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嵬 閆旭升 賈建新 方欣

摘 要:嘗試將自主學習理論與解剖學教學相結合。將研究對象分兩組,實驗組結合自主學習方法訓練,對照組采用既往方式教學。從學習成績,學習積極性,課堂負荷感受,設置目標和計劃能力,組織和轉化能力,信息搜集能力等六個方面進行比較來看,實驗組都具有優勢。
關鍵詞:自主學習;解剖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07-0106-02
Abstract: The research tries to use autonomous learning theory into anatomy teaching, dividing the research objects into two group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ained with autonomous learning theory. The control group was taught as befor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did better in exam, learning initiative, organ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feeling in learning load and information collection.
Keywords: autonomous learning; anatomy; application
自主學習的研究熱潮出現很多年了,經過多年的發展,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上,該領域都已經取得了比較豐富的成果。隨著自主學習的理論與方法不斷完善,已經有相當一部分的成果可以拿來與具體的學科相結合使用。本實驗即是將自主學習的理論和系統解剖學實際教學相結合的一次有益嘗試。
一、對象和方法
將八個班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四個班。實驗組采用自主學習的理論和方法教學,對照組依然延續既往的方式教學。
(一)自主學習理論教育
對實驗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理論教育,讓學生懂得什么是自主學習,掌握一定的自主學習知識,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就能夠更好的理解老師的意圖并且會在主觀上配合老師完成學習任務。
(二)課堂時間和自主性
對實驗組的學生給予更多的時間和自主性。課堂上只講述重點和難點,便于理解和簡單的內容就留給學生自己學習,但是會布置更多的任務促進學生自己看書和思考。要求學生把時間花在和課程有關的事情上,不做與課堂無關的事。
(三)組織和轉換
組織和轉換是學生對教學資料做出的吸收后自我加工的過程[1]。讓學生對課本知識和課堂筆記進行再加工。依照學生自己的理解讓其對課本內容進行歸納總結以筆記的形式進行編排,并加入自己的心得體會。因為解剖學的特點,這個筆記不單是文字性的也可是圖形式的。
(四)通過時間分析制定學習計劃
要求實驗組學生對每一周的時間進行分解計算,將每天的可自由支配時間計算出來后加成可以得到一周的自由支配時間,將這些時間進行規劃和安排,抽取一定比例安排給解剖課學習,寫明這些時間的使用計劃和執行情況。
(五)訓練信息搜集能力
給實驗組學生布置課堂或者課下任務時,學生會不可避免的使用互聯網,此時順勢引導教授圖書館和電子期刊的使用,學生會很快進入到使用非社會公共資源的階段。對于任務的設置,盡量避免對課本上知識點的簡單復現。多布置綜合性,沒有現成答案的問題和注重動手能力和實踐性的任務。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去使用課本以外的資源。
二、結果
從學習成績,學習興趣與積極性,課堂負荷,培養學生的學習計劃能力,組織和轉換和信息搜集能力六個方面進行兩組比較。學習成績采用期末考試的成績進行比較,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分析。學習興趣主要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是否積極思考,有無注意力集中,犯困,做與課堂無關的事情,如使用手機娛樂而非用于解剖課,記錄下做無關事情者的人數。課堂負荷感受主要指同等的授課進度的情況下,老師與學生的主觀感受。學習計劃能力主要指學生制定學習計劃和執行學習計劃的能力。信息搜集能力主要觀察學生在解決問題時,信息資源的使用廣度。組織和轉換主要考察學生筆記中對課本知識組織和轉換的程度,學生對知識的吸收轉換越多,對書本的簡單重復抄寫就越少,筆記中重新編排內容和自我心得體會就越多。(見表1)
三、討論
Zimmerman[1]通過研究總結出多項有效的自主學習策略。通過長期的觀察確定,高成績學生對上述十四種學習策略的應用顯著多于低成績的學生,而且這些策略可以極大程度的解釋個體學習中的差異。這些策略是:1自我評價,2組織和轉換,3設置目標和作出計劃,4搜尋信息,5記錄和監控,6組織環境,7自我獎勵或懲罰,8復述和記憶,9尋求同伴、教師、其他人的幫助,10復習筆記、課本、測驗題。
我們選取了組織和轉換,做出計劃,搜尋信息,復習筆記和課本等幾項策略進行具體的方法訓練。另外除了Zimmerman總結的方法外,還加入對自主學習理論的教學,讓學生系統的學習自主學習理論,促使其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主動地使用這些技巧去學習。實際當中,學生也對這種成體系的學習方法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
在實驗組上課的過程中,由于采用的是重點和難點的授課,很多時間會交給學生讓其自己利用,所以要控制這些時間會被學生花在什么方面。比如學生之間肯定會出現討論,但是要防止有些人會聊天娛樂。手機在課堂不被禁止使用,可以用手機搜索和交流與解剖學學習有關的知識,但是不能用作他途。避免傳統教學的滿堂灌,導致學生疲勞出現不聽打盹等浪費時間的行為。
自主學習,并不是悶頭苦學閉門造車。內在的主動性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要克服向他人求助的尷尬而尋求幫助,這就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在要求學生完成布置的任務時,學生會自發的向外人求助,這就是尋求社交幫助,也是一種自主學習策略[1-3]。有的學生甚至會向親屬中的醫療行業者尋求幫助,得到專業書本和電子期刊上都很難找到的專業答案,這都是自主性得到積極發揮的表現值得肯定。
此次主要通過筆記來對學生進行課本知識組織和轉換程度的考察。學生對知識的吸收轉換越多,筆記中對書本的簡單重復抄寫就越少,重新編排的內容和自我心得體會就越多。在做第一遍筆記的時候,學生通常是簡單的對書本內容的抄寫,只有個別的學生筆記有亮點。但是在要求學生對筆記和書本進行二次加工的時候,知識內化逐漸明顯,在這個過程中也經常可以看到學生表現出的創造能力。
時間安排和使用是自主學習的核心,沒有自由支配的時間談不上自主學習。通過對可支配時間的規劃和安排讓學生明白了時間的寶貴,在多次的實踐過程中逐步掌握自己的學習能力與耗費時間量的匹配關系,多次磨合后逐漸能夠制定出切合實際的學習任務。過高的目標會降低自我效能感,過低的學習目標造成低效率[4,5]。
雖然從多項指標看,實驗組表現均優于對照組,但是實驗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樣本偏小,還需要進一步增加觀察樣本的數量。其次研究的時間偏短,系統解剖學一個學期便結束,無法繼續對學生跟蹤觀察。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習動機和學習習慣的改變需要較長的時間。學習是一個復雜的多因素互相影響的過程,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只注重學習成績這種結果。自主式學習更注重從多方面多角度來觀察和訓練學生。從動態的,多角度的評估來看,自主學習式的訓練與具體學科相結合還是大有前景的。
參考文獻
[1]ZIMMERMAN,B.J.,PonsM.M.Development of a 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Assessing Student Use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86,23(4):614-628
[2]李紅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J].廣西社會科學,2004(7):191-193.
[3]霍秉坤,徐慧璇,黃顯華.學生自主學習的概念及其培養[J].全球教育展望,2012,40(7):18-25.
[4]陳栩,張建霞,郭斯萍.談學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J].教育探索,2006(9):88-89.
[5]李浩然,肖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培養[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1):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