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年文 苑瑩 朱亦吳 畢翼飛
摘 要:為了創造一種新的網絡+設計+制造生態,催生一批面向機器人產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業態,形成一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互動、交流的服務平臺。本文立足京津冀“機器人、工業設計、互聯網+”的發展實際和現實需求,本著營造創新環境、培育產業土壤、增加對接機會、誘發設計創新、推進人才培養、增加產學研官合作的服務宗旨,提出了建立“面向機器人產業的京津冀工業設計公共服務平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總結了平臺建設的作用和價值、內容與范圍,指出了平臺建設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建設目標。平臺的建設為建立產業內的“人才庫、創意庫、產品庫、材料庫、工藝庫”奠定了良好基礎,為孵化一批機器人工業設計產品專項,培育一批示范性的機器人工業設計項目提供了土壤。
關鍵詞:京津冀 機器人產業 工業設計 互聯網+ 平臺建設
中圖分類號:F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3(b)-114-02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互聯網+概念的提出,對于京津冀三地制造業的“轉移、提升和發展”的總體規劃布局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互聯網帶來的交流便捷化和信息對稱化,以及個性化需求,為各行各業的交叉融合與協同創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機器人工業設計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可以利用互聯網終端的媒介作用,創新設計理念,豐富設計手段,促進工業設計向機器人高端綜合設計服務轉變,加快構筑工業設計產業優勢,帶動京津冀機器人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區域綜合實力和整體競爭力,實現地區經濟一體化。
1 平臺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近年來,隨著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工業4.0推進,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工業設計服務業和機器人產業在促進產品和服務創新、催生新興業態、帶動就業、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等方面得到了飛速發展。
這幾年,從國家層面,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有助于機器人產業、工業設計服務業和互聯網產業發展的政策文件。如2010年8月,國家11部委出臺的《關于推進工業設計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確定了發展工業設計產業是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機器人”被列為需大力推動實現突破發展的十大重點領域。“工業設計和互聯網”被列為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設計能力、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首要發展的九大戰略任務和重點。這是國家首次正式提出“中國制造+互聯網”兩大國家戰略交叉的概念。同年7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聯合,以優化生產要素、更新業務體系、重構商業模式等途徑來完成經濟轉型和升級。2016年3月,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將機器人作為重點發展領域,引導我國機器人產業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11月,工信部在鄭州舉行“工業設計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對接會”,指出“工業設計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對推動設計與制造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12月,工信部、財政部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工業文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鼓勵工業設計與信息化產業深度融合、協同發展,建設開放共享、專業高效的創新設計公共服務平臺。指出要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等現代技術手段,推動發展工業設計新業態,推動工業文化與機器人等新領域的融合發展,催生一批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業態。
這些政策的實施,是國家真正將“機器人、工業設計、互聯網”的深度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是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加速提升機器人產業發展水平,增強行業工業設計創新能力,構筑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的重要舉措。
目前,對京津冀來說。在機器人領域,工業設計產業還僅作為一種新行業形態存在,在工業或經濟的“體外”循環,并沒有發展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尚未在經濟領域構建起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京津冀機器人研發及產業化雖經歷了30多年的發展歷程,但目前仍處于產業化起步階段。機器人的技術體系、產業規模、標桿企業、園區建設、使用密度顯著低于我國發達地區和日韓德美等發達國家,機器人的滲透率還處于較低水平。據工信部2016年數據統計,京津冀波及生產機器人的企業超過了70多家,其中近半數是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大部分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產業集中度很低,總體規模小。應用于汽車制造、焊接等高端行業領域的六軸或以上高端機器人市場主要被日本和歐美企業占據,占85%的市場份額。當前,京津冀機器人工業基礎薄弱、技術提升緩慢、產品低端嚴重、設計創新不足等現象嚴重制約了京津冀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產業發展,重在協同,也難在協同。產業轉型期,要做到使京津冀機器人產業做優、做強、做大,從傳統的OEM經營模式向“ODM、OBM”和“OSM”并舉的自主創新設計邁進。實現京津冀機器人產業由“制造向創造轉變,速度向質量轉變,產品向品牌轉變”,機器人創新設計能力的短板必須補齊,與競爭對手的相對差異必須縮減。做好機器人產業的“技術研發”、提升工業設計的“創新水平”、加強互聯網的“資源整合”,借市場之力,尋找協作共贏、優勢互補的產業轉型升級的未來發展之路,從而改變機器人行業“外強內弱”的戰略格局。
2 平臺建設的作用和價值
從查閱的資料來看,目前,專門針對機器人產業建立數字化的“人才服務、設計交易、專業競賽、眾籌眾創、成果推廣、合作開發、智庫建設、展覽展示”等方面的工業設計公共服務的研究和案例幾乎沒有。平臺的建立,旨在形成一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互動、交流的服務平臺,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工業設計、機器人產業進行深度融合。最終形成以機器人、工業設計為主體,以互聯網為依托,以公共服務為支撐的綜合服務體系。一來可以推動產、學、研、官合作,增加用戶與廠商的對接機會,打造應用機器人所需的工業設計創新環境。二來可以提高機器人產業的設計創新能力,推動設計成果轉化,加快創新方案和成果的推廣應用,縮短“設計發包方、服務提供商、設計承接方、生產制造方、最終使用者”之間的距離。三來可以使與機器人產業相關的任何單位和個人,花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線發布、分享與人才、產品、設計、技術、企業、競賽等信息的內容,在線獲取最佳設計方案,精準鎖定目標客戶,發掘用戶痛點,達到理想的設計效果。四來可以獲得設計需求信息并提供專業化的設計服務與技術支持,使產業內的人才、產品、技術、材料、工藝、單位等設計資源得到系統性的配置和全面的優化。五來可以構建基于用戶需求分類與重要度評價的機器人造型設計族形譜庫,建立面向機器人產業的工業設計創新方法與評價體系。
3 平臺建設的內容與范圍
平臺建設主要的內容包括“人才服務平臺、設計交易平臺、專業競賽平臺、行業機構平臺、產品信息平臺、宣傳推廣平臺、眾籌眾創平臺”等內容的構建與應用。實現在線演繹“創意+設計+制造+眾籌+眾創”的互聯網+模式。平臺建設服務的范圍包括“信息流的發布與共享”和“項目流的交易與管理”兩個方面。信息流主要包括“職位、城市、人才、簡歷、展覽、競賽、新聞、通知、會議、培訓、政策、機構、產品、材料、技術、工藝”等信息的發布與共享。項目流主要包括“服務范圍、交易內容、交易方式、定價模式、調查問卷、眾籌眾創、運營推廣”等項目的交易與管理。
4 平臺建設的重點與難點
平臺建設要突破的重點。一是在平臺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如何扮演好“機器人產業、工業設計服務業、互聯網+”三者之間“既服務,又受益”的角色。二是如何構建動態協同服務系統,將設計發包方、服務提供商、設計承接方、最終使用者整合到互聯網平臺,吸收各自優勢形成產業協調、優勢互補。三是如何將政府、企業、非盈利組織、科研院所、大學、客戶群體等利益群體整合起來,共同協作、借助社會的力量解決機器人設計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四是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與工業設計服務、機器人生產制造結合起來,尋求各自角色的合理定位與戰略布局,創造一種新的網絡+設計+制造生態。以上提到的第二點和第四點為平臺建設擬突破的難點。
5 平臺建設的目的
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服務業就會貫穿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各行業,呈現出多向交互融合的發展態勢。在工業4.0這場變革中,機器人產業、工業設計服務業、互聯網產業三者如何實現角色定位與戰略布局,達到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目的是關鍵。作為機器人制造企業、專業設計公司、設計科研院校、行業協會等機構,如何借助網絡平臺,改變傳統簡單的甲方乙方的服務關系,探索彼此之間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不斷復制出“創新孵化新項目”,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機器人個性化定制設計、眾包設計、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和設計模式,推動形成基于消費需求動態感知的設計、研發、制造和產業組織方式,是建設這個平臺的目的。
6 結語
平臺建設立足京津冀,圍繞互聯網+機器人+工業設計協同發展的路徑和模式,為機器人制造業、工業設計公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機關和行業協會等機構,提供了“創意交流、人才服務、設計交易、專業競賽、成果推廣、產品孵化、展覽展示”的可能性。為建立產業內的“人才庫、創意庫、產品庫、材料庫、工藝庫、機構庫”奠定了基礎。為孵化一批機器人工業設計產品專項,培育一批示范性的機器人工業設計項目提供了土壤。期望平臺的建設,對“面向具體行業領域的工業設計公共服務平臺的構建與應用”也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中國制造2025[Z].國發〔2015〕28號,2015.
[2] 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關于推進工業文化發展的指導意見[Z].工信部聯產業(2016)446號,2016(12).
[3]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Z].國發〔2015〕40號,2015(7).
①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協同與發展:京津冀設計產業共建共享機制研究”(2015021301)結題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