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琳
【摘要】目的 探討角色扮演法在內科護理實驗課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校2014年8月~2016年8月學習的護理專業學生30名作為研究對象,根據管理教學模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教學模式,觀察組采用角色扮演法進行教學,對兩組護理人員的急救內容考核結果,理論成績評分和實際操作中的缺陷發生率。結果 相對于兩組患者的急救內容考核結果和理論成績評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對于兩組護理人員實際操作中的缺陷發生率,觀察組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角色扮演法開展教學在臨床教學中值的信賴。
【關鍵詞】角色扮演法;內科護理;實驗課教學;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26..01
角色扮演法指的是在模擬實際工作環境中,使得學生能夠在學習中得到實際工作的訓練和體驗,采用直觀的知識形式來豐富自身的實踐技能。角色扮演法可積極的激發患者的學習興趣,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1]。本次研究中,選取我校學習的護理專業學生30名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校2014年8月~2016年8月學習的護理專業學生30名作為研究對象,查閱臨床相關資料,選用兩組教學方法對患者進行干預,同時對所有患者進行分組,即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5例;對照組,男6例,女9例,年齡21~43歲,平均(30.3±6.2)歲;觀察組,男7例,女8例,年齡20~42歲,平均(29.5±5.4)歲。查閱相關臨床資料,對護理人員的基本資料30名進行分析,兩組護理人員的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教學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教學模式,觀察組采用角色扮演法進行教學,具體操作如下:(1)課前準備:要求所有的實習學生預習相關的病例資料,征求的學生采用自愿報名的方法,將所有的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準備相應情境演練,要求實習學生熟練的掌握患者的病史,確定學習的場所,準備好相關的道具,給每一位學生分配相應的角色。(2)課中角色扮演:根據患者的課前布置,要求每一位學生開展相應模擬病房扮演,指定行為角色,針對學生的行為表現進行思考,要求小組學生扮演患者、家屬和護理人人員的角色,在模擬的情境中感受不同角色的身心狀態。(3)課堂交流:帶教教師積極的總結和反饋教學經驗,在表演結束后由帶教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分組討論,采集患者的相關資料、護理人員態度與處置,護患溝通和醫護配合等,分別主要由角色扮演者、學生和教師進行評價,進行概括總結。(4)課后拓展:要求所有學生寫出實踐課的相關實驗報告,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相關的綜合性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站等場所進行服務,正面接觸臨床患者。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所研究的觀察指標開展有效的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內容考核結果對比
2.3 實際操作中的缺陷發生率對比
管理后,觀察組護理專業學生的實際操作中的缺陷發生率是6.67%(1/15);觀察組護理專業學生的實際操作中的缺陷發生率是46.67%(7/15);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在內科護理教學中開展角色角色扮演具有較多的優勢,可較好的提高了護理專業學生的護理質量管理意識,轉變了護理專業學生的思想觀念,增強護理專業學生的護理質量意識,使護理專業學生能夠做好自身,較好的提高護理專業學生的操作能力、評估能力、溝通能力、病情觀察能力、無菌觀念等,使護理專業學生的操作更加程序化和規范化,使醫院的技能操作質量努力邁上一個新的高度.
結合上述研究,采用角色扮演法開展教學,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急救內容考核結果和理論成績評分,降低護理人員在實際操作中的缺陷發生率,值的信賴。
參考文獻
[1] 唐 琦,周依群,廖 堅,等.案例學習聯合情景模擬在低年資護士培訓中的應用[J].上海護理,2016,16(2):81-84.
[2] 吳 蓓.體驗式教學方法在內科護理學人文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4):92-93.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