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艷杰 侯宇
摘 要:分析影響農產品的市場效益因素,對于構建生態農業、科學合理的指導農業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基于1996年~2015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運用VAR模型、脈沖響應函數分析以及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了湖北省農產品的平均出售價格、單位面積產量、人工成本以及商品率對湖北省主要農產品種植效益變化的沖擊效應和影響程度,并針對得到的結果對湖北省的農業生產提出了針對性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 影響因素 VAR模型
中圖分類號:F30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7(a)-113-02
農業生產是關系國民生計的重要因素,湖北省作為農業生產大省,近幾年來在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目前湖北省憑借其獨特的地域優勢,正成為我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轉運基地。本文以多種主要的糧食作物為例,研究了影響其市場效益的因素分析。在前人的研究中,Eugenia Oduro(2015)比較分析了加納的Manya Krobo地區使用綜合作物管理技術和傳統方法種植蔬菜的成本效益。范成方、史建民(2013)運用收益比較指數,主成分回歸及邊際收益分析方法,對全國油料、蔬菜、蘋果等農產品的收益進行了比較研究。沈瓊(2007)在Neipvian供給理論的基礎上,利用中國農產品生產和價格歷史數據,探討中國農產品供給對外界變化的反映程度。
1 數據分析與處理
本文選取了稻谷、小麥、玉米、農產品、水果為湖北省主要的農產品,其歷年產量如圖1所示。
為了探究影響湖北省農產品種植效益的影響因素,本文將上述農產品進行了整體化處理,采用層次分析法分別進行了整合分析,其中由層次分析法得到各部分權重分別為稻谷(0.3)、小麥(0.3)、玉米(0.1)、農產品(0.2)、水果(0.1),然后將其按照如下公式整合為一個系統的變量,并將其作為總的研究對象。
其中,Y代表整合變量,xi分別代表不同的農產品類別。
2 湖北省農產品市場效益影響因素分析
2.1 研究方法
VAR模型常用于分析不同類型隨機解釋變量擾動項對系統變量的動態影響。
2.2 影響湖北省農產品生產地位的因素實證分析
本文運用Eviews 7.2軟件,對各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運用Johansen檢驗法進行協整檢驗;若存在協整關系,則可判斷每50公斤主成品平均出售價格、單位面積產量、人工成本以及商品率是否對湖北省農產品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比較優勢的變動產生影響。運用脈沖響應和方差分解來描述擾動項的一次沖擊對因變量當前值和未來值所帶來的影響,以判斷不同傳導途徑對湖北省農產品種植效益波動的貢獻度。
2.2.1 單位根檢驗
ADF單位根檢驗結果顯示,湖北省農產品種植效益的評價值(Y)、每50公斤主成品平均出售價格(AP)、單位面積產量(PM)、人工成本(LC)商品率在0.1的置信度下是平穩的,即所有變量均為一階單整,I(1)平穩。
2.2.2 協整檢驗
根據LR、AIC和SC等多種準則進行協整檢驗,發現在5%的置信度上,Trace和Max-Eigen檢驗表明存在1個協整關系。這意味著5個變量間存在唯一的協整關系,具有長期均衡趨勢。
2.2.3 VAR模型
由AR根估計結果可知VAR(2)模型所有根模都小于1,即都在單位圓內,這就意味著VAR(2)模型是穩定的。因此可以在VAR(2)模型的基礎上進行脈沖響應和方差分解來分析每50公斤主成品平均出售價格、單位面積產量、人工成本以及商品率對湖北省主要農產品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比較優勢的變動的影響。
2.2.4 脈沖響應函數分析
脈沖響應函數方法是指在向量自回歸(VAR)模型中,分析當一個誤差項發生變化,或者模型受到某種沖擊時對系統的動態影響,即用脈沖響應函數方法分析某種沖擊如何通過模型來影響其他變量,而最終又反饋到自身上。利用已構建的Y、AP、PM、LC、CR的無約束VAR(2)模型,基于脈沖響應函數分析,分別給各解釋變量1個單位大小的沖擊,得到關于湖北省農產品效益比值波動的脈沖響應圖。
綜上可得:(1)湖北/全國每50公斤主成品平均出售價格對湖北省/全國農產品價格變動主要是正面沖擊,說明平均出售價格的較快增長,會促使湖北省/全國農產品效益的提升。(2)湖北/全國農產品單位面積產量對湖北省/全國農產品效益變動主要是正面沖擊,表明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會擴大湖北省農產品與全國農產品的比較效益。(3)湖北/全國人工成本對湖北/全國農產品效益變動的沖擊主要是正面沖擊,反映當人工成本上升時會促進湖北/全國農產品效益。這主要是因為隨著人工成本的上升,會逐漸促使機械作業的使用,可以減少家庭用工天數和雇工天數,并且隨著機械化的推廣,有利于農產品規模化種植的生產,形成規模效應,降低成本費用,提高效益。(4)湖北/全國商品率對湖北/全國農產品效益變動主要是負面沖擊,這說明當商品率上升時,湖北/全國農產品效益在下降。起初,當市場沒有達到飽和時,農戶在出售價格方面有優勢,隨著商品率的提升,農戶的收益會提升,從而湖北/全國農產品效益會上升;但是當市場達到飽和時,這時商品率的提升會使農戶處于被動地位,農戶是價格的被動接受者,其收益會下降。
2.2.5 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將系統的預測均方差分解成系統中各變量沖擊所作的貢獻,進而掌握各信息對模型內生變量的相對重要性,即各變量的貢獻分別占總貢獻的比例。
方差分解結果顯示:(1)第1期湖北省/全國農產品效益變動全部由自己的信息來解釋;第2期開始,湖北/全國人工成本的變動是湖北省/全國農產品效益變動的主要影響因素,其貢獻度達到18.72%,并隨著時期的增加,貢獻比例也逐步增長,最終定在29%~30%。(2)湖北/全國商品率的變動對湖北/全國農產品效益變動的影響逐步增長,其貢獻度由22.99%增加到29.52%,商品率的影響一直較強。(3)湖北/全國農產品單位面積產量的變動對湖北省/全國農產品效益變動影響的變化最大,其貢獻度僅為0.16%,但隨著時期的增加,在第10期貢獻度達到15.82%。(4)湖北/全國每50公斤主成品平均出售價格的變動對湖北省/全國農產品效益變動的影響最小,其貢獻度僅為0.02%,隨著時期的增加,貢獻度有所增加,為6.56%。
3 結論與政策建議
研究表明:(1)湖北省農產品種植綜合效益與每50公斤主成品平均出售價格、單位面積產量、人工成本、商品率四方面因素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農產品生產成本較快增長是湖北省農產品種植綜合效益優勢減少的根源,同時湖北省主要農產品的高商品率使其市場逐漸到達飽和,進而價格不具有優勢,容易出現“谷賤傷農”的現象,從而使湖北省農產品種植綜合效益與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在下降。(2)每50公斤主成品平均出售價格和單位面積產量對湖北省農產品種植綜合效益變動影響相對較小,貢獻度分別為15%和6%。價格和單產的提升正向作用于農產品種植效益,但是其對農產品種植綜合效益的促進作用遠遠低于人工成本以及商品率對綜合效益的抵消作用,進而出現綜合效益下降的情況。
根據上述結論,提出以下建議:(1)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廣農產品生產機械化,降低人工成本。充分發揮項目示范帶動作用,培育一批懂技術、會操作的農機手,加大對機具的扶持力度。(2)在現有市場的基礎上,積極開拓其他市場。在成熟的市場繼續新品種試驗示范,鞏固市場和樹立品牌形象;在競爭市場做新品種試驗示范,發展開拓新市場。此外,可以通過專項資金和稅收優惠等政策,促進農業合作社的發展,提高農戶的組織化程度,提供多而廣的銷售渠道,提高農產品銷售的效率。(3)注重單產的提高,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培育優良高產品種。增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廣“雙低”優質品種以及通過完善土地流轉機制,鼓勵規模化經營以形成油菜種植的規模效應。
參考文獻
[1] 翁信啟,朱再清.國產農產品與進口農產品的價差及其波動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6(07).
[2] Eugenta Oduro.Comparative cost-benefit analysis of using integrated crop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conventional method in vegetable production in the lower Manya Krobo district of Ghana[D].University of Ghana,2015.
[3] 范成方,史建民.糧食生產比較效益不斷下降嗎[J].農業技術經濟,2013(2).
[4] 沈瓊.價格波動對農產品生產影響的實證分析[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07(4).
①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項目(201610504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