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薇
摘要:創業教育已在我國高校全面開展,在日益變化的創業環境下,基于中小企業校企合作模式的高校創業教育應運而生。文章從傳統模式下高校創業教育的弊端出發,結合高校與中小企業合作模式的特點,總結出了中小企業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創業教育實踐:創業經驗進課堂、行業顧問進學校和創業實踐進企業,從而深入開展高校創業教育,深化中小企業校企合作。
關鍵詞:創業教育;校企合作;中小企業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的提出,“創業”成了社會上熱議的話題,大學生作為具有一定知識儲備和技能儲備的年輕群體,無疑成了創新創業的生力軍。為了更好地幫助大學生了解創業知識、掌握創業技巧、拓展創業思路,各高校己將創業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傳統的創業教育模式己然無法滿足現階段對于人才培養的需求,基于中小企業校企合作模式的高校創業教育應運而生,通過多種合作模式的靈活應用,實現了校企資源的共享和整合,體現了高校創業教育的實用意義。
1 傳統模式下的高校創業教育
198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提出了創業教育的概念,把創業教育提高到了與職業教育和學術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創業教育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發展,逐漸在高校中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教學模式。傳統的高校創業教育,向學生普及創業基本知識、介紹創業基本流程、激發學生創業興趣,但在實施的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弊端。
1.1以理論教學為主,缺乏實踐操練
目前,高校開展的創業教育仍以理論教學為主,通常包括創業概論、創業類型、創業者素質、開辦企業相關程序等內容,理論教學將創業過程完整地進行了展示,為大學生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但是,創業不是紙上談兵,不是一本創業計劃書,而是理論和實踐的具體結合。以理論為主的傳統創業教育往往缺乏創業實踐的環節。這主要是受限于高校的教學資源,無法提供完善的創業實踐場所和服務用于大學生創業實踐操練。
1.2以校內師資為主,缺少創業經驗
創業教育與高校其他課程相比,最主要的區別之一是對于師資的要求,有創業經驗的教師不僅可以是知識的轉播者,更能成為經驗的分享者,是學生接受創業教育時最好的領路人。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師從學校畢業后直接成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這種從“高校到高校”的經歷,使校內師資普遍缺乏企業工作經驗,更不用說創業經驗。因此,以校內師資為主的傳統創業教育,增加了課程教學的局限性,并不能滿足創業教育對于師資素質的特殊要求。
2 高校與中小企業校企合作的特點
《中國統計年鑒2016》數據顯示,以工業企業為例,2015年,我國中小型企業數共373 515個,占工業企業總數的97.48%,產生的利潤總額是大型企業的1.8倍。由此可見,雖然中小型企業在資產規模、員工數量等方面與大型企業相去甚遠,但是憑借其數量優勢和靈活機動的發展模式,中小型企業己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以上也從3個方面印證了中小型企業與高校校企合作的主要特點:(l)合作更為便捷。與大型企業主要集中于沿海大城市不同,數量眾多的中小型企業分布面更廣甚至隨處可見。因此中小企業的數量優勢和地域優勢使高校與中小企業開展校企合作更為便捷。(2)合作更為靈活。中小型企業發展模式靈活也體現在校企合作方面。多角度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不僅包括聯合辦學、共建實習實訓基地等,還體現在人員方面的資源共享,例如企業專家走進校園,高校老師走進企業。(3)合作更接地氣。從合作門檻而言,對于大部分非重點的本科、大專院校而言,與大型企業的合作機會較少,因此,普通高校與中小型企業的合作更貼實際、更接地氣。
3 中小企業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創業教育實踐
從高校與中小企業校企合作的特點不難看出,中小企業校企合作模式十分有利于高校創業教育的深入開展。中小企業校企合作模式的便捷性、靈活性和實際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彌補傳統創業教育的弊端,使高校創業教育從理論走向實踐,從校園走進企業。
3.1創業經驗進課堂
與大型企業復雜的公司組織結構不同,中小型企業的負責人通常是該企業的創始人,很多資歷較長的員工也直接參與了公司的創辦,這就為“創業經驗進課堂”提供了堅實的企業師資力量。高校可聘請中小型企業負責人或骨干員工成為企業教師參與創業教育的課堂教學。高校可將創業教育課程分模塊進行,創業概論等內容由理論基礎扎實的校內教師完成,創業實例分析、創業經驗分享等模塊由經驗豐富的企業教師完成,互相補充、各取所長。同時,企業教師授課也能彌補課程內容的實時性,例如出版教材中關于稅務、財務等方面的相關內容,需要企業教師將國家最新出臺的政策予以補充和說明。
3.2行業顧問進學校
高校可將與之合作的中小型企業根據行業進行分類,聘請企業專家成為行業顧問,為有創業想法的大學生提供行業方面的專業建議。例如,某高校有藝術設計學院,與其進行校企合作的企業多為從事室內設計的中小型設計公司,該高校可聘請各合作企業中的資深設計師擔任行業顧問,成立行業顧問團。高校中如有學生在設計行業有創業意向,可通過多種渠道向顧問團咨詢,從而得到最前沿的行業資訊和市場情況,幫助其分析在設計行業創業的優勢和威脅,機會和風險。“行業顧問進學校”是創業教育課堂教學的延伸,更是創業實踐的堅實后盾。
3.3創業實踐進企業
由于企業規模有限,中小型企業中的人員分工不夠明確,很多情況下,一個員工需要承擔多種工作職責。大學生創業初期,多數經營的是小微型企業,這與中小型企業的管理模式基本一致,常常面臨—人多職的現實,這對其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情況下不僅需要同時兼任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還需要對企業其他員工的工作內容作出協調安排,這正是高校創業教育中必須設計的一堂實踐課。針對這種情況,高校可將創業實踐安排在中小型企業中完成,復合型的工作需要對學生提出了綜合性的能力要求,在實踐中能更好地獲得交叉學科的綜合專業知識。“創業實踐進企業”不僅可以為企業提供高素質的人才,也為高校學生提供了創業實踐的平臺,是中小企業校企合作“雙贏模式”的完美體現。
同時,高校創業教育在中小企業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實施,仍有很多方面需要探索和研究,有3個注意點需要引起重視:首先,企業教師授課質量的監控。由于大部分中小型企業創始人及骨干員工并無相關教學經驗。在實際走訪中發現,企業教師對于課堂的把控比較松散,對于學生的管理缺乏經驗,無法達到最好的授課效果。因此在課程實施前,高校應組織相關的企業教師參加授課培訓,課程實施中,安排教學督導進行抽查,課程完成后,通過學生、教師座談會等方式得到較為客觀的授課反饋,從而對企業教師授課過程進行監控,針對具體問題提出具體解決方案,保證授課質量。其次,創業實踐應區別于企業實習。同樣在中小型企業中進行實踐,創業實踐偏重于行業認識、企業管理模式、企業人員組織、企業競爭模式等方面的學習和實踐,是站在企業負責人的角度來了解中小型企業的發展模式。企業實習則偏重于某個或某幾個崗位的具體工作實踐,是站在員工的角度完成上級交辦的工作任務。作為創業實踐的組織方,中小型企業負責人應明確創業實踐中具體的實踐項目,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進行具體實踐,切不可與企業實習混為一談,否則即失去了創業實踐的意義。最后,高校創業教育課程的個性化設計。創業教育應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類型開展創業教育系列課程,從而滿足學生的多種需求。例如,高校可將學生根據有無創業意向進行分類,對于沒有創業意向的學生,接受創業教育的初級課程,即了解創業概論、創業案例分析等,對于創業有個面的認識。對于有創業意向的同學,在接受初級課程后可繼續進行中級課程的學習,即進入中小型企業進行創業實踐,近距離地了解企業、行業、市場等創業所需的具體信息。經過中級課程的學習,小部分學生已有明確的創業想法,創業思路趨于成熟,此時可組建創業團隊,在行業顧問的幫助下,著手開始創業的一系列具體步驟。
4結語
總之,高校創業教育的開展不能停留在課堂、停留在校園,應充分拓展校企合作資源,尤其是與中小型企業的全方位合作。通過在師資共享、創業實踐等方面的多角度合作,使高校創業教育更有效、更實用,不僅作為一門課程讓大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也是大學生走出校園、融入社會的準備和鋪墊。
[參考文獻]
[1]刑 磊,侯 偉,馮紀潮.與中小型企業進行校企合作的探討[J].求知導刊,2016,43 (3):50
[2]楊雅廈.大學生創業教育及其未來發展[J].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13,3 (4):94-98.
[3]呂冬娜,安 博.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學生創業教育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 (3):148-149.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6[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