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鵬飛
摘 要:互聯網金融行業從2013年開始興起,目前關于互聯網金融的觀點分為兩派。金融風險是互聯網金融的必要組成部分,正是金融風險在融資和定價過程中的傳導使得金融交易被完成,市場投融資主體得到滿足自身風險需求的回報。互聯網金融的持續發展與風險防范應當被放在同等的地位上,風險的管制需要市場主體自我規范、法律體系規制和外部監管有效干涉。本文基于目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狀況,分析了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存在的風險,并提出互聯網金融對于這些風險的應對、管理措施,并對中國當下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的監管機制進行對比。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金融市場 風險 監管機制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10(c)-017-02
互聯網金融這一概念由謝平在2012年提出,互聯網金融行業也從2013年開始興起,因此2013年也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目前關于互聯網金融的觀點分為兩派。一種觀點認為,互聯網金融會成為在商業銀行的間接融資和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之外的第三種融資方式;另一種觀點認為互聯網金融只是將傳統金融產品、融資方式、金融業務裝上互聯網的包裝,互聯網金融本質上為傳統金融服務,從這兩種觀點單獨看其中任何一點都有其偏頗之處。互聯網金融不僅是傳統金融的外衣,其互聯網特性賦予了它顛覆傳統融資方式、支付方式等金融要素的能力;然而,目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水平不足以支撐互聯網金融作為一個完全獨立于傳統金融體系的金融模式,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在與傳統金融機構尋求密切合作,以期獲得更為迅速、健全的發展。
1 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
1.1 金融風險
金融風險是互聯網金融的必要組成部分,正是金融風險在融資和定價過程中的傳導使得金融交易被完成,市場投融資主體得到滿足自身風險需求的回報。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核心體現為信用風險,這在一定程度上緣于我國不完善、不健全的信用環境。如部分傳統金融機構會為P2P平臺等網絡金融平臺提供資金托管服務,而一旦發生事故,產生信用危機,會對傳統金融機構產生重大影響,對傳統金融體系如銀行系統造成巨大傷害。
1.2 經營風險
支付寶、微信支付等支付中介平臺,所發揮的市場作用類似于銀行的結算業務,體現為銀行“吸收存款”的職能,這與《商業銀行法》的具體規定有所出入。而在2017年上半年,中國四大國有銀行“工、農、中、建”宣布與四大互聯網金融巨頭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達成戰略合作。互聯網金融巨頭在尋求作為金融中介的新模式,并且讓自身的行為更加符合監管的規定,積極配合國家的管理;而傳統商業銀行也引入互聯網金融企業,為自身的發展與傳統業務升級作準備,如圖1所示。
1.3 合規風險
以與互聯網支付平臺類似的P2P借貸為例,其同樣起到了去中介化的效果。雖然P2P的成長使市場的資金融通效率更大提升,但是其本身存在的風險也較大。P2P平臺影響部分資金的流向,造成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部分失靈;而更大的問題是對于P2P集資的相關法律和監管制度不完善,使其成長無法得到健康環境的保障。一直以來,部分P2P平臺進行非法集資,壞賬率居高不下。多數貸款者因缺乏投資理財知識,盲目投資,造成資產損失。隨著互聯網金融的飛速發展,會產生更多類似于P2P的缺乏監管的事物,其不可預測性要求法律及監管規定的進一步完善。
1.4 技術操作風險
在互聯網金融中,由于工作人員操作不當所導致的交易失誤屢見不鮮。如造成金融機構經濟損失的事件,2013年光大證券工作人員因操作失誤,以明顯低于市值的價格賣出國債,造成其較大損失。因操作人員的失誤造成的風險可以由系統中預先設置的預警設施進行防范,如設置交易最大限額,對交易進行限制。同時,較安全的網絡防護設施應當被采用和增強,網絡資產的安全關乎互聯網金融消費者全體的資產安全,黑客攻擊、網絡崩潰等技術事件應當被有效避免。
1.5 市場流動風險
網絡平臺因監管力度不足,常出現保證金不足的情況,使其融資杠桿較高,易產生無法償付的風險。一旦無法償付,大規模資金撤離互聯網平臺,同時會發生互聯網平臺跑路或倒閉的事件。同樣地,如果銀行體系上調利率,使網絡金融平臺的利率不再具備優勢,則大規模資金回到銀行,金融消費者對互聯網融資平臺進行擠兌,也易造成金融平臺崩潰,無法及時滿足消費者對資金的需求,且造成消費者財產損失。
2 互聯網金融各方措施
互聯網金融的持續發展與風險防范應當被放在同等的地位上,風險的管制需要市場主體自我規范、法律體系規制和外部監管有效干涉。
2.1 市場主體:增強市場主體避險能力
互聯網金融風險在不受到適當且充分的監管時,易在金融市場及各微觀主體之間傳導。由于互聯網環境給予了風險被擴大更多的可能性,互聯網的信息傳遞效率使得金融信息的傳遞極為迅速,同樣使得關于金融信息的反饋更為及時。所有主體在面對市場波動時的反應更快,因此細小的波動會引起更大的波動,即波動的杠桿率上升。同樣,技術風險造成的安全隱患決定了人們對于金融機構的信任程度,一旦某機構安全漏洞產生,則其會很快失去消費者的信任,這也意味著其失去了金融最重要的信用。
金融風險管理的根源還是各主體的自律和對自身的完善。金融機構需要一方面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以采用更為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另一方面開發豐富穩健的金融產品,以滿足市場上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互聯網金融機構對于技術的應用應更多地關注于如何用技術降低經營風險和產品,改善自身經營的效率與產品價值。
2.2 立法機構:增強互聯網金融法律建設
當下,我國互聯網金融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健全,法律對互聯網金融的界限還不是很明確;金融市場不完善,且監管主體監管力度不足,傳統的金融監管有潛在的監管風險,社會市場信用體系仍需市場及其主體進行完善。立法機構應當借鑒國外互聯網金融的相關法律政策和制度,盡快完善我國互聯網金融法律體系,加強整個市場信用體系的搭建,信用體系關乎互聯網金融的大局的穩定性。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雖已有幾年,但仍是新興產業。從事互聯網金融的許多企業的內部風險意識不夠充分,風險管理制度不是很完善,存在較大的經營管理風險,所以相關企業需要聯合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內部風險管理體系。
2.3 監管機構:加強監管措施
雖然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模式不同,其具體風險的形式也不盡相同,互聯網金融雖然有其風險方面的特性,但其規避風險的核心與傳統金融同樣都是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金融市場、金融產品和金融機構等金融要素都會有其自身的風險,我國的金融監管采取“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原則,而部分互聯網金融活動出現了混業監管的現象。當互聯網金融承擔傳統金融的功能時,就應與傳統金融被同樣的金融監管機制監管,而互聯網金融機構之間的風險如果經濟實質相同,也應使用同樣的監管條例。
我國的金融監管機制已對投資者和融資者都提出了較高的市場準入要求。對于投資者而言,監管機構設置了較高的準入門檻,要求其擁有較高的資產凈值,同時具備一定的專業能力來管理好其資產,保證其投資不盲目,操作更為安全。對于融資者而言,要求融資者具備一定的合法性,典型如私募基金的一系列準入條例;同時,對涉眾型融資進行了嚴格規制,融資的目的和真實用途受到嚴格監管。
參考文獻
[1] 魏鵬.中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與監管研究[J].金融論壇,2014(7).
[2] 王達.美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及中美互聯網——基于網絡經濟學視角的研究與思考[J].環球金融,2014(12).
[3] 謝平,鄒傳偉,劉海二.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必要性與核心原則[J].國際金融研究,2014(8).
[4] 盧馨,李慧敏.P2P網絡借貸的運行模式與風險管控[J].改革, 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