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遠喜
摘 要: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平臺的搭建乃當務之急。立足于目前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平臺建設的背景,提出要同時構建創業教育理論平臺和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兩個平臺,并找到具體的平臺實現途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平臺建設;實現途徑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31-0117-02
自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以來,我國高職院校學生創業達到了新的高潮。然而,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職大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明顯處于劣勢;就國內情況而言,由于辦學定位、人才培養、實訓條件、師資及學生基礎等方面與普通本科院校也存在較大差距。因此,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國外和我國本科創業的成功模式和經驗將未必適用于高職院校。高職院校必須根據自身實際來構建自身的創業教育平臺,滿足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1]。
一、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平臺
創業教育是為培養學生創辦企業、推廣商業活動等過程所必需的各種綜合能力的教育,從而使學生從單純的求職者轉變為崗位事業的創造者[2]。創業平臺是指為推進創業活動建立的組織、服務和制度三者相互作用而共同構成的系統,從而將創業者、機會和各種資源有效結合在一起,為創業者提供必需但不容易獲得的服務和信息,降低創業成本,提高創業的成功率[3]。針對高職院校,本文將創業教育平臺定義為實現提高高職大學生創業能力的教育目標而構建的各類平臺。
二、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平臺建設的背景
(一)理論背景
近年來,我國學者越來越重視創業領域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創業環境、創業壓力、創業團隊、創業能力等方面,但創業教育平臺的研究還是相對較少。創業教育平臺僅限于創業教育體系的研究,并沒有深入研究創業教育平臺的構建。國內外學者普遍認同創業教育平臺的構建,不能只進行簡單的課堂式創業教育,更要進行社會實踐式創業教育,一方面要提高學生的創業綜合素質,另一方面要提供實踐機會,調動學生參與創業積極性。馬永斌、柏喆(2015)提出了“大學—政府—企業”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網模式,在這樣的模式下,大學、政府和企業是利益相關體,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相互作用、相互影響[4]。黃本笑、黃芮(2014)認為,要建設軟、硬兩個平臺,而軟平臺主要包括社會文化基礎、政策支持和法律保護等,硬平臺主要是創業活動所需要的硬件設施。劉化波、王云龍(2011)認為,在校大學生創業平臺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創業教育培訓平臺和創業支持平臺。李麗芳(2010)的創業教育平臺,則由創業教育主體、創造價值鏈、資源平臺以及創新環境四部分組成[5]。
(二)現實背景
自高等職業教育以來,我國高職院校普遍面臨著同類學校多、生源少、人才培養與本科同質化、在就業市場沒有競爭優勢、學生就業難等問題。為了解決本校學生的就業問題,很多高職院校通過推動創業促進就業,但是高等職業教育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研究時間尚短,經驗不足,水平還有待提高,雖然某些高職院校也提出了一些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方案,但是總體來說其專業性、科學性、系統性還需要檢驗。但隨著我國高職院創業教育的大力開展,創業教育的成果初見成效。
三、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平臺的構建
(一)創業教育理論平臺
1.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有機融合的課堂教育。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既涵蓋創業理論、創業風險、創業政策與法規等“創業學”內容,也包括市場經營和企業管理課程等基礎性課程[6]。如果所有課程都開設將會大量占用有限的教學課時,影響創業教育的實施效果,所以要根據“適用和實用”的原則,開發分專業的創業教育教材,將創業意識與技能培養融入到專業教育中。另外,由于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上更貼近應用,實訓條件相對完備,學生實踐能力較強,而本科院校的學生往往更注重理論性。所以,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如果高職院校能夠將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融合,相對于本科院校具有一定的優勢。
2.創業教育講座。創業教育講座是創業課堂教育的重要補充。高職院校在知名校友、高級教授、社會資源方面比不上本科院校。但高職院校與企業的互動更為頻繁,學生的創業激情更高;高職院校還可以邀請技術、稅務、法律等各個領域的專家來校講學,把最前沿的科技技術、最及時的信息和最關鍵的創業因素傳授給學生。此外,將本校創業成功的學生作為榜樣,邀請他們現身說法,講述他們成功的經驗和遇到的挫折。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創業教育,培養大學生創業意識。
3.在線創業教育。“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高職院校創建創業教育平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高職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這個工具,讓創業教育惠及更多的學生。因而,高職院校可以立足本校的優勢搭建一個關于創業的網絡平臺,分享與創業相關的在線課程,學生在平臺里面留言,教師及時答疑,發布政策走向。只要考慮創業的學生都可以通過上這個網站,從這個網站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在線平臺能夠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比課室學習更具靈活性,不同專業的學生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即使在家里,也可以在學校的網絡平臺上了解創業知識,把握創業的最新動態。
(二)創業教育實踐平臺
1.依托校內資源,進行創業實踐。圍繞創業協會、創業社團等學生組織,積極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創業大賽等競賽。對理工科專業背景的學生,提供專業的實驗室,虛擬仿真實驗室,重點實驗室,極力促成科技成果轉化為創業成果。對在校內創業的學生,提供各種優惠政策。通過搭建校內創業平臺,讓學生了解創業,有機會參與創業,擴大創業覆蓋面。
2.校企結合,進行創業實踐。大多數高職院校可以開拓社會資源,推動校企聯合搭建平臺,在校內外建立一批孵化基地、科技園、實習實訓基地,對有意識和有意愿創業的大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創業意識培養、創業理論滲透、創業技能提高等實習、實訓項目,選擇有創業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或與創業相關的行業骨干企業、創業基地,建立不同類型的創業實習實訓平臺[7]。
3.圍繞新興產業和互聯網領域創業,進行創業實踐。以電子技術、新材料應用、生物科技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依然面臨較大的人才缺口。高職院校可以依賴自身的優勢,抓住時代機遇,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新興產業發展。另外,互聯網為各個領域、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成為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載體,將掀起大學生創業的浪潮,是實現大學生創業夢想的強大武器。
四、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平臺實現路徑
(一)搭建創業競賽平臺
高職院校要關注創業大賽的各類信息,對有創業意愿和好項目的學生進行重點培養,配備專業教師,對獲獎的項目在創業大賽結束后要進入實際運作階段,使創業大賽項目產生實際的意義。創業競賽能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熱情、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檢驗創業教育成果,從而推動各校創業教育水平的提升[8]。
(二)搭建創業實踐基地平臺
高職院校應整合和改善大學生創業園的物理空間,拓寬創業孵化基地的面積,建設較為完備的創業服務體系。在創業項目信息提供、經營模式設置、市場應用推廣、資金籌措支持等方面給予保障,完善創業孵化基地的功能。加強各高校創業園的互動與合作,促成大學生創業實踐從封閉校園經營模式進入開放的市場競爭模式。
(三)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
大學生創業的真正意義是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術應用于新的生產領域,為社會創造財富和價值。高職院校要特別注重發揮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的作用,提升創業教育平臺建設的實效性。據有關機構調查結果表明,目前中國高校真正能夠實現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比率還不到10%。“科技成果少、轉化率低、推廣難度大”,是高職院校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遇到的突出問題[9]。因此,對于有科研成果或專利的學生,高職院校要鼓勵他們大膽進行創業嘗試,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
五、結語
盡管當前我國的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理論研究、師資隊伍建設、資金投入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很多高職院校已經認識到其中的不足,高度重視創業教育,著力構建高效的創業平臺。最近幾年,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有利于高職院學生創業的政策。因而,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學生投身到創新創業這項偉大的事業中,成為我國實現創新型國家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王鑒雪,楊兔珍.高等職業院校創業教育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33):26-28.
[2] 童曉玲.研究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2.
[3] 韓信傳,王伯良.我國創業平臺比較研究[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5):123-125.
[4] 馬永斌.生態網——大學、政府和企業的創新模式[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51-54.
[5] 李麗芳.基于創造力價值鏈的大學創新創業教育平臺構建[J].現代教育管理,2010,(11):126-128.
[6] 劉化波,王云龍.普通高校大學生創業平臺建設[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1,(14):102-103.
[7] 曲秀琴,呂秀麗.構建“多維度”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的研究與實踐——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模式的新思維[J].科技創業家,
2013,(19):180-181.
[8] 黃兆信,王志強,劉嬋娟.地方高校創業教育轉型發展之維[J].教育研究,2015,(2):59-157.
[9] 楊虹,劉楚達.淺談高職院校科技成果轉化方式[J].當代教育論壇,2008,(4):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