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舒靜 馮麗華 肖志明 胡艷寧 覃安寧
[摘 要]文章圍繞《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課程建設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思考,為探索適應開放教育課程建設模式提供借鑒。
[關鍵詞]開放教育;專業課程;建設模式
[中圖分類號]G7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17)03-0029-04
教學質量是學校發展的生命線,課程建設是支撐專業的基本元素,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學質量的提高必須從課程建設做起。《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是國家開放大學共享專業——健康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文章圍繞《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課程建設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思考,為探索適應開放教育課程建設模式提供借鑒。
一、開放教育課程建設存在的不足
開放教育作為一種區別于傳統教育的教育形式,在長期的實踐探索過程中,其課程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不僅建設與積累了大批課程教學資源,而且課程建設能力也得到了顯著提升[1],但在課程建設中也出現了以下問題。
(一)課程與素材資源結合不夠
課程資源決定著課程目標的實現范圍和實現水平,與崗位素質要求相吻合的素材資源是課程資源實現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服務的基礎。2001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委員會發布的《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提出,所有素材建設都必須圍繞課程這個核心進行組織[2],但由于電大系統教師與企(行)缺乏深度的融合,造成課程的素材資源與崗位需求的關聯度、吻合度不高,課程資源難以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二)教學資源呈現及教學模式單一
電大在線課程教學資源呈現的基本模式為:文字+圖片+表格+電子講稿+Flash動畫。教學模式普遍缺乏研究性自主學習、情境學習、協作學習的設計,互動性及趣味性不強。“呈現式”的教學設計很難持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
(三)教學資源的重復性建設
由于各課程間習慣自主建設,未進行深入的交流,造成部分低水平的重復性開發工作,許多資源成為離散的、獨立的“信息孤島”,利用率不高。另外,系統內教育資源評價機制不夠完善,致使教育資源質量參差不齊,對教育教學質量產生影響[4],也難以形成精品共享資源。
二、《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課程建設的實踐探索
教學質量是學校發展的生命線,課程建設是支撐專業的基本元素,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學質量的提高必須從課程建設做起。圍繞課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課程主要開展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調整課程建設的指導思想
課程體系的建構思想總體是建設并實施“與崗位對接、與雙證融合”的實踐教學模式,按照“必須、夠用、實踐、實效”的原則,實現課程綜合化和職業化,促進課程結構整體優化。構建“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行動為導向”的課程內容體系。教學資源建設采用“自建、合建及來自第三方、學習者”等方式。
(二)執行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標準
根據教育部《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實施辦法》(教高廳〔2012〕2號)、《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1〕8號)及《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教高〔2015〕3號)等文件精神,嚴格執行《廣西廣播電視大學教學資源規范與技術標準(V1.2版)》(桂電大〔2016〕11號),針對健康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制定課程資源建設的要求,以將《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課程培育成為校級甚至自治區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項目為目標。
(三)適應現有的學習平臺
學習平臺是利用計算機網絡等現代遠程教育手段實現教學的重要基礎。目前《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課程在國家開放大學學習網(簡稱學習平臺)運行,課程要在學習平臺上順利運行,就必須達到平臺對資源的設計、制作及技術上的要求。為使課程的教學過程在學習平臺順利運行,課程在建設及運行過程中不斷地與學習平臺管理部門溝通、協調,取得他們對課程建設工作的支持,保證了課程上線運行的暢通。
(四)確保課程建設與素材資源建設相協調
課程建設需要以素材資源作為支撐,素材必須與課程知識點相關聯。充分利用有行業、企業專家組成的課程教學團隊,召開課程建設研討會,對素材資源進行設計、審核、評價,使素材資源建設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與崗位素質要求相吻合,達到課程建設與素材資源建設協調、統一。
(五)實現專業課程體系的集成與管理
專業是課程的組織形式,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的基礎,課程質量是專業可持續性發展的保證。
1.以課程建設為核心,強化課程教學團隊建設
教學團隊建設是教學工作開展的基礎,基于開放教育具備成人職業遠程教育特點,教學團隊的結構由學科專家管理人員及技術人員三部分組成。團隊成員職責分工明確,學科專家負責把控課程內容與崗位一線素質要求是否吻合,校外學科專家還要參與到實訓體驗教學當中,管理人員主要負責課程設計、教學支持服務、統籌協調工作等管理事務。技術人員主要負責審核課程資源是否達到制作標準以及保證資源在平臺上的正常運行。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課程教學團隊的人員組成不僅包括校內專職教師,還有來自校外教學、工作崗位的一線專家,如湖南醫藥學院的劉立亞教授、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南湖鳳嶺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李燕芬主任、廣西科技大學的陸春副教授等。加強課程教學團隊建設不僅能與校外合作單位共建教學資源庫,還能強化實訓基地的建設。
2.以課程建設為核心,強化教學文件建設
教學文件是指導和設計教學運行、記載教學運行過程及其結果、總結教學經驗等各類資料的總稱。主要包括教學大綱、一體化方案、教學資源建設方案等教學資料。教學文件的建設在文字、內容方面特別注重加強其科學性、嚴謹性、規范性、實用性、可操作性。
3. 以課程建設為核心,強化教學資源建設
高質量的教學資源是遠程教育質量的保障。開放教育健康管理專業采用多種媒體課程資源,以文字教材作為主要的學習資源,微課資源、輔導視頻等作為輔助性學習資源,網絡課程將在整合這些資源的基礎上建設而成。文字教材是教學的根本依據,將健康管理專業證書課程相關的培訓內容融入到教材中。微課、視頻資源是通過聲音、畫面、圖像、動作、文字、色彩等多種方式,形象、生動地展現文字教材內容及其重點、難點的輔助教材,它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文字教材內容。網絡課程按實際使用的功能建立以下資源庫:教學文件資源庫、課件庫、微課視頻庫、案例庫、實訓庫試題庫、常見問題庫、名詞術語庫、拓展學習資源庫等。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課程建設過程中根據教學資源建設原則進行建設,主要采取四種方式。
(1)資源自建。來自企(行)一線的課程教學團隊充分利用學校準電視臺級的視頻制作設備及先進的技術進行符合課程制作標準的教學資源,同時制定統一、規范的課程資源制作模板。
(2)合作共建資源。校行(企)合作已經成為高校發展的共識。對在短時間內不能完成自建的教學資源,利用校校、校行、校企合作的方式,以“優勢互補、共建共贏”為原則進行教學資源建設。一方面解決了自建資源匱乏的問題;另一方面使教學資源更體現實用性及崗位針對性。
(3)第三方提供。在已采用自建及合作共建兩種方式建設教學資源后,仍不能滿足課程教學資源使用的需求的情況下,或已有可供使用的情況下,可通過向第三方獲取或購買成熟的教學資源。
(4)學習者提供。開放教育的學習者大多是來自崗位一線的在職人員,通過以成績獎勵的方式,鼓勵學習者提供其在崗位工作中動態生成的教學素材資源,把鮮活的、富有個性的、貼近崗位一線的素材資源整合入課程教學資源庫,為其他的學習者共享,進一步豐富課程教學資源。
4. 以課程建設為核心,強化實訓基地建設
開放教育是培養與崗位吻合度極高的應用型人才的教育,但目前開放教育普遍缺乏校內外實訓基地,不能滿足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課程教學團隊加強與行(企)業的合作,與廣西中國-東盟醫療保健養生協會、廣西中醫藥大學瑞康醫院、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南湖鳳嶺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醫療保健養生、社區醫療服務單位和組織進行校企(行)合作,共建實訓、實踐基地。逐步實現理論教學與崗位實踐 的“零距離”。
5. 以課程建設為核心,改革教學手段及考核方式
根據開放教育模式 “開放” 的特點,滿足學習者個性化、終身化學習的要求,從培養對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出發,注重學習過程,改變應試教育為應用教育,讓學習者的學習和考試時間更為靈活。加大形成性考核的分數比重,采取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試相合的課程考核方式。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課程的綜合成績由線上形成性考核成績、線下期末集中考試成績和獎勵成績構成。
(1)線上形成性考核成績包括:
①課程調查。完成2次課程調查活動,并提交調查報告。
②自主學習。學習者自主參加每個學習單元的線上學習,觀看微課件等教學資源,以幫助學習者對課程中的基本知識點的掌握。學習平臺記錄學習者的整個學習過程,并能根據學習者的線上學習情況進行賦分。
③參與學習討論。包括“自答”和“互評”。“自答”:要求學習者進入學習平臺“討論區”參加每個單元的課程學習討論,學習者參與討論的情況被學習平臺記錄并賦分。“互評”:學習者對若干名同學的作業或討論結果進行評分。評分情況也被學習平臺記錄并賦分。
④課后作業。學習者的在單元學習后完成單元作業并提交,學習平臺記錄并賦分。
⑤單元測驗。學習者參加每個學習單元測驗,可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最多5次的測試,提交后學習平臺自動賦分,取最高一次測驗的成績作為本單元測驗的成績。
⑥崗位實踐。按要求完成每個學習單元后的崗位實踐任務,并在學習平臺提交完成崗位實踐任務的相關材料,學習平臺記錄并賦分。
(2)線下期末集中考試成績
參加由國家開放大學組織的線下期末集中考試,按比例賦分。
(3)獎勵成績
以鼓勵學習者對參與教學的主動性、創造性,激發學習者的學習潛能,提高學習積極性,并獲取動態性教學素材資源,設立成績獎勵基金。對能創造性解答問題、分析問題、研究解決問題,以及提供貼合崗位一線有效教學資源的學習者給予成績獎勵。
三、結語
開放教育課程建設所面臨的問題涉及到觀念、政策、資金、技術及硬件設施等多方面的因素。但無論如何,觀念轉變、技術標準的應用、資源建設環境的規范化和應用性才是開放教育課程建設走向良性發展軌道的可靠保障。開放教育課程建設的模式也需要我們在專業課程建設中不斷去探索、創新,以適應開放教育新形勢的需要,實現開放教育專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莉. 遠程開放教育課程與教學資源建設:來自教師的觀點——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課程建設高級研修班教師體會綜述[J].中國遠程教育, 2010(5).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委員會.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Z].2001.
[3]張璇.開放教育課程建設的現狀分析與問題思考——以江蘇廣播電視大學為分析樣本[J].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0(5).
[4]周立元,徐云,李海金.基于課程的共享型教學資源庫建設模式的研究[J].職業技術,2010 (3).
[作者簡介] 劉舒靜,女,廣西廣播電視大學理工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健康管理;馮麗華,女,廣西廣播電視大學理工學院教授,研究方向:醫學教育;肖志明,廣西廣播電視大學理工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計算機教育;胡艷寧,女,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護理部主任,主任護師,研究方向:護理學教育;覃安寧,廣西中國—東盟醫療保健養生協會執行會長,研究方向:醫學法學。
[責任編輯 吾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