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紅 張小花 凌曉霞
摘 要:他人責任感是個體為他人著想的底線或對他人責任與義務的感知,是個人與他人間行為規范的自覺約束。本研究采用團體訓練的方法,針對大學生他人責任感進行訓練與干預,并通過數據分析對比檢驗干預效果。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被試在經過團體訓練干預后,他人責任感測量得分顯著提高,對照組得分沒有顯著差異,說明團體訓練對實驗參與者的他人責任感干預效果顯著;在實驗組與對照組的他人責任感的前后測對比中,社會責任感由前測差異顯著轉化為后測無差異顯著,工作責任感達到顯著性提高,責任感總分無顯著性差異,說明在短期內的團體訓練對整體的他人責任感水平提高有限,但是在整體的工作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的改變和提升效果明顯。
關鍵詞:他人責任;認知;大學生;團體訓練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10-0021-03
Abstract: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others is the bottom line of the individual for others o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moral duty to others. Aiming at training and intervening in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others, the research adopted the method of group training and analyzed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questionnaires to see whether their level would rise.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ubjects scored higher in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others after the group training and invervention, with no obvious change in the control group subjects. This illustrated the significant effect of group training on the subject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others.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pre-test was reduced to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ost-test, with great improvement in the sense of work responsibility, but no obvious change in the total score in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his showed that group training exerted little influence upon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others, and brought great improvement to the overall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Keywords: responsibility for others; cognition; college students; group training
前言
他人責任感是個體為他人著想的底線或對他人責任與義務的感知,是個人與他人間行為規范的自覺約束。近年來,國家及社會對責任教育給予高度的重視,責任教育已成為當今世界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共識。當前,國內研究較為關注的是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和個人責任,多從大學生責任感的現狀、缺失原因以及進行責任教育的必要性緊迫性方面,側重從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在宏觀的視角上提出理論上的對策,少有經過實踐效果檢驗的、具備可操作性的具體方案,而針對他人責任感的研究則更少。然而當前社會,人們的他人責任觀的現狀卻令人十分堪憂,調查顯示大學生認為對他人的責任最重要的僅占調查人數的2.4%,說明了他人在大學生心目中地位和份量的低下[1]。一些人很少履行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應當履行的對他人的責任,很少考慮自己的行為對他人所造成的傷害,甚至是在嚴重的傷害發生后,行為責任者還認為根本不是傷害。中國的傳統文化歷來重視個體對他人的責任,從實踐意義上,重視對他人責任認知的研究和教育有利于個體人格化和個人社會化的健康發展,培養學生責任意識和履行責任的能力,也有利于發揚傳統的責任文化,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國外的責任教育從理性認知方面開展公民責任教育,通過列舉各種具體事例和情境的理性分析和選擇,培養責任意識和分析解決責任問題的能力[2],我國學者馬國勛也建構了中小學社會責任教育主題活動課程體系[3],取得良好效果。這些實踐性的研究結果表明,采用體驗式、沉浸式、思辨式的形式更能有效的提高責任教育的效果。
團體訓練是在團體情境下借助體驗式培訓作為手段的一種心理行為訓練方式,促使個體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觀察、學習、體驗新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大量研究表明團體訓練對改善個體心理與行為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他人責任感的實質就是重視與關注他人,強調個體為他人著想,感知對他人的責任與義務,而團體訓練恰恰可以通過團體的情境創造人際互動、換位思考的機會,因此可以作為他人責任感訓練的有效方法。
本研究擬采用團體訓練的方法,借鑒國外公民責任教育的模式[2],培養與提高大學生的他人責任感。為檢驗團體訓練對他人責任感的干預效果,還進行了團體訓練干預的前后測效果對比檢驗。本研究共分為前期調研和實施檢驗兩大部分。
一、大學生他人責任感的現狀調研與團體活動設計
(一)研究對象
通過網絡向廣東省內大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137份,其中女生75名,男生62名,年齡在17-20歲之間。
(二)研究工具
參考以往的責任評定量表[4,5],選擇與他人責任感有關的問題42個,遵循問卷設計的一般原則和過程,通過因素分析篩選、修改最終形成15個問題4個維度(個人責任感、工作責任感、家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的他人責任感問卷(Cronbachα=0.885,KMO=0.573)。
(三)問卷調查結果
團體訓練前針對個體的基本信息情況與責任感的關系對137名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采用了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差異分析。調查結果顯示:男女生家庭責任感維度得分達到邊緣顯著性差異(M男-M女=13.99,t=1.895,p=0.052),表明女性大學生的家庭責任感更高;經濟狀況中等與貧困家庭大學生的家庭責任感維度得分達到邊緣顯著性差異(M貧困-M中等=2.64,t=1.912,p=0.051),表明家庭經濟貧困的大學生家庭責任感更高。在文理科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達到顯著性差異(M文-M理=2.88,t=1.900,p=0.049)且責任感總分達到邊緣顯著性差異(M文總-M理總=16.64,t=1.936,p=0.054),表明文科大學生的他人責任感高于理科大學生。
(四)團體活動設計過程
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通過咨詢教育專家和有關人員圍繞著個體對自身的責任感、對家庭成員的責任感(如父母、子女、情侶等)、對工作中的責任感、對所處的社會的責任感等方面設計,確定“相遇是緣、相識是份”“個人責任知多少”“家庭擔子我有份”“工作時的我上心嗎”“我是社會一份子”“承擔責任我能行”共六個團體活動板塊,編輯整理大學生他人責任感團體訓練游戲和案例分析素材集,通過角色扮演、情境模擬、材料討論與分析等形式形成較為完整的大學生他人責任感活動方案實施體系。
二、大學生他人責任感團體活動實施與效果檢驗
(一)研究對象
被試來自廣東某高校大一至大三學生,通過班級宣傳,發放傳單等方式招募和篩選符合條件并自愿參與團體訓練的成員32人作為實驗組(女26名,男6名),按照團體活動的流程進行團體訓練,另外40名(女37名,男3名)作為對照組不作任何團體訓練干預,只進行他人責任感問卷的前后測量。
(二)研究過程
實驗組和對照組成員首先進行他人責任感問卷的測量,然后實驗組成員進行每周一次,為期六周的以他人責任感為主題的團體活動訓練,每次活動約100分鐘。對照組成員不參與任何團體訓練活動。在團體訓練活動結束后,再對兩組成員進行他人責任感的問卷測量,對比兩組間以及兩組在活動實施前后的他人責任感的變化情況。
(三)研究結果
進行實驗組對照組組內前后測差異檢驗,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組被試在工作責任感(M=2.18,t=2.324,p=0.027)、社會責任感(M=1.594,t=2.193,p=0.036)和責任感總分(M=7.46,t=2.314,p=0.027)均達到顯著性差異;個人責任感(M=1.656,t=1.848,p=0.074)和家庭責任感(M=2.188,t=1.894,p=0.068)達到邊緣顯著性差異。這表明實驗組被試經過團體訓練后,個體他人責任感有顯著提高。對照組被試的四個責任感維度和責任感總分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這表明對照組被試未經過團體訓練,個體他人責任感無顯著提高。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結果顯示,團體訓練在個體的他人責任感培養和干預中有顯著性提高的作用。
進行實驗組對照組組間前后測差異檢驗,調查結果顯示:前測數據中社會責任感維度出現了顯著性差異(M實-M對=-2.75,t=-2.146,p=0.035)。其他責任感維度及總分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后測數據的工作責任感維度出現了顯著性差異(M實-M對=3.125,t=2.588,p=0.012),社會責任感維度變化為無顯著性差異(M實-M對=1.344,t=0.558,p=0.579),其他責任感維度及總分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前測和后測的結果表明,實驗組整體工作責任感在團體訓練培養和干預后顯著高于對照組。由前后測的均值和p值對比可知,實驗組的整體社會責任感在團體訓練培養和干預中得到明顯提高。
對實驗組不同家庭經濟情況被試進行前后測差異檢驗,調查結果顯示:前測數據中四個責任感維度及總分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后測數據的個人責任感維度達到顯著性差異(M貧困-M中等=4.08,t=2.149,p=0.040)。在社會責任感維度(M貧困-M中等=3.23,t=1.978,p=0.057)和責任感總分(M貧困-M中等=12.15,t=1.916,p=0.065)方面達到邊緣顯著性差異。在其他兩個維度得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前測和后測的結果表明團體訓練對家庭經濟情況不同的大學生他人責任感培養和干預中有顯著性影響。
三、討論
(一)團體訓練前大學生責任感的問卷調查現狀
我們認為: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對于女性的期待,是以家庭為重;應證了“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深刻的表現了家庭貧困的人會較早的承擔起家庭責任,因而家庭責任感也會較高;而且文理科大學生對于社會責任感是有顯著性差異的,也許是由于文科的大學生,在高中階段,對于他們而言,社會時事素材的搜集是比較重要的,所以對于社會性事件的關注度相比來說會比理科生高,無形之中,社會責任感也得到了一定的培養。
(二)團體訓練對大學生他人責任感培養和干預的影響
由調研結果顯示,針對大學生他人責任感的團體訓練對個體他人責任感的部分方面有一定的提高,雖然某些對比數據僅達到0.06左右的邊緣顯著水平,但考慮到訓練實施時間僅為一個半月,訓練次數僅有6次,因此取得的效果依然值得肯定。個人責任感是指個人應該承擔的,對自己生命和各種行為的責任,這是個人在當今社會得以更好地生活的必要條件,所以被試經過團體訓練后差異并不明顯。而大學生的家庭責任感通常是指體驗父母的辛苦,了解家庭的實際情況,會自理,尊敬長輩和父母。我們認為個體本就是家庭的一份子,會受到父母在家庭責任感方面的影響,所以我們的團體訓練對其產生的影響并不明顯。但在被試的反饋中可知,其個人、家庭責任感的水平明顯改善。
社會責任感是指對社會上一些人事物做法的態度,對國家、法紀的態度,對社會道德的態度和自身的自覺性。而工作責任感是對完成一個任務時的態度、自覺性、勝任力和投入程度。對于大一的學生而言,社會、工作責任感都是比較陌生的,以前接觸較少,被試都是踏入大學校門不久的大一學生,在中學時期,主要的任務是學習,進入大學后,對新事物都較為好奇、樂于探索,而我們開展的關于工作、社會責任感的團體訓練活動,是被試以往較少有時間和精力深入認識和了解的他人責任感領域,因而我們的團體訓練活動對其培養和干預作用就比較大。而我們進行團體訓練的被試共32名,因數量相對較少,所以對整體他人責任感的干預和影響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三)團體訓練對家庭經濟情況不同的大學生他人責任感培養和干預的影響
團體訓練對家庭經濟情況不同的大學生他人責任感培養和干預中有顯著性差異。由于本研究的被試是大學生,自然也會受到該群體的一定特征的影響,所以在家庭責任感的變化程度都是較為相似的。不管家庭經濟程度如何,被試對于工作責任感都是比較陌生的,所以每一個被試在工作責任感的培養和提升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因而統計結果顯示對被試的工作責任感的培養和干預起的作用不明顯,但是在被試的反饋中得知其工作責任感的水平明顯改善。家庭經濟程度貧困的被試,對個人責任感有更深的體會,所以會下意識在生活中更多地去承擔個人責任,其個人責任感也會較高。
四、結束語
本研究通過對當代大學生他人責任感構成及現狀的描述性研究,更準確的了解大學生他人責任感的現狀。本次大學生他人責任感團體訓練有如下調研結果為依據:(1)經過團體訓練干預后,實驗參與者的他人責任感干預效果顯著;(2)在短期內的團體訓練對整體的他人責任感水平提高有限,但是在整體的工作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的改變和提升效果明顯;(3)團體訓練對家庭經濟程度不同的實驗參與者的個人責任感、社會責任感兩個維度和整體的他人責任感的改變和提升有不同程度的效果。通過實證檢驗和對比,驗證了方法具有有效性、科學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更具有實際應用價值,是大學生責任教育的有效補充素材,豐富了責任感領域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王燕.當代大學生責任觀的調查報告[J].青年研究,2003(1):17-22.
[2]胡春娜.權威·隱私·責任·正義——美國公民教育中心公民教材述要及評析[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3(4):21-27.
[3]馬國勛.建構中小學社會責任教育主題活動序列的行動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3(8).
[4]裴婷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研究[D].西南大學,2007.
[5]吳 .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現狀和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