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學習作為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之一,是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一種有效方法,也是當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著合作學習小組組建的隨意性或強制性、小組成員的低合作性、教師的高控制性及低指導性、評價的低兼顧性等問題。小學數學教師需要繼續提高對合作學習的正確認識,進一步提高合作學習的教學技能,從而實現小學數學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合作學習;有效性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現狀
(一)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的“表現”
首先,學生間的合作不夠和諧。老師將全班分成每4人一組的合作小組,每組都有推選的或指定的組長。老師要求組長督促組員輪流發言,針對問題一起思考想法解決,細心傾聽和熱心幫助別人發言,使小組學習在互幫共學、和諧發展中進行。但是孩子們做起來就不一樣了,經常會出現不友好、不傾聽、不分享的現象。
其次,班級人數過多指導困難。一節課合作學習的時間少則5分鐘,最多12分鐘。學生差異大,愛說的使勁說,不說的始終不說。有的組只有一人在發言,其他人默默地聽,產生不了碰撞交流的效果,說著說著就跑題。有的組圍繞主題說不了一會兒就跑到題外,借機扯閑話,到小組代表匯報發言時,吱吱唔唔、結結巴巴,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
(二)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的“表現”
1.準備不充分,流于形式
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準備不充分,表現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思想上準備不充分,沒有很好地理解《課標》精神、分析教學內容,沒有合理地預設合作的契機、安排合作的環節;另一方面是操作上準備不充分,沒有異質分組,沒有為討論類合作學習設計合適的討論題,沒有為操作類合作學習提供充分的足夠數量和品種的學具等。
2.要求不到位,作而不合
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要求不到位,表現有兩種。一種沒明確宣布要求,另一種沒及時宣布要求。學生對“合作些什么?”“怎樣進行合作?”“我在合作時做些什么?”以及時間限制、匯報要求等不明不白、不問不聽,加上獨生子女普遍缺乏合作的意識和能力,于是各“作”各的,你不想與我“合”,我不愿與你“合”,使小組合作學習作而不合。
3.指導不及時,合作無果
指導不及時,是指教師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和小組代表匯報合作學習成果時,不能給予學生及時有效的指點和引導。主要表現:一是有的教師在講臺上等待或做自己的事;二是有的教師下組察看似隔岸觀火,不能及時介入調控,任憑活動放任自流,對小組合作學習的進度和質量心中無數,使合作無果、學生無獲。
4.評價不到位,合作低效
評價不到位,是指教師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和小組代表匯報合作學習成果時,不能給予積極有效的褒獎和激勵。評價主體單一、形式單一,只關注對整個小組的評價,忽略學生在活動中的個性反映,只注重合作學習的結果,忽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只獎勵合作學習的匯報者,忘卻小組學習的合作者。
二、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策略
教師組織的數學合作學習必須是合規律的,才是有效的合作學習。那么針對以上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分析,如何提高數學合作學習呢?為此我計劃在教學中作如下探索和建議:
(一) 合理搭配,組建好每一個學習小組
首先,教師要認真考察學生個性差異、能力特征,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習慣、性格愛好、成績差異等因素作詳細了解,然后進行合理搭配、優化組合。一般以四人一組為好,四人中配一名優生、兩名中等生、一名后進生。優生擔任組長,以便開展組內互助和組間競賽活動,負責組織、協調本組成員的學習活動。其次,必須安排好內向或成績差的學生所處的合作環境,否則他們將游離于合作學習之外,最終降低學習效果。再次,要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內部都能找到自己的最佳的角色位置,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最后,教師要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細心觀察學生的動態,適時進行組際成員調整。
(二)要有意識、有步驟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
一般情況下的小組討論,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未等其他學生發言,就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這樣一來,那些學困生相當于走了個形式,沒有經過大腦思考便得到了現成的答案,結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為了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教師要為學生的合作學習提供有效的幫助與指導,教師應對合作學習的全過程進行指導,包括合作前的準備、合作中的參與、合作后的匯報幾個環節。因此,可在小組合作前這樣規定:討論前,小組成員先獨立思考,把想法記下來,再由小組長安排,各個成員各自說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傾聽,然后討論,形成集體的意見后由記錄員將其整理出來。這樣,每個人都有了思考的機會和時間。當然,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處處存在分享。教師要教會學生在提出問題時,學會把自己的問題讓大家分享,同時分享別人的問題;在討論方法時,相互分享各自的思路、策略等;探究結束后,對小組合作的過程進行總結和反思,對整個過程中的經歷和體驗進行分享。
(三)教師要科學運用評價機制
新課標指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態度的形成和發展。”增強小組合作學習的意識,在日常教學中有意識地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在小組活動期間,教師應關注學生在合作過程中熱情是否高漲,思維是否活躍,交流是否投入,氣氛是否融洽。教師要進行巡視,了解學生合作是否有一定的廣度,合作學習是否取得預期的效果,對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指導。比如說:小組活動開展得非常順利時,教師應給予及時的表揚。小組活動出現問題時,教師應及時進行干預和指導。
三、結語
在課改實驗深化的進程中,小組合作學習已經成為促進學生數學知識學習、數學能力發展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和新的學習方式,成為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策略。經過教師們的不斷反思、不斷改進,合作學習將變得更加有效、更加成熟,數學課堂也將變得更加鮮活、更加生動。
四、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4.
[2]王坦.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施[M].中國人事出版社,2003:43.
[3]白元春.合作學習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3:10.
作者簡介:王萍(1990-),女,聊城大學教育科學學院16級研究生,專業為小學教育,不分研究方向。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