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瀟虎
摘 要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與高新技術行業的快速發展,以智能手機、互聯網絡、移動通訊為代表的新媒體的出現對于我國傳統媒體造成了很大沖擊。根據當下我國信息多元化的時代發展需求,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其發展過程中早已不再是單純的單向競爭關系,而逐漸展現出兼容并包的融合趨勢,也正基于此,文章對我國當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這一話題;予以探究,在具體分析當前我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改革完善措施,以期對未來我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合理融合提供基礎保障,確保其信息傳播資源與形式的有效配置。
關鍵詞 傳統媒體;新媒體;媒體融合;改革完善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8-0085-02
近幾年隨著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及4G移動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互聯移動新媒體所具有的社會影響效應越來越大。根據中國市場報告網《2016—2022年中國新媒體行業發展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結果顯示,未來幾年內,手機移動、數字移動等新媒體將成為我國信息文化傳播與輿論引導主要模式,在現代信息多元化發展時代需求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媒體融合與優勢互補已成為未來我國信息改革的必然趨勢,其不但有助于信息傳播內容與效率的優化審計,對于社會公眾輿論監督與大眾話語權的傳播也具有良好效果,其是實現媒體傳播功能與社會資源優化配置最佳途徑,為此下面就讓我們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現狀予以研究。
1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現狀
根據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相關規定,未來幾年內,我國應在遵循傳統新聞信息傳播與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基礎上,不斷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之間的優勢互補與協調發展,就目前來看,我國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新聞出版數字化改革初見成效。新聞出版業作為我國傳統優勢信息傳播行業,隨著近幾年互聯移動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推動,傳統紙質與電視廣播類新聞信息類節目開始向智能移動終端發生“裂變式”轉換,尤其隨著微信、微博及各類社交傳媒App軟件的快速發展,移動與數字需求已成為傳統新聞出版運營改革重點。以“長江日報”為例,2013年長江日報開始整合內部資源,通過推出長江日報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形式,積極推動其信息出版數字化與網絡化改革,2015年長江日報正式成立其報業新聞云媒體平臺,通過將傳統媒體與互聯通訊技術間的交互融合,推動新聞出版數字化多元化改革發展。
2)“三網融合”日益深入。所謂“三網融合”簡單來說就是移動互聯網、電信通訊網與傳統廣播電視網在應用形式與內容上的相互合作與協同化發展。以武漢市“黃鶴TV”為例,2011年武漢廣電集團以現有傳統市場媒體信息傳播資源為基礎,借用現代移動互聯通訊技術,實行新媒體信息的資源開發與融合,2015年“黃鶴TV”正式推出“見微”全媒體創新平臺,通過全媒體信息運營、數據即時采集與共享,為我國傳統電視媒體未來發展與新媒體融合做出積極探索,并取得非常不錯成績,2017年黃鶴TV在全國廣播電視綜合排名47名,比2014年提高了近20名,由此不難看出其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所展現的巨大潛力。
3)立體化、融合性現代傳播體系逐漸成型。目前我國正處于新媒體發展高峰時期,根據2017年1月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9次全國互聯網發展統計報告》結果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與新媒體息息相關的手機網民規模已達到6.95億人,比去年同期增長了7 550萬人,占7.31億網民總數95.1%,其中單純通過手機上網的網民就有1.73億,手機視聽終端已經成為我國網民上網主流方式,在其影響下,我國在立體化、融合性現代傳播體系的建設方面也日益成熟。就目前我國信息傳媒現狀來看,各類移動媒體客戶端的相繼成立為現代傳播體系構建提供極大助力,新聞“掌上平臺”、電子版報紙雜志及各類傳媒公眾號已成為現代人信息獲取的重要途徑與形式,以“掌上四川”為例,其借由官方微信公眾號與專業新聞手機客戶端的推廣,為客戶提供及時高效的新聞信息,并借由互聯便利途徑對網絡突發性事件予以及時報道與積極輿論引導。
2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現存問題
雖然目前我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現有媒體市場不完善及相關管理制度缺失,其在實際融合發展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與缺陷,其具體表現如下。
1)傳統媒體運營管理與衍生服務意識仍有待提高。在過去傳統媒體信息傳播過程中,主要重視對實時新聞報道與社會公益性信息的公布,其帶有明顯的“國企”性質特點,對于其媒體運營與市場經濟化改革重視度不夠,尤其對于媒體市場客戶需求研究及服務意識的培養上仍有明顯局限,這一點與新興媒體社會公眾服務性、自媒體信息傳播性特點形成鮮明對比,如果傳統媒體仍堅持過去以社會效益為主導的思維管理模式,其很難適應現代互聯移動客戶實際需求,對于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實際融合也會造成不利影響。
2)新興媒體內容創作與公信力平臺建設運營方面存在明顯不足。與傳統媒體相比,新興媒體雖然在信息傳播速度與廣度上具有天然優勢,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媒體管理與資源獲取途徑,其在媒體信息內容制作上良莠不齊,很難形成穩定的媒體品牌特色與社會公信力,最常見的問題如“未經調查盲目跟風”“簡單復制抄襲”等。另外,在新媒體平臺建設運營方面,很多新媒體雖然利用了現代互聯通訊技術,但在實際平臺運營工作中仍沿用傳統媒體平臺運營模式與業務流程,這同樣對于我國新舊媒體融合與全媒體管理的實現造成極大阻礙。
3)融合形式與方法存在問題。就目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融合而言,首先在融合形式上仍較為淺顯,例如單純將新媒體部門介入傳統媒體運營中,承擔其媒體產品研發與網站客戶端的運營,或是傳統媒體并入到新媒體中,直接對傳統媒體產品與市場運營平臺予以升級,這些形式僅涉及表層形式上的合作,而真正的媒體融合應是媒體體制、內容、管理形式等方面系統化、全面性的轉型。另外在融合方法上,由于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存在時效性差異,不論是成立新媒體報業集團還是設立專門的新媒體部門,傳統媒體在信息發布效率上往往落后于新媒體,為此,如何合理處理融合后媒體職能分配與資源利用問題同樣是當下媒體融合所要考慮的重點所在。
3 未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進一步融合完善措施
為進一步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協作共贏,實現其媒體形式與內容的進一步融合發展,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予以改革。
1)構建完善的媒體融合方案措施。我們應提高對媒體融合尤其是傳統媒體改革的重視力度,通過制定具體而完善的媒體融合方案,對其實際融合工作予以制度保障與協調,如在媒體融合組織結構的建立上,當下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基本仍沿用過去“采編、行政、運營”三項分立的管理模式,這種形式很容易造成其在媒體信息內容制作上與客戶實際需求間的脫離,為此我們可以在借鑒國內外先進媒體管理運營模式基礎上,打破這種相對孤立的媒體組織結構,將采編與媒體平臺實際運營共同結合前來,以此實現對客戶群體及傳媒市場需求的快速反應。
2)強化媒體融合人才培養。隨著各類新型智能化傳媒設備及相關技術的快速發展,要想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間的相互對接,需要大量的技術性人才培養,為此相關部門及全國各大院校應加強對其相關技術人才的培養,以此適應未來媒體融合進一步發展實際需求。
3)實行媒體資源共享與平臺互助。在長期傳媒信息發展過程中,傳統媒體已形成了極為廣泛的客戶群體,其所具有的品牌效應與社會公信力都是新媒體難以企及,同樣也是急需的資源。為此為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相互融合,可以實行其媒體客戶資源共享及平臺技術的協同共筑,新媒體可以借用傳統媒體廣泛的客戶資源,拓寬客戶群體,提升自我品牌效應,傳統媒體也可以向新媒體學習其互聯運營模式,以此提高平臺管理運營技術,最終通過融合后的媒體吸引更多新客戶前來關注,充分發揮媒體融合的優勢,提高其社會價值與經濟效應。
4 結束語
對于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而言,其媒體融合并不意味著傳統媒體消亡,而是一個新舊媒體優勢互補、互融互助的過程,雖然目前我國在新舊媒體融合方面仍存在很多問題,但筆者相信,通過構建完善的媒體融合方案措施、強化媒體融合人才培養、實行媒體資源共享與平臺互助一定能夠有效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間的相互融合,為我國未來立體化、多元化現代媒體傳播體系構建提供良好助力。
參考文獻
[1]周宇豪.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現狀與困境[J].青年記者,2014(28):56-57.
[2]辛欣.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業務融合[J].新聞愛好者,2012(8):23-24.
[3]范曉影.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路徑探析[J].中國報業,2015(1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