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和大范圍普及,給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帶來了巨大便利的同時,網絡侵權行為愈演愈烈,對人們隱私權的侵害日趨嚴重,并且容易將普通的侵權升級成為網絡暴力。公民隱私權的保護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法律問題。
關鍵詞:隱私權保護;網絡侵權;侵權責任
一、我國和國外隱私權保護現狀
隱私權是現代社會的一項特別重要的人格權。隨著社會的發展,公民的隱私權應當受到越來越多的保護。可是,隨著網絡的發展,個人隱私權較之以往顯得更為困難。網絡隱私權作為隱私權在網絡中的延伸,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危險。20世紀八十年代之后,隱私權和其他一系列相關權利才被規定在一些法律之中。可是直到 2009 年《侵權責任法》頒布之前,隱私權并沒有獨立成為一個單獨的權利受到民法的保護。而網絡隱私權直到現在在法律上仍然是一片空白。因此,當公民的隱私權在網絡上受到侵害時,最多只能依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來提起訴訟。但是因為互聯網自身存在的流動性和包容性等特點,用戶并不能輕易識別侵權人的身份,再加上沒有足夠的技術支持,用戶網絡隱私權一旦受到侵害,想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就很困難。
美國主要依靠于政府引導和行業自律來保護網絡環境下的隱私權。然而,這一種方法存在著明顯的不足。由于沒有法律的強制性規定,隱私權就可能成為網絡服務提供商之間的游戲。同時,行業自律的保護模式與公民的法治素養和道德水平密不可分。在我國,由于民眾偏向于法律的權威性,而法治水平又不是太高,再加之長期以來公民對于隱私權保護的忽略,因此行業自律這種網絡環境下的隱私權保護模式并不能夠在中國適用。同時,歐盟采用的是立法保護模式。
二、加強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
由于我國有著自己的特殊國情,所以針對我國網絡隱私權的保護,應當在吸收借鑒外國先進經驗的基礎之上,擁有自己的一套模式,以便使我國公民的網絡隱私權能夠得到完善的保護。
(一)選擇適合中國國情的法律模式
通過上文對外國對于網絡隱私權的保護方法的考察我們可以發現,外國對于網絡隱私權采用“行業自律”模式或者立法模式。兩種模式各有利弊。立法模式雖然可以嚴格保護公民隱私權,卻限制了互聯網行業的發展;而行業自律模式雖然促進了互聯網發展,卻讓侵犯網絡隱私權的行為肆無忌憚。因此,我國對于網絡隱私權的保護必須立足本國國情,平衡好國家、個人隱私權和互聯網行業三者之間的利益。根據我國傳統法律傳統和立法習慣,應當綜合使用兩種網絡隱私權模式,即立法為主,行業自律為輔模式:通過加強立法來保護網絡隱私權,同時從行業、技術角度同時對個人網絡隱私權進行保護。需要指出的是,2012年“電子數據”作為新的證據類型被寫入《民事訴訟法》修正案中,而因為其特殊性,在訴訟程序中沒有技術支持和法律支持將很難獲取,因此,網絡隱私權的保護必須堅持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并重。
(二)規定網絡隱私權的范圍和內容
考察外國法律,很多國家對于網絡隱私權的范圍都有明確的界定。而我國若要保護網絡隱私權,也應當同樣對其作出界定,讓民眾充分了解,以致在其網絡隱私權受到侵害時能夠及時尋求法律救濟。應當注意的是,在規定了網絡隱私權被保護的范圍和內容的同時,也應當對侵害網絡隱私權的程度進行確定。同時,應當特別規定針對網絡隱私權侵害的正當防衛行為,賦予為了保護自己網絡隱私權而去合理反擊對方的受害者一定的抗辯權。這種抗辯權應該包含什么樣的內容,還需要進一步探討。總之,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應該有自己的責任原則,以便于個人正確使用自己的權利。
(三)網絡隱私權的法律保護應當與國際相協調
互聯網連接著全世界。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程度加深,跨國的互聯網侵權也越來越多,而對于互聯網規范的法律也會在解決問題時遇到各種國際之間的問題。而由于各國對于網絡隱私權的定性也不相同,各種制度直接的矛盾會格外突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國應盡快完善隱私權法律保護體系,并通過與國外相關立法的協調,提出我們認可的公民網絡隱私權保護的要求與標準。
三、前景
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網絡時代”,網絡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快捷、方便的同時,卻也讓我們的生活暴露在大眾視野之下,變得更為透明。我國隱私權的保護尚處于起步階段,對隱私權保護的立法也不完善,對網絡環境下的隱私權的保護就更加脆弱,經不起考驗。因此,網絡環境下的隱私權保護已成為我國現下亟待解決的問題,強化網絡隱私權保護已刻不容緩。以筆者拙見,網絡隱私權是建立在網絡環境下對隱私權的保護,因此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應當不同于對一般的隱私權的保護。筆者認為,將網絡隱私權立法,同時配合其他的一些保護機制,才能最好的保護公民的網絡隱私權,讓網民能夠安心上網。保護網絡隱私權不僅保護了網民個人隱私權不受侵犯,其個人信息價值不被不法消費,也維護了其尊嚴和家庭的安寧。此外,保護網絡隱私權也促進了互聯網行業和新經濟的發展。尤為重要的是,保護網絡隱私權亦能推動我國法律的完善,樹立良好、健康的社會道德風尚,保持整個社會的穩定、和諧。
參考文獻
[1]王利明主編《侵權行為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王利明主編《人格權法新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王利明《侵權行為法歸責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4]張新寶主編《互聯網上的侵權問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簡介
張茜諾(1993—),女,漢族,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研究生,貴州民族大學,研究方向:經濟法學。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