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應用型人才培養強調以應用能力為主線構建高等學校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評價體系。文章以梧州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畢業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為例,從畢業設計選題、畢業設計調研、畢業方案設計、畢業設計表達以及畢業設計評價五個方面探討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應堅持“以培養應用能力為核心,以發現與解決問題為導向”的畢業設計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關鍵詞]應用型;環境設計;畢業設計;教學改革;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17)06-0057-04
一、背景分析
2015年,國家教育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國家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也下發了《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意見》,旨在重新審視與轉變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辦學定位,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方式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改革,培養能夠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職業適應能力、實踐創新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梧州學院環境設計專業自2013年開始進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畢業設計課程尚未實施改革,存在著設計選題多為模擬課題且較為寬泛、缺乏創新性與社會性;畢業設計調研缺乏必要的理論支撐與方法指導,對于問題的分析缺乏深度;畢業方案設計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創新意識與創新思維;畢業設計表達過多依賴效果圖表現,手繪表現不足等問題。因此文章基于上述背景,以梧州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為例,探索畢業設計課程的改革。
二、畢業設計課程教學改革
學習與參考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建筑藝術設計學院、四川美術學院環境設計系以及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的畢業設計課程,梧州學院2014屆環境設計專業畢業設計安排在第七學期設計考察課程之后,采取“學生—教師雙向選擇”的方式。
在設計考察課程之前,畢業設計指導教師闡述自己的研究方向與研究專長,學生根據教師的研究方向、研究專長與自己的選擇意愿通過設計考察課程形成選題以及調研報告,遞交所選指導教師;指導教師根據學生遞交的選題、調研報告質量及教師個人能力決定最終的指導學生名單。通過采取“學生—教師雙向選擇”的方式,旨在提高學生與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與互動性,最大程度地反映學生與教師間的個性與差異,強調同一專業內不同教學理念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促成教學上的競爭,提升專業教學水平,促進學科發展[1]。
(一)畢業設計選題
為了達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所規定的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梧州學院2014屆環境設計專業畢業設計選題范圍來源于實際工程項目、教師科研項目、學科設計競賽、其他(如表1所示),強調選題的多元性與科學性、應用性與社會性、研究性與現實性[2]。選題方向主要包括城市環境設計、景觀設計、主題空間、公共藝術設計及地域建筑五個方向(如表2所示),選題關注城市化及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諸多問題,重視與激發學生對于當下社會現狀與環境的觀察與批判,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及愛好自主進行選題。
例如,2012屆畢業生王峰將梧州騎樓建筑作為設計選題,梧州騎樓建筑是近代多元文化碰撞、交流與融合的產物,是梧州對外開埠后商貿文化、建筑文化的歷史見證,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與藝術價值。然而騎樓建筑在近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受到自然、戰爭及人為的破壞,其生存環境受到嚴重破壞。此外由于騎樓建筑年久失修,建筑環境質量日益惡化,導致騎樓城內年輕人居住比重小,制約著梧州騎樓文化的發展。
作者通過創客空間設計在梧州騎樓原有的舊結構中融入新的元素,創造性地體現創客空間與梧州騎樓新舊對比的特殊美感,轉換舊建筑的使用功能滿足現代使用需求。通過創客空間這個平臺吸引更多的新鮮血液,給梧州騎樓城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促進騎樓文化和商業的發展。設計選題體現了作者對于歷史建筑保護與適應性利用的積極思考與設計實踐,具有社會現實意義與學術意義。
(二)畢業設計調研
設計的本質是解決問題,因而設計調研的目的是為了發現與獲得不同群體在不同環境下的生理、心理訴求、行為特征以及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使用群體在居住、工作、生活、交流等過程中所存在的種種問題,進而為后續畢業方案設計的展開與執行提供有效的參考和依據。
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梧州學院環境設計專業更加強調畢業設計調研的重要性,一方面通過2周的設計考察課程,使學生對北京、上海、廣州、蘇州、杭州等城市的建筑設計、商業空間設計、展示空間設計、廣場設計、景觀設計、公共藝術設計、公共設施設計等進行直觀感知與真實體驗,另一方面通過對廣西區內主要城市及傳統村落進行實際調研。在設計調研過程中注重調查研究的科學性與可行性,強調“調研目標—調研方法—調研計劃—調研過程—信息分析—調研結果”的邏輯性與系統性(如表3所示)。
設計調研與一般調研存在較為明顯的區別,主要表現在設計調研在執行中,不僅需要涉及大量相關的設計理論知識,還需要融入經濟、社會、文化、技術、潮流、審美等與之相關的大環境,融入用戶或消費者的不同感知等。因此設計調研是一個更為全面、綜合、有針對性的調查和研究[3]。
(三)畢業方案設計
畢業方案設計重點強調學生對于設計流程的理解,在設計流程的實踐過程中注重學生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升、手繪概念草圖與方案的表達與歸納、施工圖的繪制規范與呈現(如表4所示)。畢業設計方案設計要求學生在設計流程的整個過程中,通過不斷地分析、比較、歸納、修改與完善,合情合理合規范地實現問題目標的有效解決。
(四)畢業設計表達
畢業設計表達包括設計效果圖、建筑模型、展板設計與畢業答辯。設計效果圖強調學生對于模型創建、材質表現、色彩搭配、燈光效果、場景氛圍的把握與實現。建筑模型是二維圖紙向三維立體空間的轉換,著重培養學生對于不同建筑模型材料使用以及模型制作技術的運用。展板設計是整個畢業設計過程與成果的視覺表達,重點在于正確協調與處理展板中的標題、文字與圖片,包括標題的級別、字體的選擇與大小、圖片的排列與組合形式。畢業答辯是對畢業設計全過程的闡述以及對答辯委員所提問題的反思與回答。
(五)畢業設計評價
畢業設計評價綜合考慮了畢業設計的全過程,包括“畢業設計選題—畢業設計調研—畢業方案設計—畢業設計表達”。同時從指導教師、評閱教師、答辯小組三級對學生畢業設計的工作表現、能力水平、成果質量進行了較為客觀的評價。畢業設計評價指標為畢業設計報告評分成績(40%)+畢業設計作品成績(60%),其中畢業設計報告評分細則包括規范審查、指導教師評閱、評閱人評閱、答辯成績四個部分,分別占10%、45%、20%、25%。畢業設計成績采用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級記分制(如表5所示)。
三、畢業設計課程教學思考
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的環境設計專業畢業設計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與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加強教師、學生、企業、社會間的互動與交流。但在改革與實踐的過程中仍遇到諸多問題,需要不斷改革方法與模式,完善畢業設計課程的全過程體系,使畢業設計的教學更加具應用性、創新性、社會性。
[參考文獻]
[1]傅祎,韓濤.以方法研究為導向的畢業設計教學實踐[J].美術研究,2010(1).
[2]杜明輝,張聚鳳,程林章.工科院校本科生畢業設計選題探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1(11).
[3]戴力農.設計調研[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姜麗,梧州學院寶石與藝術設計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專業教學與研究。
[責任編輯 孔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