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德俊
摘 要:由于東盟各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東盟內部經濟整合的要求越來越強烈。中國作為亞洲經濟區的貿易強國,同東盟的雙邊貿易有巨大的發展前景,這是中國的機遇。另外,如果東盟經濟整合過慢或者停滯,將會給中國經濟帶來負面影響,所以東盟經濟整合對中國而言是難得的機遇也是巨大挑戰。本文深入分析了東盟內部經濟整合的必然性,提出了中國應采取的措施,對中國—東盟雙邊貿易的發展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中國—東盟 經濟整合 策略
中圖分類號:F7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8(a)-055-02
1 中國—東盟經貿往來歷史回顧
從中國與東盟各國有經濟貿易歷史可以看出,雙方的經貿往來一直是互利互惠的,合作穩定和相互信任是中國與東盟合作的最大特征,中國和東盟各國的合作可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貿易萌芽時期,時間是1991年~1996年,這一時期中國與東盟各國的雙邊經貿往來不斷發展,一依帶水、山水相鄰的獨特經貿優勢逐漸顯現。
合作發展時期,時間是1997年~2010年,在這一時期中國與東盟各國合作進一步加強,且共同應對了亞洲金融危機,中國以貨幣不貶值的承諾首先贏得了東現亞各國的信任,其后又以積極的姿態應對這次危機,且向東盟部分國家及時出手進行了援助,和東盟各國合作方面開始了新的篇章。
自由貿易區時期,時間是從2010年自貿區正式成立到現在,在這一時期,隨著中國—東盟貿易區的正式成立,雙方開啟了經濟合作的新局面,合作的重要成果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的第三極,經濟總量僅次于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2015年雙邊貿易額已達到4721.6億美元。
2 近年來東盟各國的經濟運行分析
近年來東盟各國經濟增長呈緩慢下行趨勢,走勢弱于預期。據亞行報告預測,2013年東盟十國經濟增長4.9%,比上年的5.6%回落0.7個百分點,其中印尼、馬來西亞和泰國經濟增速出現明顯下滑,拖累了東盟經濟整體走勢。
從東盟十國經濟下滑的原因分析,導致印尼、馬來西亞和泰國經濟增長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出口問題,具體來說是印尼出口的煤和銅礦,泰國出口的大米以及馬來西亞、泰國出口的電子產品近年來受到很大制約。東盟國家經濟下滑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經常賬戶盈余減少和國際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東盟國家的總體經常賬戶盈余從2009年占GDP比重的7.1%下降到2013年的2.0%,2016年末,印尼的經常賬戶赤字擴大到占GDP的3.5%,泰國的經常賬戶開始出現赤字,馬來西亞的經常賬戶盈余則大幅減少。
從2013年至2016年,整體上東盟各國的經濟均有不同程度地延緩或下滑,而這樣由內部原因引起的經濟下行趨勢,只靠東盟自身的努力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所以,中國與東盟的應加大經濟的深度合作,只有這樣從外部拉動,從擴大或連接國際市場的高度來帶動東盟內部的生產和貿易,才能解決目前東盟內部經濟下行問題。
3 東盟各國內部經濟整合的必然性分析
雖然中國與東盟各國良好的經貿往來成果豐碩,但隨著國際經濟普遍下滑,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東盟經濟開始下滑,隨著美聯儲于2016年12月15日宣布加息,這讓東南亞新興市場國家經濟處境更加艱難。
3.1 東盟各國經濟基礎差異較大
東盟成立之初,雖然制定了漸進式發展的相關政策,但是各國經濟基礎差巨大,這樣的差異會對制定經濟發展規劃和實施造成不良影響,有時會讓整體發展規劃根本無法統一制定,例如東盟中有新加坡這樣的發達國家,也有老撾這樣的貧窮國家。2016年柬埔寨13.5%的人處于貧困線之下,緬甸有25.6%,但馬來西亞僅為0.6%,東盟十國貧困位列前三的國家是緬甸、菲律賓、老撾。這3個國家,數據均非常高,但這3個國家的數據與東盟其他國家相對比,經濟基礎的差異就十分明顯,這樣的情況嚴重影響了東盟經濟的發展,所以東盟經濟必須進行彌補和整合。
3.2 東盟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仍差距較大
2016年緬甸的GDP增速比其他東南亞國家都高,達到了8.4%,這個國家在區域內是最貧困的國家之一,經濟體量較小,很容易達到這樣的高增長數值;表中所列的老撾、柬埔寨等國都屬于這樣的情況,所以多年以來,東盟中部分國家雖然每年的經濟增長率都很驚人,但實際上緬甸、老撾等國仍是貧困的國家,各國間經濟水平仍差距較大,這些貧困的國家必然會滯后東盟經濟的整體發展。這樣的情況迫使東盟認真思考整體發展與的經濟政策傾斜問題,這也是東盟經濟整合的最主要的原因。
3.3 東盟各國社會發展水平差距大
另外從社會保障體系和醫療衛生水平方面,可以很清楚地比較出國家間社會發展水平,從東盟各國在2015年新生嬰兒死亡率統計表可以看出,柬埔寨每1000個新生兒出生,就有25個在第一天死亡;其中老撾死亡率最高達到51個,新加坡最低為2個,東盟貧困國家與發達國家社會發展水平存在巨大差異由此可見。
3.4 東盟經濟整合僅靠自身內部力量難以完成
首先,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步伐,各國經濟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依存更加密切,經濟增長的同步性愈益增強,東盟國家經濟發展也必將溶入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潮中。其次,金融危機后東盟國家經濟的脆弱性,使之難以抵御世界經濟周期波動的沖擊。在經歷了1997年、2008年兩次嚴重的經濟沖擊之后,東盟國家仍未完全擺脫危機的陰影,各國經濟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尖銳,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乏力,國內外投資持續低迷,銀行金融體系重組艱難,國內公司治理進展緩慢,而政府的反周期經濟政策收效甚微。這幾方面的因素決定了東盟經濟整合必然要借助外力,以達到整合成功的目的,使東盟各國得到共同發展。
由于東盟各國原有的經濟基礎、社會基礎存在著巨大差異,在后期發展過程中也存在發展不平衡等等問題,所以,東盟內部經濟整合的要求越來越強烈,這樣的經濟整合,對東盟來說是新時期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同時,東盟內部經濟整合對中國是難得的機遇,東盟的經濟整合無疑將提升貿易層次與市場空間,中國在商品出口和服務方面有絕對優勢,有了更好更大的市場,這明顯會是中國的機遇。另一方面,東盟經濟整合對中國來說也是巨大挑戰,因為東盟的經濟整合將是一個長遠和漸進化的過程,如果經濟整合過慢或者停滯不前,都會給中國的大量投入帶來負面影響,甚至給中國與東盟的經濟合作帶來損害。所以東盟內部經濟整合對中國是良好的機遇也將面臨巨大挑戰。
4 中國在東盟內部經濟整合中應采取的策略
東盟各國的經濟是在內部整合過程中不斷前進的,在“一帶一路”新形勢下,中國應主動對東盟采取新的合作措施,加強雙邊合作。
(1)創造有利投資環境,加強金融合作。如前所述,自2008年以來,受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東盟各國經濟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所以東盟各國首當其沖的問題就是金融問題,各國面臨的金融風險一直在利劍高懸,所以中國應主動加強與東盟各國的金融合作,共同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積極應對金融危機。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與物流合作。固定資產投資下滑是近年來影響東盟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原因,增加固定資產投資成為這些國家政策選項之一,例如泰國軍政府自2014年五月上臺以來就在討論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的計劃,預計2017年將投入988億泰銖(約193億元人民幣)發展基礎設施,包括興建多條高速公路和展開10個電動火車計劃。中國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建設優勢,加強與這些東盟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另外,也要加快推進中國與東盟物流合作,加強互聯互通,這不僅符合東盟國家近期的需求,更符合雙方長遠利益。
(3)擴大雙邊貿易,加強貿易合作,培育中國商品良好的最終產品市場。受國際經濟市場的影響,2013年開始部分東盟國家出口商品出現了滯銷,同時也無法進口所需的機械裝備等資本品,從中國和東盟的產業結構看,貿易合作的空間是很大的。如李克強總理訪問泰國期間,中泰雙方就簽署《中泰政府關于泰國鐵路基礎設施發展與泰國農產品交換的諒解備忘錄》,這一合作方式被形象地形容為“大米換高鐵”,雖然這一計劃后期出現了變化,但這樣的合作是雙方經貿經典之作。
(4)加強互惠簽證和結算便利合作,促進旅游貿易發展。中國—東盟自貿區建立以來,旅游業成為東盟國家經濟運行中的新亮點,除了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傳統旅游熱點國家繼續保持良好態勢,2014年起柬埔寨、老撾、緬甸等東盟貧困國家旅游業也出現加快發展的勢頭。2015年中國與東盟互訪人數達2364.5萬人次,創歷史新高。中國—東盟中心秘書長楊秀萍表示:“旅游合作一直是中國—東盟合作的重要內容,旅游業卻蓬勃發展,這將是中國與東盟合作的重要契機。”
5 對中國—東盟將來合作的展望
5.1 雙方貿易規模仍將不斷擴大
中國與東盟經濟進一步合作后,由于實行零關稅政策和非關稅貿易壁壘的不斷減少,將會極大地刺激成員間相互貿易量的增加,促進貿易結構改善,促進區域內貿易及區域外貿易的發展。另外,在產業鏈的作用下,東盟國家對中國的出口額增加,也將會促進東盟內部貿易額的增加。
5.2 雙方將獲得規模經濟效益
中國與東盟經濟進行更大范圍合作以后,企業產品的生產將有重大格局的改變,隨著需求的增加,生產規模將不斷的擴大,生產要素的投入會有更多產品被生產出來,這就具有了規模經濟的特點。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是以市場規模經濟的擴大為前提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經濟合作更緊密后,原來分散的很多個小市場將合并為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導致企業產品的市場規模也將相應擴大,從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雙方都獲得規模經濟效益。
5.3 雙方的經濟政治實力都將得到增強
首先是中國與東盟的經濟實力將得到增強,201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已達到10萬億美元,東盟約為3.2萬億美元,可以預計2017年年末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將在GDP和雙邊貿易額方面上都將更上一層樓。其次是中國與東盟的國際發言權將增強,自貿易區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亞洲區域內最大的經濟貿易組織,這個組織已經有力地改變了亞太地區和國際的經濟、政治格局,具有近20億人口的一體化組織的聲音將不容忽視。
6 結語
中國與東盟從最初的理論設想,到后來的成立自貿區,再到現在的全面發展,這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正是這一變化,為中國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和發展動力,也為世界區域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隨著東盟內部經濟整合,將促進中國與東盟各國進一步的貿易合作,特別是在“一帶一路”新形勢下,中國與東盟的深度合作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楊棣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M].天津大學出版社,2010.
[2] 李剛.論東盟—體化發展與中國東盟關系[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12,23(4).
[3] 何聰剛.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經濟效應分析[J].云南社會科學,2013(3).
[4] 汪琳.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相關問題探討[J].東南亞縱橫,2013(1).
[5] 員艷萍.國內外自由貿易區建設經驗述評[J].青年時代,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