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敏
摘要:對于提升小學生在語文方面的閱讀能力,教師要從實際出發,結合課本,在閱讀過程中培養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并且要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實踐創新,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由此,本文會深入的對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進一步探索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廣闊前景。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閱讀教學;實踐創新
一、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目標不夠明確。培養小學生閱讀是非常重要的。對于小學生閱讀興趣最有效的方式是游戲和教學有機的結合,當然要充分的尋找制定閱讀目標來為有效的后續閱讀來提供參考指標。但是這種理想的模式在我國的小學教育過程中沒有大規模的實施,許多地區的教學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目標制定不明確,一些目標制定的參考原則也非常單一。因此不能發揮有效的效果。因此,由此得出結果,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在目標制定和方法制定的過程中存在不足。
2、教學內容不夠規范。我們回顧自己的上學路程,小學的語文學習主要是學習語文課本,學習詞語,掌握詞語概念和加強相應文章的理解程度。這也是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方法。這種教學方式存在著明顯的缺陷。內容單調缺乏趣味性,會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缺失,只是讓學生機械性的學習,效率十分低下,不能夠讓學生真正的理解。因此導致學生學習語文閱讀知識的積極性十分低下[1]。
3、教學方式尚需調整。小學語文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過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老師要運用一定的教學方法來教學,因此教師所選擇的教學方式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學習語文閱讀知識的興趣和效率。但是,如果針對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制定針對性的教學方針、教學方法,則會極大的提高學生進行語文閱讀知識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式是刻板的機械教學,照本宣科的按照課本上的內容進行教學,難以充分的調動小學生進行閱讀知識的學習積極性,導致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地下也難以提高。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創新策略
1、明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目標。做任何事情都要從實際出發,因此在制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小學生的實際特點,才能有效的發揮語文教學的特點,才能制定出適度的、具體的語文教學目標,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貫徹教學的創新性。適度的、具體的語文閱讀教學目標內容是比較符合實際的。目標適度是指學生通過學習能夠達到,并且符合考試教學大綱的內容符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規定的年段和內容以及教科書編排要求,必須是適合本班學生的發展區的。目標具體就是用清晰簡潔明白的語言闡述學生學習行為變化,做到目標指向明確,可操作,可檢測。提倡寧少勿濫,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找到桃子”,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讓學生能夠螺旋式上升[2]。
2、進行教學內容的改革。教學目標的制定就是要讓學生得到提升,因此教學內容是最重要的,教學的內容是本,教學方法是標。因此語文教學首先要考慮好教的內容,如果教學內容出現問題,那么什么方法手段都無濟于事,教學的質量和實效性都會受到影響,甚至會適得其反,得到相反的結果。要根據小學生的實際特點來制定小學閱讀教學的內容,才能充分發揮創新性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的優點。那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語文閱讀教學內容的制定能充分聯系到學生的實際;再者,就是語文閱讀的教學制定要緊跟時代的步伐,不能跟時代的發展脫節;最后,無論怎么制定都要回歸學生本身,因此要照顧到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要更加關注學生的發展未來,而不是只單單的考慮學生對語文閱讀內容理論知識的掌握。
3、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每個學生的資質是不同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新性地選擇多種教學方式,這樣才能盡最大的可能照顧到每個學生,才能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教學過程中教師是為學生服務的,教師的課堂行為要盡可能地為學生服務,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性學習服務。比如我們在指教低年級的《去年的樹》這一課時,可以采取以指導學生自學為主,談話法、討論法、直觀演示法和練習法相結合的多種教學方式。來幫助學生體會大樹與小鳥之間真摯友情揣摩文本思想。之后可以安排其中任何一個學習小組展示預習情況,然后讓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加上教師一些點睛之筆的指導,最后由學生匯總展示。
三、結語
綜上所述,創新性的語文閱讀能一石二鳥地即為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更能給學生營造具有創新性的學習氛圍,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創新語文閱讀教學可以使學生從小就培養出一些很好學習習慣,自主能力:自主學習、善于思考、善于學習、善于感悟、善于寫作以及閱讀。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著極大的提高作用。面對現實一些不足,在創新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努力創新,為實現上述目標而奮斗。
參考文獻
[1] 林高亮. 淺析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 學周刊,2017,(05):79-80.
[2] 陳文顯.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推動學生思考的策略——聽課有感[J]. 學周刊,2017,(05):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