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忠 刁白羽
摘 要:云南省民族文化旅游資源豐富,部分地區由于交通不便一直以來都缺少合理有效的開發,導致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滯后。鐵路是國民經濟的大動脈,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骨干,同時也是連接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給的重要橋梁,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及“西部大開發”等戰略的深化,云南省目前正大力推進鐵路建設。本文結合滇西地區鐵路建設規劃,分析了鐵路開通對民族文化旅游開發的影響,并為民族文化旅游的發展提出了合理建議。
關鍵詞:民族文化 旅游開發 鐵路建設 影響效應
中圖分類號:F5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1(a)-058-03
1 云南省民族文化資源概述
云南省地處西南邊陲,接壤緬甸、老撾和越南,下轄8個地級市和8個自治州,少數民族眾多,文化資源豐富。全省地處高原,地貌類型多樣,有山地、盆地、河谷平原和丘陵等,其中以山地特征最為明顯。高原山地占全省總面積的95%,整體地勢北高南低,垂直差異較大,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差異化的環境造就了多樣的經濟類型與豐富的民族文化,如以苗族、景頗族為代表的刀耕火種農業,以傣族、壯族、布依族為代表的水田稻作農業以及以藏族為代表的高原畜牧業等。云南省各民族的民居建筑各具特色,服飾絢麗多彩,文化豐富多樣,同時也是全國宗教類型最多的省份。
2 滇西地區民族文化旅游資源
滇西即云南境內昆明以西的廣大地區,該地區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尤其豐富,云南省目前擁有的8個5A級景區中有5個位于滇西,包括大理崇圣寺三塔、麗江玉龍雪山、麗江古城、香格里拉普達措國家公園和騰沖熱海景區。此外,大理古城景區、噶丹·松贊林景區目前也在積極申報國家5A級景區,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區的怒江大峽谷、獨龍江等景區群也同樣景色怡人,民族文化特色鮮明。這些民族地區匯聚了秀美的自然風光以及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具有天然的旅游開發基礎。
近年來,憑借著交通區位優勢以及精心包裝的民族文化產品,麗江與大理民族文化旅游區先后被成功推向了世界。以滇西北名城麗江為例,麗江屬多民族聚居地,共有12個民族,其中漢族占總人口的43.21%,彝族占19.54%,納西族占19.33%,傈僳族占9.30%。麗江先后于199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3年7月,“三江并流”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2003年8月,納西東巴古籍文獻被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為進一步開發旅游資源,麗江市政府加大對古城的保護投入;積極成立各類“納西古樂會”,成功打造納西古樂這一代表著東巴民族文化濃郁的品牌;與深圳能量實業有限公司的合作,成功推出《麗水金沙》這一匯聚民族風情舞蹈詩畫的大型舞臺節目。發展至今,麗江儼然成為了云南省旅游的一張閃亮的名片。
3 滇西地區鐵路建設規劃
云南省處于全國鐵路網末梢,由于歷史原因和客觀條件制約,加上高原山地的特殊地理環境,鐵路發展滯后,路網規模小、布局偏、標準低,“通而不暢”等問題突出。目前,連接昆明與各州市的交通均以道路交通為主,支線航線為輔。截至2016年底,滬昆客運專線云南段建成通車,云南省才徹底擺脫未通高鐵的局面。交通的不便利阻礙了民族地區發展,因此,各民族文化旅游區的旅游人數增長始終存在瓶頸。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時強調,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設施建設滯后,是制約云南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國家鐵路建設向中西部地區的政策傾斜以及國家關于“一帶一路”的戰略性部署,云南省鐵路建設必將邁上快速發展的軌道。根據《云南省中長期及十三五鐵路網規劃(2015-2030)》,截至2015年底,云南省鐵路運營里程2930公里。目前,除在建2600公里鐵路結轉至“十三五”期間外,重慶至昆明等16項、約3878公里、投資估算約2916億元納入了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規劃新增里程約3500公里,排名全國第二。在“八出省、五出境”的鐵路主骨架網框架下,總體形成“三橫四縱”的網絡化格局,將云南省與北京、上海、廣州、湖南等省相連,境外連接緬甸、泰國、老撾等周邊國家。
目前,滇西地區的鐵路在建項目包括廣大鐵路擴能改造、大理至瑞麗鐵路、麗江至香格里拉鐵路等,直接連通了省會昆明、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市、迪慶藏族自治州、德宏景頗族自治州、臨滄市。此外,大麗城際鐵路順利納入云南省“十三五”規劃項目。圖1為滇西地區在建項目及大麗城際規劃項目示意圖。
由圖1可以看出,在建的鐵路項目將滇西民族文化資源豐富的地區串聯起來,形成了一條順暢的旅游通道。廣通至大理擴能改造項目完成后游客可以在昆明乘坐動車前往大理,此外,未來大理至麗江城際鐵路的開通也必將為這兩個成熟的民族文化旅游區注入新的活力(見表1)。
4 鐵路開通對滇西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的影響
4.1 理論支撐
經濟距離是衡量旅游區吸引力的重要影響因素,與空間距離不同,經濟距離由運費、時間、便利程度(或舒適度)來表示。鐵路的開通優化了旅游資源的配置,鐵路的高效和快捷,能夠大量節省旅客在旅游運輸途中所耗費的時間,從而產生“空間”的收斂效應;鐵路的運價更具競爭性,滿足旅客的差異化需求;鐵路的舒適度提供了更高的服務水平;鐵路的大容量則可以滿足更大的運輸需求,使得旅游目的地的客源范圍能夠在一個地理空間更大、旅客來源更廣的區域實現配置。
4.2 影響研究
4.2.1 對旅游總人數的影響
鐵路的開通縮短了旅游需求地至目的地的經濟距離,因此勢必會有數量可觀的旅游客流。誘增的游客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鐵路沿線居民,隨著交通的便利,沿線居民的出游熱情會被一定程度地激發出來,特別是具有近千萬人口的省會昆明存在大量的潛在旅游需求;二是原本僅前往單一民族文化旅游區的游客,鐵路開通后游客可在短時間內方便地游覽更多旅游區,帶動滇西旅游區效益的整體提升;三是省外乃至東南亞地區的游客數量,隨著云南省“八出省、五出境”鐵路網絡的建成以及滇西地區鐵路網的連通,各省及東南亞各國入滇旅游的游客勢必會大幅增加。
4.2.2 對旅游線路的影響
鐵路的開通使滇西地區原本相對獨立的民族文化旅游區形成了有機整體。從前,由于旅游時間與交通方式受限,游客對旅游線路的選擇性較少,傳統滇西地區旅游以大理、麗江與迪慶香格里拉為一條線,保山騰沖、怒江僳僳族民族文化旅游區等由于交通不便相對獨立。未來鐵路開通后,滇西各民族文化旅游區之間的空間限制將得到極大改善,游客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更多的旅游產品搭配,滿足差異化的需求。
4.2.3 對周末旅游的影響
省會昆明是滇西民族文化旅游區的主要客源地,由于空間距離較遠,周末期間游客難以選擇交通道路前往,加之夜間行車存在安全隱患,因此周末的游客較少。隨著鐵路的開通,憑借著鐵路運輸的快捷性,以及夜間行車的優勢,完全可以開通“夕發朝至”的旅游產品。目前,昆明至麗江已成功推出旅游專列“麗江號”。未來,隨著既有線路的提速擴能以及新線的開通,游客完全可以選擇周五夜間的班列,從昆明出發,次日清晨到達迪慶香格里拉、保山騰沖等地進行游覽。因此,鐵路的開通會極大促進周末旅游的游客數量,同時對國慶、寒暑假等旅游旺季的游客進行分流,提升整體服務品質。
4.2.4 對地方經濟及社會結構的影響
民族旅游業的發展將會刺激所在地區的餐飲、住宿等產業的發展,第三產業的比重將不斷加大,帶來數量可觀的就業崗位,推動地方經濟的繁榮、促進社會結構的改變。此外,人口結構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新增的就業崗位會吸引大量的外來人口,包括相當比例的流動人口,因此地方政府應該提前采取相應的措施,保護原有民族文化的純粹性,避免過度的商業開發。
5 鐵路開通背景下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的對策
5.1 調整和完善旅游線路規劃
鐵路開通后,滇西地區將整體呈現以鐵路為主要支柱、沿線停靠點為集散地,向各民族文化旅游區輻射的新局面。因此,地方政府必須調整和完善旅游規劃,形成“鐵路旅游圈”。重點開發多種形式的一日游和兩日游,將原有的旅游產品依托鐵路線網進行整合和優化,形成多層次、多主體的出游線路和項目,構建旅游產業發展的新格局。
5.2 大力開發特色民族文化產品
滇西民族文化旅游區自然風光秀美,文化資源豐富,具有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因此可結合當地特色的民族文化,開發相應的旅游文化產品。云南省現已成功推出了《云南映像》、《麗水金沙》等高水平的歌舞劇以及彝族火把節、傣族潑水節等民族特色節日。通過對民族文化的包裝打造,結合當地的自然景觀,最終形成二者交相輝映的局面,成為民族地區文化旅游發展的兩個內核。
5.3 完善和提升民族地區接待能力
目前除麗江、大理旅游產業相對成熟外,滇西民族地區的基礎服務設施難以支撐大負荷的游客涌入。因此,在鐵路建成開通前,應全面推進民族地區旅游的問詢系統、旅游集散中心、旅游酒店餐飲、大型停車設施以及旅游應急體系等的建設、運營和普及。此外,應對從事旅游業相關的居民進行適當的培訓,對從事旅游服務的旅行社以及導游進行規范,提高所在地區的服務品質。
5.4 構建沿線跨區域旅游合作模式
探索建立滇西民族文化旅游區的合作協調機制,如成立滇西地區旅游合作協調委員會等,專門負責區域內旅游線路的整體規劃、指導和監督。力爭打造有序且良好的競爭秩序和發展環境,將獨立的民族文化旅游區形成合力,形成資源共享、合作互補、互惠互利的新局面。此外,合理運用各沿線城市、各民族文化旅游區的媒體宣傳、新聞報道、廣告公關等活動進行營銷,打造滇西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實現旅游產業的區域規模經濟效應。
5.5 打造鐵路車站與旅游區的無縫銜接
由于鐵路難以實現“門到門”的服務,因此做好鐵路車站到民族文化旅游區的銜接便顯得尤為重要。游客從出發地的購票取票到進出車站的暢通性和便捷性,再到與旅游目的地的直達大巴等交通方式的銜接,都需要拿出一套細致有效的管理方案,實現出發地與旅游目的地的“無縫銜接”。例如,可在鐵路出站口周邊設立旅游集散中心,便于游客下車后搭乘直達巴士前往目的地。此外,對于攜帶行李的游客應該提供必要的手推車、行李寄存以及旅游問詢等業務,將服務落實到細節中去。
6 結語
鐵路作為交通動脈對民族地區發展的帶動效果明顯,云南境內諸多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制于交通運輸發展的滯后。相信未來滇西地區鐵路逐步開通后,憑借政府政策支持以及旅游產品開發的后發優勢,民族地區的經濟將依托旅游業的繁榮走上跨越式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黃健英.論少數民族經濟與少數民族地區經濟[J].學術探索,2009(01).
[2] 阮金純,楊曉雁.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傳承模式及其現代化進程中的困境[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5).
[3] 謝俊,陳麗燕,王宇,等.借力“一帶一路”與供給側改革走出邊緣困境——以云南少數民族經濟為例[J].商場現代化, 2016(19).
[4] 楊運星.鐵路旅游專線對區域旅游經濟的影響研究[J].鐵道運輸與經濟,2013(09).
[5] 俸世榮.云南少數民族經濟發展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