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薔薇
【摘要】目的 分析在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治中側支代償的類型及意義。方法 選取與2015年4月~2016年4月在本院進行CT檢查的缺血性腦血管患者42例的臨床資料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患者在本院的檢查結果,對應用的側支代償的類型及應用意義進行研究。結果 在本院進行CT檢查,結果顯示,鎖骨下動脈2支(3.85%),基底動脈7支(13.46%),椎動脈9支(17.31%),大腦后動脈2支(3.85%),頸內動脈19支(36.53%),大腦中動脈3支(5.77%),頸總動脈6支(11.54%),大腦前動脈4支(7.69%)。經Willis環開放代償15例(36%),鎖骨下動脈竊血綜合征8例(19%),頸外椎動脈與鎖骨下動脈肌間支吻合的患者共3例(5%);經軟腦膜動脈吻合代償7例(17%),外動脈、頸內代償3例(7%)。結論 在缺血性腦血管病中所應用的側支代償有很多種,而側支代償的建立對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治療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側支代償;缺血性腦血管病;類型、意義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30.0.02
缺血性腦血管又被稱作腦缺血性疾病,在臨床中是不同程度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總稱。在臨床醫學中因缺血所引起的短暫性神經功能缺失,患者可在24小時內完全恢復,臨床將其稱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此外還有許多類型,該疾病的致殘率與致死率極高,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在臨床中使用側支代償具有一定的意義,但側支代償的類型有很多,如何在治療中選擇正確的類型,使治療效果更佳[1],在臨床中值得探究。下面筆者將針對側支代償在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治中的類型及意義進行研究,詳情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與2015年4月~2016年4月在本院進行CT檢查的缺血性腦血管患者42例的臨床資料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符合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診斷標準,有一部分患者行支架介入手術治療,還有少部分患者行介入溶栓治療,男29例,女13例,年齡37~78歲,平均年齡為(65.8±7.3)歲,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為惡心、頭暈、嘔吐、四肢無力、耳鳴、視物不清、出現不同程度的肢體麻木等。
1.2 方法
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在行CT檢查后,醫務人員通過患者的檢查結果總結并分析腦血管側支代償的類型,將所得數據的結果與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結合分析,研究在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治療中使用側支代償的意義以及側支代償應用的對患者的影響。
1.3 統計學方法
選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取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患者在本院進行CT檢查,結果顯示,在本次檢查中有52支病變累及血管,而病變累及血管中有閉塞和狹窄兩種類型,其中鎖骨下動脈2支(3.85%),基底動脈7支(13.46%),椎動脈9支(17.31%),大腦后動脈2支(3.85%),頸內動脈19支(36.53%),大腦中動脈3支(5.77%),頸總動脈6支(11.54%),大腦前動脈4支(7.69%)。
3 討 論
隨著現代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全球老齡化也日趨加重,在臨床中各類型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逐漸呈上升趨勢,給人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所以做好腦血管疾病的預防也倍受關注。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也對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而臨床中側支代償的治療也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2]。
在臨床中為患者建立側支代償對臨床癥狀的影響,若患者未進行側支代償則患者基底動脈主干會出現完全閉塞,易導致患者出現腦干梗塞,患者的臨床表現為昏迷、肢體麻木等,為患者進行側支代償可有效防止患者出現昏迷、肢體麻木,并使患者的病情有顯著改善,對患者的缺血性腦組織有著一定的保護作用。在臨床中側支代償的建立類型與患者的臨床表現密切相關,在臨床中最常見也是最主要的代償方式為Willis環開放代償,該種側支代償方式能夠使患者血供豐富,使患者臨床癥狀得以有效緩解,另外在臨床中軟腦膜動脈吻合代償方式無法有效避免缺血性梗死的發生,但是卻能有效防止腦梗死的發生[3]。
經臨床不斷分析,在顯示血流變化中找到主要的病變血管對介入治療有著重要的意義,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患者的動脈狹窄就會越來越嚴重,可在檢查找到多條側支代償,防止在臨床中漏診情況,有效降低病變血管漏診率。醫務人員可通過該種方式評估病變導致的血液動力學障礙的因素,對臨床研究有著重要意義。在治療中應用側支代償能夠有效保證側支血管的通暢,使供血量充足,為介入手術選取合適部位,但是側支代償也有一定的缺陷,例如側支代償雖能有效促進微血栓向其他血管轉移,進而導致腦梗死的非病變血管區域出現病變,所以手術的風險較高[4]。
因此,在臨床中正確、客觀的對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側支代償治療進行評價,不僅能夠掌握側支代償的類型,還能夠在診治過程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正確治療該疾病的同時,還能夠有效控制疾病的發生,有效緩解病情,能夠更加規范后續治療程序。反之,如果在治療過程中忽視側支代償的應用,極易出現誤診情況,導致臨床患者的腦血管病變更加嚴重,總而言之,在缺血性腦血管診斷治療過程中提高對該治療的認識,能夠更好地發揮側支代償的優勢,使其在臨床中發揮出應有的價值[5]。
在本次研究中,醫生根據側支代償的途徑作為影像學表現的基礎,將臨床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分為六種類型,其中通過Willis環開放代償15例(36%),鎖骨下動脈竊血綜合征8例(19%),頸外椎動脈與鎖骨下動脈肌間支吻合的患者共3例(5%);通過軟腦膜動脈吻合代償7例(17%),外動脈、頸內代償3例(7%)。每種側支代償類型均有其優勢,在臨床中可針對患者的不同臨床癥狀進行診治,效果較佳。
綜上所述,在缺血性腦血管病中所使用的側支代償有很多種,選擇相應的類型進行診治對于患者而言有著一定的意義及影響。
參考文獻
[1] 李寶昆,劉增品,張新榮,等.側支代償在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治中的類型及意義[J].河北醫藥,2011,33(10):1464-1467.
[2] 周會敏.探討側支代償在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治中的類型與意義[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13):39-40.
[3] 張佳 h,徐忠寶,李繼梅.Willis環側支影響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代償及灌注[J].中國卒中雜志,2014,9(8):632-637.
[4] 姚文艷,顧 薇.重度頸動脈狹窄顱內側枝循環代償狀態與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20):40-41.
[5] 付家和,馬鳳偉,徐海燕,等.側支循環代償在缺血性腦血管病全腦血管造影評估的研究[J].中國傷殘醫學,2011,19(6):65-66.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