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
摘 要: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國農業發展依然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表現形式和有效地解決,對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農業作為我國的立國根本,其可持續發展,是保障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本文簡單闡述了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現狀并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農業經濟 可持續發展 現狀 改善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4(b)-174-03
近年來,我國農業發展逐漸由傳統的粗放型轉變為現代集約型,且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新農村建設的加快,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但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的加快,工業發展的迅猛,生態環境以及農業資源破壞程度的加深,我國的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受到限制[1]。因此,在促進社會整體經濟發展的同時,要注重環境保護、節約資源。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是提升農業經濟效益的途徑之一,但對于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不同消費市場、不同適應條件等的農產品生產來說,則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決定農產品的選取、栽種。本文立足于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對策,期望能夠產生一定的指導價值。
1 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現狀
1.1 結構配置不合理
現階段,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依賴于農業經濟的整體結構調整。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結構不合理,過重講究與社會市場相接軌,而忽視了農作物栽種條件的適應性,因此,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需要注重生產條件的保護,優化農業經濟結構,否則極易發生豐收不掙錢的現象[2]。
1.2 生產效率低下
雖然我國領土面積廣闊,但人均種植面積卻非常小,尤其在我國南方,山地丘陵等不利于農作物種植的土地廣闊,可用來種植的面積不大,而且,目前我國農業生產主要還是傳統的家庭式手工生產,對先進生產技術的掌握程度以及應用能力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農業生產效率仍然比較低下[3]。
1.3 環境質量差,不利于農業生產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環境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但目前我國的環境質量較差,主要是由于工業發展對環境的污染、人類無所顧忌的濫砍亂伐、肆無忌憚的毀林開荒等使得我國的種植面積不斷縮小,且工業廢水、廢氣等對土地造成水源污染、微顆粒污染等,而且毀林開荒,易導致水土流失,使土地喪失可栽種農作物的能力,從而制約甚至阻礙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另外,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城市化建設進程加快,許多農用地被征用,用來非農業建設,從而加劇了農用地的銳化,使農業生產效率大大降低。而且由于城市化建設的需要,許多農民棄田進城務工,許多農村耕地被長年閑置拋荒,使得我國為數不多的種植土地資源被浪費。環境質量差,土地資源浪費等,不僅導致了生產效率的下降,而且容易引發相應的災害,對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打擊巨大[4]。
2 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對策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依賴于農產品附加價值的提升,且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滿足全社會消費人群對農產品的認同與需求。
2.1 農業經濟發展要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環境質量的保證,且優質的環境質量,能夠提升農產品的生產效率,保障農產品的質量,滿足消費人群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因此,在積極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要更加注重環境的保護,使農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而且,提高農產品的生產質量是有效提升農業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但環境質量的保證,才能全面促進農產品生產質量的提高,因此,農業經濟發展要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對于那些已經遭受到破壞的生態環境,我們要及時治理、改善、補救,而對于那些尚未被破壞的生態環境要做好保護防范措施,使農業經濟的發展,處在一個良好的生產環境之中,這樣才能保障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的全面提升[5]。
2.2 充分利用先進的科學生產技術
眾所周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能夠幫助農民更加有效的提升生產效率,節省時間,創造更多的農業經濟價值。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要根據當地栽種的實際情況以及生產條件,因地制宜的選取恰當的科學生產技術,在保證不破壞農耕地使用性質、無環境污染的情況下,選取高產、抗病蟲害能力強、抗自然災害能力強的農作物進行因地制宜的栽種培養,從而在農作物的選取、科學技術的選取及應用來保證農業生產效率,且要大力推廣并應用機械生產,降低生產成本、節約生產時間,從而提升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在各方面正確實施的情況下,便可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3 加強農業生產人才的培養與儲備
由于我國農業相對落后地區,缺乏專業的農業生產人才,其農業生產效率以及農業經濟效益都比較差,因此,需要對這些地區輸送一定的農業生產人才,并加大當地農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對當地居民進行農業知識傳授,并積極挖掘他們自身潛在的農業生產潛能,激發他們的生產積極性,而且要對當地農民的綜合素質進行培訓,對當地居民進行文化素質教育,使農民充分了解并掌握相關知識,全面提升自身素質,且提高對科學技術的應用能力,使傳統的農民轉變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生產人才是農業發展的重要保證,實現農業生產人才儲備,能夠為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充足的生產力量。
2.4 開拓農業經濟增長方式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全面繁榮發展,我國農業經濟增長方式也發生了很大改變,由傳統的單一粗放式農業生產,逐漸轉變為集約型生產,且農產品生產的種類也得到了豐富,大量引進了許多國外比較成功的經濟性農產品的栽種技術,擴大了栽種品種的同時,也開拓了農產品消費市場的多樣性,像現如今的反季節蔬果,已經成為消費市場的主打,給農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多元化,從而有利于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其中在生鮮農產品流通中,可以有先進企業起帶頭模范作用,規范化的形成農業合作社組織,由農業合作社對農戶進行關于現代農業生產方面知識培訓,提高農戶生產技能和現代組織管理意識,使農業合作社能夠協調快速發展。政府部門的宏觀調控是市場的一只“有形的手”,政府可以針對“農超對接”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關于支持超市和農業合作社的發展。比如完善信息平臺建設,并免費向農戶提供信息平臺的使用培訓,普及網絡在農戶之間的應用,從而及時獲得市場信息,避免盲目性。基于當前電子商務環境,超市自身也應提高冷藏技術以及其他方面設施,以減少在途或儲存的損耗。超市可以向消費者提供新鮮、綠色、安全的產品,還降低了采購成本,消費者可以買到物美價廉的產品,農戶又有穩定的銷路,這樣能實現農戶、超市和消費者三方達成共贏的狀態。超市再向農戶普及現代化農業生產的知識,提高農戶現代化生產意識,從而更好地實現“農超對接”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改善運輸方面的基礎設施,完善現代各方面物流技術,避免在途損耗。因地制宜,結合各地情況。關于推進“農超對接”方面的工作,應當結合各地的具體情況,比如經濟發展水平,物流發展水平,農業發展程度以及居民水平,推進“農超對接”流通模式,讓農戶有多種選擇機會,超市也要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合作模式。
2.5 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景
近年來,我國農業產品分為兩季,政府采取了相應的調控措施,保證了農產品的順利出售與消費,使我國農業產品結構更加趨向規范化、科學化,在社會經濟發展下,農民獲取了豐厚的農業經濟效益,為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新農村建設打開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格局。但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要站在長遠的角度看待。且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根據不同階段的實際發展情況來制定并調整相應的發展措施。雖然目前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但近年來,國家、政府以及農民都做出相應的調整、解決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問題所導致發展阻礙的可能性。且“三農”政策的不斷深化改革,即是根據實際發展情況進行的調整、修改。總之,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待進一步探討研究,且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例如在電子商務環境下,以電子網絡為商務平臺,可以及時、準確的了解雙方的生鮮農產品供需需求,可以在電子商務中獲取信息,有效調整安排物流配送方案,可以很好地去調節生鮮農產品物流中的季節性、地域性問題,使物流模式更加優質,保證物流經濟效益。在電子商務環境下,調整物流模式,可以增加生鮮農產品在實際銷售中的附加值,提高物流配送能力,減少物流損失,優化改進專業的物流運輸、包裝、存儲模式,改進提高生鮮農產品物流運輸品質。同時,在物流模式中,可以實現第三方物流鏈配送,可以對大部分生鮮農產品進行必要的分類、包裝,確保生鮮農產品保質、保鮮,使其在包裝、運輸以及產品流通過程中,保證生鮮農產品的品質。同時,基于當前電子商務環境,在生鮮農產品物流中,可以分析生鮮農產品在物流市場中的特點,加強開發物流技術,減少產品在物流鏈中的流失,使生鮮農產品不需經過深加工就能銷售,降低生鮮農產品腐爛率,使其從生產到銷售中沒有制造商環節,保證提升物流質量。
總而言之,為了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農業經濟發展要與環境保護相協調,步伐一致;在農業生產中,要充分利用先進的科學生產技術;農業人才培養,加強農業生產人才儲備以及開拓農業經濟增長方式。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保障生態環境,是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3 結語
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增長、人類社會公共關注的發展課題,且農業經濟作為我國基礎性的國民經濟來源,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制約其經濟效益發展的因素,如:結構配置不合理、生產效率低下、環境質量差等,這些都不利于農業生產,會嚴重影響農業經濟效益的獲取與實現,對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國民經濟的增長、新農村建設等產生不利影響。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一項對自然資源以及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依賴性最大的第一產業,在整個國家或整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甚至對整個國家或整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另外,農業生產是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相結合、互作用的發展過程,充足的自然資源以及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條件,且在農作物的生產過程中,充分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能夠重返挖掘出農業資源的潛力,使農業生產效率得到提高,且降低生產成本,降低對生產資源的消耗與占用,最大程度的發揮出應有的經濟效益。目前,我國農業生產依舊采用的是傳統家庭式生產,生產效率低下,因此,應該大力提倡科學技術的應用,提升生產效率,從而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景廣闊,需要根據各地域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采取相對應的促進發展措施。本文簡單闡述了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現狀以及可持續發展對策,期望本文能夠產生一定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蔣孝貞.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現狀及策略淺析[J].南方農業, 2016,10(18).
[2] 王蕾,王超,張利敏,等.黑龍江省西部沙地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探討——以泰來縣為例[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6(3).
[3] 潘孝斌.積極發展循環農業經濟可持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J].河北農機,2008(1).
[4] 凌云志.法權嬗變:從農業經濟時代到新經濟時代[J].江海學刊,2016(3).
[5] 王丹陽,李景保,葉亞亞,等.湖南省農業經濟與水環境污染關系的動態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1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