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榮 陸旻瑤
摘 要 職業院校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陣地,本文分析了職業院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的形式與作用,以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在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的作用為例,探索職業院校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路徑與措施。
關鍵詞 職業院校;宜興紫砂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實踐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15JDXM034)、江蘇省高校品牌建設專業建設項目“陶瓷藝術設計專業” (PPZY2015B20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1 職業院校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形式
職業院校的主要功能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指出,學校應當按照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因此,職業院校應主動承擔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責任,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職業院校模式,在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發揮重要作用。地方職業院校更應積極地介入到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當中,許多技能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注重實際動手操作能力,也更適合在職業院校中進行保護傳承。
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推動地方職業院校特色發展的重要手段,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將人才培養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相結合,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創新、研究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當前,我國職業院校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主要有大眾化教育和專門化教育兩種形式。
(1)大眾化教育
通過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向學生傳播手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來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受眾面和影響力。在遺產知識的普及、傳播與推廣上發揮重要作用。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掘一些苗子,培養出一些可挑選的后繼人才,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補充。但大眾化教育缺乏具有針對性的專業輔導,缺乏生產經驗與技能之外的行業知識的學習,也很難提供實際操作的機會(絕大多數傳統手工技藝都需要特定的工作場地,非常專業化的機械設備,而這些都是學校大眾化教育無法提供的),無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所以難獲得傳承人的真傳。
(2)專業化教育
在學校里建立相關研究機構、開設相關專業,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培養專業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特點,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與技藝的傳承通常要靠師徒口耳相傳、手手相授的傳統方式。系統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結合具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通過學院老師與手工藝人的共同傳授,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2 職業院校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作用
近年來,隨著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的不斷重視,職業院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已逐漸成為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力量。職業院校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活動中,增強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推動了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培養了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增強了學生社會責任意識。
(1)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學生認同傳統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形態,它凝聚著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情趣。職業院校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引導學生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并從中汲取優秀傳統文化品質。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工藝十分復雜,往往是材料與工藝、技能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學校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融入學校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將“授業解惑”與“教書育人”有機結合,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真善美的教育與熏陶,有利于提高學生道德素質,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2)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推動學生開展創新創業
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是民間傳統手工藝,其傳統的傳承模式多為父子師徒口傳身授、世代相繼。職業教育通過改革民間傳統手工藝的傳承模式,使其傳承更加地規范、系統和科學。進一步推動傳統手工技藝與時代發展相結合,與科技進步相結合,與國際市場相結合。進一步提升傳統手工藝品的品質,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一流的高端手工藝品產業。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趨勢下,通過職業院校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培養活動,使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相結合,促進傳統手工藝傳承模式改革,服務相關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與發展。通過現代設計理念與傳統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
(3)培養工匠精神,促進學生提升綜合素質
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尤其應注重培養傳統手工藝中所蘊含的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學生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活動中,親身感受傳統手工藝人對工作的精益求精、追求完善與極致的工作態度,堅守專注的意志品質,自我否定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團隊意識,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
(4)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增強學生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意識
依托宜興陶文化資源,打造一批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的學生社團,使學生近距離地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增加學生保護的傳承意識。通過各種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宣傳,增強學生的自豪感。豐富活動形式,加強建設校園特色文化,豐富社團活動的內容,增加社團的凝聚力,實現社團的可持續發展。通過文化藝術活動、社會服務實踐、技藝比賽,調動學生參加活動的積極性。
3 學院在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的做法
“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具有悠久的歷史與突出的價值,被列為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宜興地區的高等院校,立足地方經濟建設,利用學院的人才優勢、專業優勢、教育傳承優勢、資源匯集優勢,開展具有鮮明特色的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具體做法如下。
(1)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專業,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
我院陶瓷藝術設計(傳統紫砂工藝)專業為江蘇省特色專業和品牌專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教學活動,教學內容豐富,全方位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通過卓越的技師班實施小班化教學、采用現代學徒制和雙師教學培養傳承人,并構建了中高職、高職本科銜接的現代職教體系。開展“學校+工作坊+大師工作室”聯動培養,學生進入大師工作室,學習傳統工藝與文化,了解文化背景,欣賞大師藝術作品,系統收集整理相關素材,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運用到自己的設計中。開展“傳承人+專業教師”聯合教學,聘請民間藝人和工藝大師參與人才培養。有計劃地對教師進行培訓、開展實踐活動和教學研討,培養一批集教學、科研、保護、傳承為一體的教師團隊。2016年6月,在第二批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名單中,我院的陶瓷藝術設計(傳統紫砂工藝)專業入選,這是我院職業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建設對接取得的一項重要成果。開展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建設,既推動了我院專業辦出特色、辦出水平,也是發揮我院在宜興紫砂陶文化保護傳承創新中的作用,為地方特色產業、文化產業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2)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建設,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學院組建了傳統紫砂工藝教學團隊,對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深入地調查研究,收集、整理、編纂相關圖文資料,用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形式將紫砂陶制作技藝要點和過程記錄下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能傳承的一種輔助形式,同時作為專業教學的企業生產實際教學案例。2015年,百工錄資源庫工藝美術子庫(傳統紫砂工藝)建設獲教育部教學資源庫建設立項,2017年通過驗收。組織相關專家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人,結合教學實際,編寫相關教材。“傳統紫砂工藝”獲江蘇省精品課程、“傳統紫砂工藝”獲江蘇省精品教材,陶瓷專業教學案例庫建設項目獲教育部行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立項并通過驗收。
(3)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活動,營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氛圍
針對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大學生實踐創新活動,與時俱進地開展創新設計,近年來師生申請紫砂陶外觀專利200多項,積極組織參加技能大賽與作品比賽,每年在各級各類大賽中均取得較為優秀的成績。成立紫砂陶社團、設置紫砂陶工作室,開展各類專業實踐活動和校外實踐活動。開設紫砂陶卓越技師班,通過培養,系統了解、學習和制作紫砂陶,全面掌握制作過程,實踐作品制作,學生達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基本技能考核要求。面向全院學生開設“紫砂陶制作”選修課程,讓全院學生了解“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發展過程及文化藝術特色,營造紫砂陶制作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氛圍。
(4)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近年來,學院與宜興市人民政府共同建立宜興陶瓷藝術研究中心,該中心也成為宜興紫砂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研究基地。通過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講座、實踐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開展藝術交流等活動,促進宜興紫砂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如參與國際陶藝交流活動、主辦江蘇省陶藝高級研修班、主辦國際陶藝教育論壇、參加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等組織的陶藝作品展覽和評比等活動。開展紫砂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學術交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宣傳、展示。開展相關理論研究,推動產學研創,直接服務于地方經濟和文化建設。
參 考 文 獻
[1]李術蕊.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13):19-27.
[2]思哲.職業院校全面參與非遺保護進程[D].中國文化報,2013.05.14.
[3]胡發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與藝術院校學生工作新模式探索——以揚州雕版印刷技藝社會實踐為例[J].出版與印刷,2016(0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