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艷
【摘要】 目的 評估焦慮癥患者采用腦電生物反饋療法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83例焦慮癥患者, 以不同療法作依據(jù)隨機分為實驗組(42例)和參照組(41例)。實驗組患者施以腦電生物反饋療法, 參照組患者施以常規(guī)療法, 觀察比對兩組臨床效果。結果 實驗組陽性項目數(shù)、抑郁癥狀、焦慮、恐懼、敵對性等因子評分低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抑郁自我評估(44.30±6.26)分、焦慮自我評估(41.21±3.74)分;參照組抑郁自我評估(53.11±7.05)分、焦慮自我評估(51.48±6.59)分, 實驗組抑郁、焦慮評分低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對焦慮癥患者開展治療工作時, 建議選用腦電生物反饋療法, 可在改善患者焦慮、抑郁、恐懼等癥狀的基礎上, 提升臨床療效。
【關鍵詞】 焦慮癥;腦電生物反饋療法;治療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5.086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clinical effect by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biofeedback therapy for anxiety disorder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83 patients with anxiety disord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by different treatment measures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42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41 case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biofeedback therapy,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herapy. Clinical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lower scores of positive index, depressive symptom, anxiety, fear and hostility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44.30±6.26) points in self-rating depression and (41.21±3.74) points in self-rating anxiety. The control group had (53.11±7.05) points in self-rating depression and (51.48±6.59) points in self-rating anxiet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lower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cor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biofeedback therapy is recommended in treating anxiety disorder patients. On the basis of improving anxiety, depression, and fear symptoms, this method can improve clinical effect.
【Key words】 Anxiety disorder;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biofeedback therapy; Curative effect
臨床上對焦慮癥患者進行治療時, 多以藥物、心理等方法進行治療, 且不同治療方法所產生的臨床效果也表現(xiàn)出差異[1]。對此, 本次為評估焦慮癥患者采用腦電生物反饋療法的臨床治療效果, 篩選2014年4月~2016年4月在本院治療的焦慮癥患者42例作研究對象, 實施腦電生物反饋療法、常規(guī)療法后, 臨床治療效果確切, 現(xiàn)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重點篩選2014年4月~2016年4月在本院治療的83例焦慮癥患者, 以不同療法作依據(jù)隨機分為實驗組(42例)和參照組(41例)。實驗組患者中女28例, 男14例;年齡22~45歲, 平均年齡(29.81±5.33)歲;參照組患者中女26例, 男15例;年齡22~47歲, 平均年齡(30.12±5.6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參照組施以常規(guī)療法, 具體實施方法為:醫(yī)務人員給予患者服用20 mg帕羅西汀, 1次/d, 以1個月為1個治療周期。
1. 2. 2 實驗組施以腦電生物反饋療法, 具體實施方法為:①主治醫(yī)生對焦慮癥患者采用腦電生物反饋療法治療時, 反饋系統(tǒng)設備電極主要根據(jù)10-20系統(tǒng)的電極放置方法操作, 之后連接導聯(lián)。②醫(yī)生對患者行α波訓練, 需先收集患者腦電波3 min內具體活動狀況, 查看腦電生物反饋參數(shù)發(fā)生何種變化, 及所變化的范圍, 而后告知患者開始治療。患者按照醫(yī)生所講的松弛訓練練習, 以充分放松自己, 如果放松程度好, 就會聽到美妙的音樂聲, 如果音樂停止, 患者也不用緊張, 只需放松即可, 待身體完全放松后會再次聽到音樂, 此段治療之間控制在12~15 min。而后按照其放松情況調整, 確保反饋的音樂時間充足[2]。③醫(yī)生對患者做SMR/θ訓練, 需先收集患者腦電波3 min內的具體活動狀況, 查看腦電生物反饋參數(shù)變化狀況與變化的范圍, 之后告訴患者進行治療。醫(yī)生告訴患者要集中注意力, 同時查看電視內的動畫發(fā)生何種變化, 如果患者注意力較集中會清晰地看到畫面當中的飛鏢, 會一直向移動并擊中整個靶心, 與此同時, 患者也需充分放松身體, 如果患者在治療時, 身體過度緊張則不會看到飛鏢前進。此段訓練時間控制在3~5 min左右, 3次/周, 25 min/次, 以1個月為1個治療周期。
1. 3 觀察指標 醫(yī)務人員治療后對所選患者展開3~6個月的追蹤隨訪, 同時對90項癥狀自評量表、抑郁自我評估表、焦慮自我評估表等做相應的評分。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90項癥狀自評量表評分比較 實驗組陽性項目數(shù)(33.59±8.46)分、抑郁癥狀(1.21±0.35)分、焦慮(1.22±0.41)分、恐懼(1.23±0.48)分、敵對性(1.19±0.27)分等因子, 低于參照組的陽性項目數(shù)(46.94±10.47)分、抑郁癥狀(1.60±0.52)分、焦慮(1.71±0.61)分、恐懼(1.50±0.55)分、敵對性(1.71±0.69)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抑郁、焦慮評分比較 實驗組患者抑郁自我評估(44.30±6.26)分、焦慮自我評估(41.21±3.74)分;參照組抑郁自我評估(53.11±7.05)分、焦慮自我評估(51.48±6.59)分,
實驗組抑郁、焦慮評分低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焦慮癥作為臨床精神科較常見病癥之一, 每年發(fā)病率上升, 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等均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從而降低人們的生存質量[3-6]。當前, 臨床主要選取藥物、心理等方法治療焦慮癥患者, 治療效果并不很明確, 且由于焦慮癥病例的病因較復雜, 且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 若采用單一的模式進行救治, 則治療起來相對困難[3]。
本次研究重點選取腦電生物反饋療法展開救治工作, 具體作用機制表現(xiàn)為[7-11]:腦電生物反饋療法屬于一種全新的物理療法, 由于治療效果較好, 且安全性高, 在臨床治療焦慮障礙、抑郁障礙、多動障礙、物質依賴以及癲癇等相關精神疾病中應用較廣。在治療過程中, 操作人員以儀器來接收患者的腦電信號, 而后利用計算機做相應的處理, 并通過音樂、游戲等形式反饋到患者大腦中, 讓患者經有意識地調整以及控制機體機能各項活動, 從而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水平以及調節(jié)患者自身的腦電變化, 最終改善機體各項功能, 以實現(xiàn)治療焦慮癥的目的[12]。
據(jù)相關研究結果表明, 腦電波內8~12 Hz的α波段是成人在安靜狀態(tài)之下的一個關鍵活動節(jié)律, 當人在放松狀態(tài)下會使腦電α成增多, 當在睡眠初期產生零波時會產生困倦的感覺[4, 13-15]。大部分焦慮癥患者因突然產生焦慮刺激, 就會形成較多的B波活動, 而α波會很少, 為此, 操作者需對患者做相關的訓練以誘導α波增多, 能夠確保患者維持一個較好的松弛狀態(tài)。對患者的感覺運動功能做相應的訓練, 可放松其肌肉, 確保肌肉處于松弛的狀態(tài), 從而改善焦慮癥患者的睡眠質量[16-18]。
此次行不同療法后, 實驗組陽性項目數(shù)、抑郁癥狀、焦慮、恐懼、敵對性等因子評分低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抑郁自我評估(44.30±6.26)分、
焦慮自我評估(41.21±3.74)分;參照組抑郁自我評估(53.11± 7.05)分、焦慮自我評估(51.48±6.59)分, 實驗組抑郁、焦慮評分低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為改善焦慮癥患者病情, 在臨床救治工作中以腦電生物反饋療法開展救治, 可大大提升臨床治療效果, 可在臨床推薦應用。
參考文獻
[1] 石安華, 孫曉菲, 周寧娜, 等. 老年焦慮癥GABA能神經可塑性障礙及BDNF的潛在治療作用. 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 2016, 25(6):572-576.
[2] 周權, 李彤, 崔曉瓊, 等. 勞拉西泮治療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伴焦慮癥患者的臨床觀察.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4, 16(7):763-764.
[3] 李文艷, 顧鵬, 岳文勝, 等. 口服胃腸超聲造影對焦慮癥患者胃動力的評價. 重慶醫(yī)學, 2016, 45(20):2798-2800.
[4] 戴鈞秋, 陳愛民, 徐金英, 等. 焦慮日記應用于老年焦慮癥患者效果觀察. 護理學雜志, 2016, 31(13):82-83.
[5] 唐小芒. 焦慮癥患者采用腦電生物反饋療法的治療效果分析. 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5(21):198-199.
[6] 王桂華. 腦電生物反饋治療在焦慮癥患者中的應用. 醫(yī)藥前沿, 2015(16):174-175.
[7] 董鋒云, 趙淑宜, 劉洪梅. 腦電生物反饋治療在焦慮癥患者中的應用. 中國民康醫(yī)學, 2013, 25(1):54-55.
[8] 謝燕, 方靜. 焦慮癥患者采用心理護理結合生物反饋進行治療的臨床療效. 心理醫(yī)生, 2016, 22(12):146-147.
[9] 張菁, 羅瑜, 楊國平. 腦電生物反饋治療腦卒中后焦慮障礙的臨床療效研究.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1, 19(11):1318-1320.
[10] 熊兵. 腦電生物反饋治療焦慮性神經癥的療效觀察.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4(8):82-83.
[11] 趙靖, 石港. 腦電生物反饋治療焦慮癥的療效觀察. 中國民康醫(yī)學, 2013, 25(1):80-81.
[12] 湯姿英, 蘇程, 龔梅恩, 等. 腦電生物反饋治療焦慮性神經癥的療效及心理護理. 廣東醫(yī)學, 2013, 34(7):1144-1145.
[13] 黃玉榮, 朱秀勤, 王秀芬, 等. α腦電生物反饋療法治療腫瘤患者焦慮狀態(tài)效果評價. 解放軍醫(yī)學院學報, 2009, 30(2):165-166.
[14] 郭偉, 韓剛亞, 涂哲明, 等. 生物反饋治療老年焦慮癥的療效觀察. 中國康復, 2013, 28(3):181-183.
[15] 周慶海, 林新茂, 李中華, 等. 生物反饋治療老年焦慮癥患者的效果. 實用臨床醫(yī)學, 2016, 17(9):20-21.
[16] 代鳳琴. 生物反饋在焦慮癥治療中的研究和應用. 內蒙古中醫(yī)藥, 2014, 24(8):84-85.
[17] 李鷗, 馮曉梅, 周澤權, 等. 生物反饋治療腦卒中后焦慮癥的臨床研究. 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 2012, 21(3):252-253.
[18] 胡憶蘭. 腦電生物反饋治療焦慮癥的療效分析. 職業(yè)與健康, 2006, 22(24):2270-2271.
[收稿日期:2016-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