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 張龍
摘 要:我國人口基數較大,公眾節水意識不強,使我國逐漸面臨水資源緊張的局面。因此,節水是我國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水資源不僅關系到人們的生活與生存,還直接影響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要保證我國經濟發展與人們生活質量,需要通過各種手段做好節水工作,由此可見,我國大中小城市向海綿型城市的轉變勢在必行。
關鍵詞:海綿城市;雨水利用技術;現狀;發展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保證城市建設與水資源和諧發展,保證城市生活用水與工業用水的正常供給,這就需要各級城市要加強雨水利用技術的發展,研究和利用科學的雨水利用技術達到涵養地下水與節約地下水的目的,緩解我國水資源緊張匱乏的局面,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1 海綿城市的雨水利用技術現狀
海綿城市是近年來新興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主要是指城市發展中在面對雨水以及自然環境帶來的洪水危害時能夠采取的應對措施以及具備的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例如,早在2006年新加波就已經啟動了ABC水源計劃,主要包含水優城市設計、雨水管理、濕地技術、修建蓄水池等理念,其中的濱海灣花園則是根據ABC水源計劃所建設的。而在德國雨水利用技術更是擁有雨水徑流傳輸與貯存技術、雨水徑流收集技術、雨水處理技術等自成一套技術體系。目前我國海綿城市雨水利用技術還在起步階段,受多方面因素影響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問題表現如下:
首先,我國部分城市認識到發展海綿城市的重要性,但由于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夠,資金投入有限,使城市雨水利用項目的發展與推動存在一定的困難。同時,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與法律法規有限,海綿城市的發展技術還有待提高,尤其是城市中的生態河道建設技術,由于資金力度不夠,致使城市建設中的生態河道滲水技術的應用流于表面,技術質量得不到保證。這些都不同程度的影響著我國海綿城市發展的進程[1]。
其次,受季節因素的影響,我國降雨季節性變化較大,同時,南北氣候的差異導致降雨分布不均,因此,南方城市與北方城市之間的雨水利用很難統一標準。鑒于此,目前海綿型城市還局限于我國部分缺水的小型城市,此外,目前大部分的城市在發展中很少將雨水的利用列入城市發展規劃中,導致城市雨水利用不受重視,部分城市在規劃基礎設施建設時沒有考慮將基礎設施雨水利用相結合,沒有在城市建筑屋面、城市道路以及廣場等露天面積較大的場地配以用來節水與蓄水的設施,阻礙了雨水利用技術的廣泛應用。導致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不能應用在雨水利用上,使雨水利用條件受限。
2 海綿城市的雨水利用技術的發展
海綿城市的雨水利用技術主要包括直接利用技術與間接利用技術兩種。雨水利用技術不僅能夠保證城市建設的發展,還能有效地達到節水目的,是協調城市發展與水資源保護的關鍵。本文從以下4個方面闡述了海綿城市雨水利用技術的發展。
2.1 生態河道雨水滲透技術
生態河道雨水滲透技術是通過雨水滲透改變河道的硬質化,進一步提高河道的調節能力,利用河道的蓄水以及調節功能對城市汛期的雨水儲蓄能力進行調節,進一步減少雨水污染物對河道蓄水水質的影響[2]。河道開挖時要保證河道平面尺寸在一定范圍內,溝槽尺寸要大于雨水滲透結構的尺寸,在河道底部鋪設一定粒徑的碎石,保證碎石孔隙率在40%,要求底部鋪設的碎石潔凈表面平整,在使用碎石之前要對碎石進行篩選,鋪設時要用平板震動技術將碎石夯實,注意在鋪設碎石時要預留相應的沉降空間,以此保證生態河道的雨水滲透效果。
2.2 道路雨水滲透技術
城市道路雨水滲透技術,主要是指在城市道路修建與翻新建設中,要注意發揮道路的蓄水功能,保證道路具有一定滲水功能的同時提高道路對雨水的凈化能力。常見的道路雨水滲透技術表現在透水性地磚的應用,在道路擴建與維修中采用滲水性較好的地磚對人行道進行翻新,增加雨水的滲透,降低地表水的徑流。透水磚鋪設之前要找平粗砂,之后在粗砂上鋪設滲水磚,在鋪設滲水磚時要求滲水磚4個角同時下落到相應位置中,之后用專用的橡皮錘錘擊滲水磚,保證磚體棱角完整,使滲水磚達到相應的高程。
2.3 生態屋面與廣場雨水滲透技術
生態屋面與廣場雨水滲透技術的應用主要是指,在大型的公共建筑以及商業區建筑等處,利用大面積的建筑屋面進行集水,這種集水技術不僅能夠保證聚集大量雨水,還具有資金投入少等特點,充分實現了生態價值,同時,操作起來也比較方便,在此基礎上海綿城市發展中可以根據建筑屋面的特點,對其加以改造,通過技術改造對屋面進行綠化建設,增設蓄水系統設施等,與此同時,在城市廣場以及停車場等地也要進行集水技術改造,增加廣場以及停車場等地點的雨量,使截留雨水盡量滲透到地下,對地下水起到涵養的作用,保證地下水的正常供給[3]。
2.4 利用下凹綠地形成蓄水池
目前我國上海、三亞、泰寧等海綿型城市紛紛建設了下凹形的綠地,這種綠地主要建設在城市道路周圍,為聚集降雨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海綿城市還可以結合城市發展中公共設施的建設需求,將公共設施與下凹形綠地相結合,建設具有集水與蓄水功能的公共設施,即保證公共設施的正常應用,為城市化進程提供依據,又保證公共設施達到有效的雨水利用效果。
3 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各大城市應考慮到城市的水域以及降雨特點,綜合利用城市現有的優勢與條件,因地制宜建設雨水綜合利用設施,全面考慮城市所處地形、地貌以及河道水文等自然特征,努力發展成為能夠合理利用雨水資源的海綿型城市,在保證城市美觀的同時,增加城市各處的雨水利用與調節功能,推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閆海波.我國城市排水系統存在的問題——城市洪澇災害后的反思[J].山西交通科技,2016,(1):84-87.
[2]束方勇,李云燕,張恒坤.海綿城市:國際雨洪管理體系與國內建設實踐的總結與反思[J].建筑與文化,2016,(1):94-95.
[3]王建龍,王明宇,車伍,等.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關鍵問題探討[J].中國給水排水,2015,(22):6-12.
(作者單位:鶴壁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