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偉
摘 要:使用多媒本教學,能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實現多種感官的有機結合,從而使知識在深淺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角度、直觀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探究欲望,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激發興趣;降低難度;深化教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把現代信息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本教學,能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實現多種感官的有機結合,從而使知識在深淺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角度、直觀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探究欲望,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下面談談本人在數學教學中的一些體會:
一、運用多媒體設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恰當運用多媒體引入新課,能迅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進入本堂課的學習,從而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并能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例如,我在教“商不變的性質”時,運用多媒體采用故事引入,生動形象的畫面,伴以美妙的音樂,很快讓學生進入教學過程。這樣開頭:“同學們,今天我給大家講一段我小的時候老師給我講的一個小故事,好不好?(學生齊答:好!)這個故事的名字叫‘貓媽媽分魚。在一條風景秀麗的小河邊貓媽媽帶著一群小貓生活,其中有一只名叫肥肥的小貓,它既貪吃又自作聰明,貓媽媽就想找個機會教育幫助它。有一天機會終于來了,貓媽媽釣到很多魚,又要分魚了。貓媽媽對身邊的肥肥說:‘給你6條小魚,平均分給2只小貓吃吧,許多小貓拍起手來表示滿意,唯獨肥肥大叫著說:‘6條小魚太少了,不夠吃。貓媽媽說:‘那好,我給你12條小魚,平均分給4只小貓吃。話音剛落,肥肥又叫又跳:‘不夠,不夠。貓媽媽又說:‘那我給你24條小魚,平均分給8只小貓吃,怎么樣?肥肥得意地說:‘夠了,夠了。貓媽媽和其他小貓都笑了起來,而肥肥卻莫名其妙”。這時老師停止故事的播放,問:同學們,為什么貓媽媽和其他小貓聽完貪吃而又自作聰明的肥肥的話后,都笑了呢?由此抓住契機,恰到好處地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商不變的性質”,揭示課題。新穎有趣的新課引入,喚起了全體學生的求知欲望,同時課件中畫面和語言有機的結合,突出了數學問題情境的主體要件——數學問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
二、運用多媒體呈現過程,降低教學的難度
由于多媒體形象多樣化,有動有靜,色彩鮮明,所以靈活運用,化抽象為具體,積極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促進思維由模糊變清晰,從而有效地實現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又如在“相遇問題”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相遇、同時、相向的特點及路程、相遇時間和速度之間的關系,我運用多媒體演示張林和王華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經3分鐘相遇的畫面,然后用線段圖表示兩人走的路程和,接著閃現兩人每分鐘走的路程,并把它們合并成一條小線段,即速度和,走了3分鐘就有了3段這樣的小線段,它們的總長度也是兩人走的路程和。此時教師無需更多言語,只需借助多媒體,便無聲地傳遞了教學信息,將不易表述的內容清晰、形象、生動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準確的掌握了路程與速度、時間之間的關系,突破了難點。
三、運用多媒體,深化課堂教學
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開拓思維空間、增加思維自由度、鼓勵其發現問題、互相討論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在圓是如何形成的這一問題上,很多老師都避之不講,因為這個內容較為抽象,以前有些教師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通常是手持一端系著小球的細線,甩動,讓小球旋轉一圈,叫學生觀察小球走過的軌跡。這一做法有一定的優點,但是這樣做學生不容易看清,因為小球走過的軌跡實在太快,一掠而過,留在學生腦中的印象是很模糊的,達不到最佳的效果。我把這一過程用課件來演示:先在電腦上出示系著小球的一根繩子,一端固定在一點上,然后讓學生觀察小球甩動一周后會出現一個什么樣的圖形?小球在屏幕上走過一圈,留下了一條紅顏色的軌跡,然后再放慢速度重新演示一遍。這樣學生對圓的形成就有了一個深刻的印象,并且為圓各部分的名稱的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感性鋪墊。大大提高了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觀察力和豐富的空間想象力。
四、運用多媒體,巧設練習
在練習鞏固中,教師運用多媒體計算機容量大,省去了板書和擦拭的時間,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向學生提供大量的習題,練習容量大大增加。這時可以預先擬好題目運用電腦設置多種題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漸進的突出重難點。當學生出錯后(電腦錄音)耐心地勸他不要灰心,好好想想再來一次,這符合小學生爭強好勝的過程再一次復習鞏固知識。
總之,運用多媒體手段為我們今天的數學課堂增添了無窮的魅力,但是要準確處理好手段和目的之間的關系,發揮其最大功效,就可以減輕學生學習的過重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素質教育實施,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符合現代化教育的需要,有效地培養更多的跨世紀的創造性人才。
(作者單位:重慶市萬州區王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