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日罕 邢明祺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傳播成為重要的媒介傳播形式,利用多媒體傳播可以實現信息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實現資源共享,還能夠幫助媒體獲得更高的效益和利潤。本文就我國多媒體傳播的現狀和發展進行簡單的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多媒體傳播;現狀;發展
一、多媒體傳播的現狀分析
(1)互聯網和紙媒的融合:上世紀末期,我國開始了網絡媒體和紙媒的融合發展。《杭州日報》是我國傳統的紙媒,在上世紀90年代,《杭州日報》開始嘗試利用網絡技術來進行媒體的傳播,帶動了我國紙媒和網絡信息技術結合的發展。但是這一時期的報紙在網絡媒體融合過程中的技術含量并不高,只是簡單的將報紙上的內容放置在網路上,其他方面如排版、內容以及形式等沒有發生任何實質性的變化[1]。在此之后,報紙和網絡信息技術的融合進一步加強,越來越多的報社選擇以網絡媒體的形式進行內容的發布,網絡媒體開始興起,甚至網絡媒體開始脫離報紙的約束而獲得自身的發展,逐漸受到了人們的關注。在網絡媒體的傳播過程中,人們只需要通過網頁鏈接就能夠找到有關的新聞信息,而網絡連接可以出現在各個交流平臺中,如網絡社區、論壇、聊天室以及電子郵件等,由此帶動了這一時期專欄的發展。2000年前后,人民網開始利用網絡媒體正式報到有關黨和國家的活動報到,進一步推動了紙媒和互聯網的融合發展。
(2)互聯網和電視的融合:1996年,我國中央電視臺開始建立了屬于自己的網站,打開了網絡技術和電視融合的大門。在此之后,我國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也開始走上了網絡媒體融合的道路。經過幾年時間的發展,我國建立了第一個中國網絡電視臺,和公共服務平臺,帶動了網絡技術和電視媒體的進一步融合發展[2]。根據有關數據顯示,截止到2016年6月,我國有線電視用戶中量25,376.90萬戶,較上年增長了468.90萬戶,增長率為1.87%。2016年三季度有線電視網絡 FTTH 接入用戶季度增加222萬戶,中量達到 563.7 萬戶。
(3)互聯網和廣播的融合發展:互聯網和廣播的融合發展最早表現為廣播聲音節目的網絡化發展,即廣播電臺利用網絡技術進行網絡運作,或者直接將廣播節目放到網上,供部分聽眾收聽。廣東珠江經濟廣播電臺是我國第一個將互聯網技術和廣播相結合的電臺,并帶動了一大批地方廣播電臺的融合發展。互聯網信息技術與廣播的融合發展能夠賦予電臺更強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對于推動廣播電臺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3]。目前我國在線廣播電臺數量已經超過了幾千,分為科技、文化、教育以及相聲、音樂等三十多個類別,參與直播人數也數不勝數,可以看出廣播媒體行業的發展形勢良好。
(4)互聯網與手機的融合發展:隨著智能手機的不斷發展,手機開始成為了媒體傳播的主要形式之一,甚至超越了傳統的報紙媒體、電視廣播媒體等的發展,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影響較大。相對于其他的媒體傳播方式而言,手機媒體有著其獨特的優勢:第一,手機媒體傳播的主體范圍更加廣泛。在現代社會中,幾乎每人均有一部或者幾部智能手機,人們可以經常使用手機進行信息傳播,操作和攜帶均較為方便[4];第二,手機傳播具有更強的互動性,而且傳播速度更快。因為手機的使用率較為廣泛,基本能夠達到85%以上,因此使用手機進行信息的傳播的范圍更加廣泛,對于移手機用戶而言也更加方便,使用率較高。而我國手機和媒體的融合最早出現了2001年,《揚子晚報》開通了手機短信查看業務,讓手機用戶通過短信查看的方式就能夠隨時進行《揚子晚報》信息的接收。三年后我國開通了第一家手機報,正式開啟了手機的媒體融合,帶動了媒體融合的進一步發展。
二、多媒體傳播的發展特點
多媒體傳播的發展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第一,多媒體傳播的媒介形態更加多樣化,種類也開始不斷增多。從剛開始的集中多媒體形式,如網絡廣播、網絡雜志、以及電子報刊、等,我國的多媒體類型開始不斷增加,新增了如戶外新媒體、數字電視、數字廣播、液晶電視等類型的融合媒體,推動了我國媒體行業的新發展,也給各媒體帶來了更高的經濟收益;第二,媒體的盈利模式更加多元化。實現互聯網和傳統媒體的融合,媒體的主要目的即是提高經濟效益,擴大媒體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因此,隨著多媒體的不斷發展,其盈利模式也出現了各種變化,各媒體均在積極探索新的盈利業務和項目,以期獲得更高的經濟利潤。就當前我國多媒體的發展程度而言,由于我國多媒體的發展時間還較為短暫,因此盈利模式也較為有限,主要為廣告盈利、包月盈利以及網站流量盈利等幾種形式,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形勢的變化,未來多媒體的盈利模式必將更加多元化[5];第三,多媒介協調問題突出。隨著多媒體的不斷發展,協調問題成為了重要的問題,影響著媒介市場的健康發展。例如,在多媒體發展過程中,如何避免出現同類性質的媒體信息、如何避免風格的沖突、對同樣信息內容的處理等是重要的問題,也是多媒體在進一步發展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張碩勛,王曉紅,韓亮.多媒體傳播視閾下甘南藏區大眾媒介傳播格局的嬗變[J].新聞大學,2012,02:144-151.
[2]宋凱,楊鳳.虛擬學習空間在數字圖書館多媒體服務中的應用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5,03:60-66.
[3]劉彥君,王玲,高暢,陳清華.北京地區科技傳播類網站特點及發展現狀[J].天津科技,2015,12:67-70.
[4]梁曉波,郭錦亮,曾廣.文化傳播視域下的MOOC教育及其發展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6,03:35-39+52.
[5]王凌武,馬雪英,何昀.基于SOA的多媒體信息發布平臺的研究與設計[J].科技信息,2013,15:23-24.
(作者單位: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與信息工程學院傳媒系 指導老師:金文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