學們做一個小小的比賽,看誰彈的聲音響,這樣做的目的一是為了避免學生產生枯燥的情緒,二是能夠通過一個簡單并且普通的練習,使學生掌握食指在“彈”時指尖的爆發力。
四、結語
小學琵琶教學并未像鋼琴等那樣普及,所以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在教材編寫上堅持教材的知識,技能培養與學生學習方式的統一;在教學方法上通過借鑒國內外的經驗提出很多新型的教學方法。可以說這些創新是小學琵琶教育目標創新的根本保證,如果沒有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的創新那么一切目標創新都是空談。
指導教師:張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