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實
摘 要: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是通過新型教學環境和教與學方式的建構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教師在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設計中,應更為合理、有效地對信息技術加以利用,重視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學習的開展服務,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真正有效地把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落到實處,從而發揮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真正優勢。
關鍵詞:信息技術 數學教學 有效 落實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4
(a)-0179-02
1 拒絕“拿來主義”,教師動手制作數學課件
1.1 動手制作課件有利于教師發現問題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教師要想在網上找到一份滿意的數學課件已經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如果單純的“拿來主義”,往往只會讓學生看到知識的表面,認識不到實質。如果教師能對課件進行重新認識、重新梳理或親自動手制作課件,就能發現學生在學習時可能在哪些環節、哪些知識點會碰到什么困難、什么問題;哪些問題、哪些地方需要學生進行思考;哪些部分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這樣有利于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著重引導。例如:《一次函數(四)》的最后一道例題,這個問題中出現了分段函數,正比例函數:y=5x(0≤x≤2) 一次函數:y=4x+2(x﹥2),畫出這個函數的圖像。如果教師認為這兩種函數的圖像學生已經很熟悉了,直接用課件把圖像展示給學生,學生可能會產生三個問題:(1)為什么要把函數圖像畫在同一個坐標系中,這不是兩個函數嗎?(2)正比例函數和一次函數的圖像不是一條直線嗎,為什么只畫一部分呢?(3)這兩個函數的圖像為什么會連接在一起,什么情況下正比例函數的圖像與一次函數的圖像會連在一起。由于我親自動手制作了這個課件,在制作的過程中逐步意識到了這三個問題,于是在教學中對這三方面進行著重引導,學生果然出現了這些疑惑,然后通過出一道類似的例題進行再引導,最后達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1.2 制作課件可以幫助教師從數學思想上把握教材,改造教材
長期以來,中小學數學教材偏重于知識的傳授。教材的大體模式是:講一個概念、原理或法則公式,舉一兩個例子,然后留幾道練習題,對于反映提高能力的素材不夠,忽視學生數學思想的熏陶。因此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必須對教材有一個從數學思想上的整體認識。為了將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放在中心位置,在當前的條件下,教師不但要從數學思想上把握教材,發掘教材中隱含的數學思想,而且還要利用制作數學課件的方式對教材進行必要的改造。利用制作數學課件可以對教材章節進行適當調整,為教師對學生進行中學數學思想(化歸、類比、變換、對應、函數等)培養而服務。
2 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應“百花齊放”
2.1 教師充分挖掘信息技術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
華東師范大學曾對上海市金山區31所中小學的1 046位教師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調查的內容包括信息化應用投入、課堂信息化行為等。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應用最廣泛的是演示文稿,有占86.6%的教師使用。筆者也曾對該校教師使用信息技術教學做過調查,一節課當中只使用演示文稿的達到了近90%。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最重要的一個優勢就是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單純地使用演示文稿這一單一模式,久而久之,學生也會對它失去興趣,并且演示文稿有時也不能很好地把一些數學方法演示出來。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挖掘信息技術資源,利用演示文稿、flash、數學畫板、投影、視頻、錄像等為教學服務。例如在探究正多邊形內角的度數時,要對正多邊形進行多種不同的三角形分割,筆者有采用演示文稿直接演示的方法,而是先讓學生自主操作,然后利用投影儀展示他們探究的成果,接著讓學生在投影儀上把他們的操作過程再展示一遍,這樣既提高了探究成功者的成就感,又讓其他學生學到了別人的數學思維過程。又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我讓學生觀看錄像《榮耀中華—數學家吳文俊》,通過觀看,既讓學生從吳文俊身上學到了學習數學的精神和品格,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可以在不同領域得到應用,學習數學是有用的。教師還可以把上課過程錄成視頻,通過觀看錄像,既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改進教學方法,同時也便于了解每個學生上課的行為表現,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困難,調整學習方法。
2.2 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認知、探究、總結
教師在課堂中利用信息技術呈現教學內容,也就是說,教師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工具,與此同時,教師也應該認識到這也是學生學習的輔助工具暨學生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促使信息技術為學生學習服務,為問題的解決、任務的完成、知識的習得、能力的培養等提供幫助。例如我在講授《軸對稱圖形》時,先讓學生通過互聯網自己搜集軸對稱圖形,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豐富了學生的表象積累,而表象積累是數學形象思維形成過程的“細胞”,為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在講完課后,又讓學生在電腦上畫一個軸對稱圖形,學生通過交流、合作,用畫圖的形式展示他們的學習心得。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又如為了加強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筆者鼓勵學生課后通過電子郵件和QQ的形式進行互動,通過互動檢查自己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自己的分析、做法同其他同學的對比;把自己的想法、問題、困惑同老師進行溝通,以便及時發現問題,總結經驗:你的解法是怎樣想出來的?自己為什么沒有想出來?我的這個方法能推廣嗎?通過這個問題我應該學習什么?我的思維過程哪個地方有欠缺等。通過這種交流,可以培養學生的小結和反思習慣,因為小結可以揭示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而反思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
3 適度掌握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時間和方式
現代數學教學觀認為,應該著重發展學生的思維,努力培養、提高數學能力。要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數學能力,就必須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展開想象,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從而了解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明確其產生和發展的外部與內部的驅動力。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不能光是給學生“看課件”,過多依賴于多媒體課件教學,這樣會侵占學生想象的空間和獨立思考的時間,減少了學生主體思維的能動性,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時應根據該節課的重點、難點、關鍵點進行計劃。如利用課件展示應創設什么情境,教師在把信息展示給學生以后,為加強學生的理解,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應適時停下讓學生獨立思考,與同學合作交流,必要時,可以把某些環節的信息反復展示,通過反復展示,進一步檢測學生對信息的系統化處理是否完全準確,以防止在某些環節中的問題得不到及時更正和解決。
4 結語
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不等同于用現代教學技術一般模式套學科,否則會使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學誤入歧途。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課堂教學應該是引導學生進行“做中學”,而不光是給學生“看課件”,應該使課堂上的探究從“形似”走向“神似”,利用信息技術輔助完成課堂教學的同時,達到為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數學思維,提高數學興趣、數學能力而服務。
參考文獻
[1] 殷峰.建構主義與現代教育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融合[J].數學教學研究,2004(11):4-6.
[2] 王旭媚.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教學整合的嘗試與思考[J].數學教育學報,2004(2):97-98.
[3] 尚曉青.探討現代教育技術下的數學教學模式[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3(12):5-7.
[4] 劉隆華.貴陽地區信息技術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調查與思考[J].數學教育學報,2003(3):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