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悅強
近年來,旨在教會學生會學習、提高自學能力的學法指導的研究已是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讓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交給學生,使之學會學習和獨立獲取知識,只有這樣的人才,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不僅要研究教法,還要研究“學法”,只有指導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法”,達到自己“會學”,才能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得以加強,教學質量才能穩步提高。因此,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構建真實生活情境,激發學法
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中的數學最能引起小學生的興趣。把數學問題融于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并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表現這些內容時,學生就會對數學產生一種親切感和求知欲,就會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數學問題。
并利用學到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這樣就不會感到數學的無味。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并用實際生活場景或用動畫片、童話故事、游戲活動等學生喜愛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樣有利于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與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同時體會數學的價值,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比如,教學比例尺時,告訴學生從地圖上可以直接量出北京到上海的距離;教學比例時,告訴學生利用比例不過河就能量出河的實際寬度;講圓柱體側面積的計算時,告訴學生利用它就可以求出罐頭商標的面積等等。這些都能引發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的濃烈興趣。
二、指導閱讀數學教材,啟迪學法
數學教材是學生獲得系統數學知識的主要來源。教會學生閱讀數學教材是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第一步,因此,在教學中應重視引導學生使用教材,養成閱讀教材的良好習慣。
指導學生閱讀數學教材,首先應該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體會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閱讀教材的指導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一是指導學生課前預習,這比較適合高年級學生。高年級學生有一定的學習基礎和自制能力,課前可讓學生先預習教材,對于將要學到的新知識先自學,看哪些能看懂,哪些看不懂,課堂上帶著問題聽課。這時要注意的是,學生看書時往往重結果輕過程,教師要通過提出一些關鍵的問題,指導學生重點看過程。二是指導課堂上看書,這適合低、中、高各年級的學生,一般是課堂上,讓學生閱讀教材,給學生留有質疑的余地。有時老師也可有意識地創設情境,讓學生質疑,以培養學生的興趣,有的內容屬介紹性的,不需講解,學生自學教材即可,如分數初步認識中對分子、分母、分數線的介紹,學生直接看書即可。三是指導課后自讀教材,其目的是對所學的知識消化品味,如一些難記憶的概念,則需要學生加深理解和記憶并按時背出以便運用。另外,課后學生還可以閱讀一些老師推薦的數學課外讀物,以豐富自己的知識,這比較適合學有余力的學生。如果老師引導得法,則會對這些學生產生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如一些數學競賽成績突出的學生大多都有自學的興趣和能力,這將使他們終生受益。
三、引導參與教學過程,滲透學法
為了擺正教與學的關系,真實地體現學生主體,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在參與中主動探索,學會學習。首先,教師要減少“講”的時間,增加“練”的時間。自主學習即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主解決一個個問題,這自然需給足學生思考時間,而相應地教師就要嚴格控制“講”的時間,做到精講,能少講的盡量少講,能讓學生自己動手的就讓其動手去做。一節課的大部分時間都交給學生,教師只是在一旁指導,這樣減少了講的時間,學生就有更多“練”的時間。通過自身的努力,學生一步步完成知識的探索過程,不僅有成就感,更有實踐的體驗,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發展了能力。其次,教師要實施宏觀指導,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學生能否有效利用課余自主時間,還有賴于教師的宏觀指導。指導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讓學生寫學習總結,寫研究報告,寫數學小論文,進行研究性學習等,也可以針對學習內容設計相關開放性問題讓學生探索。學生會有極大的探索興趣,并且由于問題具有很強的開放性,能使不同層次,不同思維水準的學生都有發展的空間,這樣他們既能有效利用自主時間,同時創造能力又能得到了培養,達到了宏觀指導的目的。
四、鼓勵敢于質疑問難,掌握學法
所謂質疑問難就是要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它是學習過程中極重要的一環。如果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使這些問題經過老師引導或者學生的討論得到解決,則不僅會促進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而且還能從中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小學生受知識、年齡等限制,有的膽小不敢質疑問難,有的滿足于一知半解,不愿質疑問難,更多的是難以把握知識要點,不知所云,不會質疑問難。因此,教師要創設條件,努力營造氛圍激發學生質疑問難。
如教學《年、月、日》,講完新課后,教師可啟發提問:你還有不懂的地方嗎?今天學習的知識你還想到了什么? 這一提問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 ,學生提出一連串的問題: “大月為什么有31天?” “為什么七月和八月要連著兩個大月?” “二月的天數為什么與眾不同?”“為什么不以十個月為一年,卻要十二個月為一年?” 學生提出問題后,可以讓學生思考,也可以先議論一番,“你看怎樣回答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由生疑到釋疑,思維活躍,提高了思維水平。在實踐中引導學生提問,應經過鼓勵和啟發,由“多而雜”過渡到“少而精”,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而難懂的問題上面,教師因勢利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總而言之,教師在教學中只有優化學生學法的指導,創設一個學會方法的情境,一個學會方法的契機,一個讓學生放開思想、大膽設想、充分嘗試的氛圍,從而教給學生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能動性,使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真正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廣東省云浮市云城區南盛鎮枧嶺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