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明睿
摘 要:當今時代是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以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革命在人的思想、觀念、行為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尤其是對青少年的影響最為突出。網絡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面臨著新的環境,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全面、深入的分析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并提出網絡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對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網絡;信息;思想政治教育
當今時代是網絡的時代,青少年學生是網絡的主體。網絡是21世紀信息傳播新的媒體,它具有的開放性、交互性和及時性等特點為高校學生交流信息提拱了很大的方便,同時高校大學生受到互聯網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由于網絡不斷的普及,學生的思想狀況、價值觀念,態度乃至行為習慣等各個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信息技術帶來的影響,而思想政治教育處于一個學校教育中的首位,受到網絡時代下信息技術的的沖擊是毋庸置疑的。
網絡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來說是把雙刃劍,利與弊共存。借助網絡技術,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針對疑難問題可以從網絡上及時有效地獲取各種有價值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從網絡上獲取各方面有價值的科學文化。同時,網絡信息摻雜著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充斥著大量反動、暴力、色情、迷信等信息。網絡技術的普及,使這些信息不可避免的沖擊著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對青少年學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會毒害著青少年的思想和價值觀,把他們引入歧途。所以我們要研究和分析信息技術給我們帶來的困境與成因,分析與探究問題的根源,跟隨時代的發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導青少年學生的良好發展打下基礎。
一、網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少,不健康內容難以控制
網絡是一種開放性的傳媒工具,里面的內容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多數青少年學生都有意或者無意地瀏覽過傳播不良信息的網站,而這些不健康的網站信息主要內容表現為:宣傳色情、暴力的信息大量存在,違背社會公德和倫理道德的信息充斥著我們的眼球,資本主義的金錢意識在社會信息的各個方面都有所滲透等等。這些客觀的因素使得網絡上的不健康內容難于控制,無疑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面對雜亂的網絡信息,大多數青少年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會受到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要凈化網絡的環境,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就大大的加強了。
二、網絡隱蔽性、虛擬性的特點,影響大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
1、網絡的隱蔽性和虛擬性容易造成當代大學生道德的弱化。
有不少學生認為“在網上,都是不真實的,虛擬的,所以無論做什么都可以毫無忌憚”,這就對網絡的認知勢必影響當代大學生現實生活中的道德品質與道德行為。
2、網絡的虛擬性和隱蔽性,人們可以任意散發信息,虛偽欺騙,使得網絡環境充滿虛偽與欺騙。缺乏真實與信任的網絡環境不利于青少年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
3、部分學生對網絡積極功能利用不夠,部分學生上網另有目的。
互聯網的信息儲存量好比浩瀚的信息海洋,對求知欲強烈的大學生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再加上網絡的普及,借助網絡,我們可以在網上學習、教學、購物等等。可以說網絡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目前有的學生上網卻另有目的,有的學生過分沉溺于網絡QQ交流或者網絡游戲。有的學生制造信息垃圾、病毒、充當盜碼者,這些會給社會帶來了許多違反道德的事情,有的學生甚至走向歧途,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這與網絡帶給我們的不利環境影響有關。
三、網絡虛擬導致人格虛擬,不利于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首先,網絡世界往往是一個虛擬世界,人們在網上常常表現出與現實人格不同的虛擬人格。一些學生依賴網絡游戲或QQ的聊天來逃避現實等等。不管學生用哪種形式來上網,無非是想借助網絡釋放自己在現實中的不順與壓抑,從網絡的虛擬世界中找尋現實中所沒有的滿足與快樂。如果長期沉溺于借助網絡帶給人們的虛擬世界中,容易導致人格的虛幻,出現生活幻想,甚至造成人格分裂。
其次,網絡充當了人與人相互交往的媒介,隔著電腦屏幕,人們體驗不到對方作為一個鮮活的人的情感變化。我們傳統交往中的人人交往變成了人機交往,這樣就容易使人們忽視交往對方的情感反應,使得人人之間的人情味變淡,不利于學生的社會交往以及健康心理的形成。
再次,網上學校、網上購物、網上交流,使具有真實感的人際交往行為減少,拉大了人際關系的距離。高校部分學生出現逃課上“通宵”的現象,學生把大量時間花費在了人機交流上,而花費越來越少的時間在人人交流上,這勢必會使學生產生人際交往受到影響,導致人際關系緊張,容易造成部分學生的人際交往障礙,有損于他們健康心理的形成。
四、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和時效性不足,沒有在學生中占領市場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通過“聞其言,觀其行,察其情”來及時掌握教育對象的思想政治狀況及變化。但是在網絡上,“你想知道我是誰?我的工作、學習狀況怎么樣?我可以是高富帥,也可以是白富美,也可以是矮黑挫……”面對任何虛擬自己一切的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聞其言,觀其行,察其情”就不知該從何入手了。網絡運行的虛擬性、匿名性、隱蔽性等特點給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增加了很大的難度。當代大學生多數都比較關心時事,但表現出的政治意識普遍不高。有些學生對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表示出來的堅定性不夠,部分學生對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是無所謂的態度。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無論在內容上,方法上都與當今時代發展的步伐有一段距離,存在滯后性。
事實說明,網絡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對象已經不同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對象。新時期的青少年在不斷地接受新信息、新思想,知識面在不斷地開拓,科學文化素質在不斷地提高。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隊伍仍局限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很難適應時代的要求,滿足青少年的發展需求,很容易使新世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無所收獲的局面。可見,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隊伍建設,提高教育者的素質顯得尤其重要。
參考文獻:
[1] 丁慧民.試論網絡時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2).
[2] 方國才.挑戰與對策:信息網絡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
[3] 劉綠絲.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與路徑創新探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