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菲婭
摘 要:本文就應與環境和諧共生論題,分析了人類自然環境的發展狀況;指出了亟待解決的環境問題;論述了發展和維護環境是和諧共生之大計。
關鍵詞:自然環境;發展;和諧;措施
集天地之靈氣,采萬物之精華,勇敢的人類從洪荒時代走到了文明的世紀。人類的智慧創造了經濟的奇跡,無知與貪婪卻留下了可怕的后果。環境污染,生態惡化,地球發出了痛苦的呻吟,善待萬物,就象善待我們的朋友,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我們的家園。人類漸漸從噩夢中覺醒: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是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人類,自然界的智慧頂端,擁有進化賦予我們的能動改造世界的能力,而這作為其他生靈所不具備的天賦,需要被人謹慎地對待。
1 人類自然環境的發展狀況
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居住的要求不再局限在居住功能以及面積大小的問題上,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的是居住以外的東西——環境。近年來,熱熱鬧鬧的國內房地產市場中,“生態住區”、“綠色住區”、“可持續發展的住宅”如同一個個令人欣喜的音符,給人們帶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遐想。各種以山景、江景、湖景、園景、都市景觀為主題的綠色生態景觀住宅,已越來越顯現出它強大的市場魅力。規劃設計好居住區環境景觀,使人在其中生活,居之安然、陶之自然,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我們改造環境所引發的問題在近年來越來越被關注,我們不難發現,實踐中如果破壞性開發掠奪,短期內誠然會獲得資源財富,在長期發展下受害的還會是人類自己。
環境污染、生態失衡已成為世界性公害。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目前全世界有10億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嚴重的城市,而在潔凈環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全世界有近1/3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數以萬計人的死與水污染有關,食品中毒事件經常發生。由于自然資源非正常利用,異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擾了自然生態的正常演化,破壞了整體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平衡,出現了全球性的生態危機。材料中水利樞紐某負責人的見解貌似合理,其實反映了中國至今仍存在不合理開發的心寒事實。就水利開發而言,我們不是做不到保護與開發并舉,其中紅水河“小魚勝大壩”和長江三峽工程定期放養洄游魚的例子便足以說明,成功的改造環境,需要我們用科學的手段客觀考量,達到真正的人地環境的和諧相處的優化趨向。
2 亟待解決的環境問題
反觀之,中國當今出現的霧霾問題所造成的諸多事故,便是錯誤認識人地關系,未摸索出科學發展道路而盲目掠奪式開發的結果。人類的工業化發展進程中,倫敦工業革命過度燃煤造成的重污染毒霧;美國東西海岸重工業城市排放光化學煙霧的悲劇都讓人心有余悸。但中國在走同一道路的過程中由于經驗不足的客觀因素和缺乏科學觀念盲目求快的主觀因素,也讓這片地大物博風景優美的土地,在進一步發展中背上了環境污染和資源短缺的重擔。
3 發展和維護環境是和諧共生之大計
發展前進是不可阻擋的,我們唯一能留給后人的財富,便是如今依據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原則,合理謀求與環境和諧共生下的持續發展動力。于是,作為人地關系中心事物的我們,是不是要在滿足自身對水電需求的同時,用生物圈物質循環的觀點合理利用水能呢?是不是應該在工業排放的同時學會處理先轉化多利用多控制呢?讓我們一同生存的動植物陪伴我們更久一些,讓碧海藍天來得更多一些。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反思的。比如,一個生物種群中的個體會不斷死亡和新生,但從總體上看,整個種群數量沒有劇烈變化,因此系統保持相對穩定。生態系統一旦失去平衡,會發生非常嚴重的連鎖性后果。例如,五十年代,我國曾發起把麻雀作為四害來消滅的運動。然而,在麻雀被大量捕殺之后的幾年里,卻出現了嚴重的蟲災,使農業生產受到巨大的損失。后來科學家們發現:麻雀在大自然中要吃大量的蟲子。麻雀被消滅了,天敵沒有了,蟲子就大量繁殖起來。結果出現蟲災暴發,引起農田絕收的慘痛后果。生態平衡是大自然經過了很長時間才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一旦受到破壞,有些平衡就無法重建了,帶來的惡果可能是靠人的努力而無法彌補的。因此人類要尊重生態平衡,幫助維護這個平衡,絕不要輕易去干預大自然,引起這個平衡被打破。
可能一個人的力量改變不了環境現狀,但正如總理所言:“在中國,任何一個問題乘以十三億,都不是一個小問題,而任何一個大問題除以十三億都不再難以解決。”因此,對于環境我們不止需要口號上的和諧共生,更重要的是拿出些行動。不止是監督上、思想批判上的,更是日常生活中的;用步行代替一些乘車;用自備碗筷代替一些一次性消耗、消費……
居住區的環境,就人類自身而言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之一,特別是當我們認識到人類無法改變生命體事實的時候,人類同生態環境就不能不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所以人類自身就無法擺脫對生態環境的依賴。因此,營造居住區環境景觀,要符合自然法則,遵循生態學原則,尊重和保護原有的地形地貌、大樹水體及人文景觀。同時貫徹居住區設計之始終,進一步深化和完善規劃與建筑的設計,拓展成重建其中的場所次序,挖掘和賦予特定居住區的特定景觀的獨特理念和精神,追求自然、社會、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將自然廣大而無限地探索趣味再度呈現于生活環境中。
戒掉點滴浮夸盲目占有,選擇做一個善待環境的弱者,也不過是在我們生活的世界里,點燃了一盞名叫“生生不息”的燈,照向未來,讓我們的子孫后代也能看到一個明凈豐富的世界。從一個號令自然的主人,到一個善待自然的朋友,這是一次人類意識的深刻覺醒,也是一次人類角色的深刻轉換。我們必須從現在起,拜自然為師,循自然之道,從自然界中學習我們的生存和發展之道。面對嚴峻的環境形勢,我們應做出選擇,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樹立科學發展觀,把保護環境放在突出的位置,堅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相相處。我們應學習環保知識,宣傳環保知識。自覺保護環境,從身邊小事做起。
參考文獻
[1]董立國,王繼續.綠色建筑-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共生[J].環境保護科學,2009,35(1):75-76.
(作者單位:湖北省荊州市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