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合+周紹梅


摘要:一些五年制幼師生所在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處于不及格的狀態,這些問題應積極面對并采取措施解決,一方面可以學習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結合學校實際架構基礎模式;另外還可以在教師層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聯動模式;同時建議結合五年制幼師生的專業特點,建立身、心、靈結合的心理健康正面教育模式。
關鍵詞:五年制幼師生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7-0017-02
2016年8月,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在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要加大心理健康問題基礎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疾病的科普工作,規范發展心理治療、心理咨詢等心理健康服務。[1]2016年10月國務院發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在綱要中指出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心理健康[2],由此可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五年制幼師生是目前學前教育的重要師資來源,對五年制幼師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情況不僅影響師范生自身的健康發展,也影響其所在學校的教學質量,同時還會對學前教育事業產生相應的影響,因此,我們應重視五年制幼師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視目前相應學校在五年制幼師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采取措施解決問題。
一、五年制幼師生特點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五年制幼師生年齡范圍在15歲左右至20歲左右,起始年齡偏小,年齡跨度大,這一年齡范圍與第二個逆反期有所交集,容易出現叛逆心理,與青年期也有所交集,容易出現社會角色混亂,同時也是個體身心成熟,個性、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在這一年齡范圍內學生個體自身矛盾多,危機多;在性別比例構成上,五年制師范生以女生為主,男生極少,女生在人際關系上小的矛盾、沖突多;在學習經歷上,五年制幼師生在過往學校生活中成績不理想,未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成功經驗少;從家庭環境來看,有留守經歷的學生比例多,家庭關愛少,家庭經濟狀況較差。
五年制幼師生所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狀況:一些學校未配備專業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具備國家心理咨詢師三級或以上資格證書)[3];有些學校甚至未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課程,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務多是由各班班主任承擔;心理健康服務少,未成立咨詢中心或心理輔導站,心理健康專題講座少;沒有相應的組織架構,體系不健全,在人員、經費、硬件和制度上保障不健全,總的來說,對五年制師范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些學校處于不及格的狀態。[4]
二、五年制幼師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礎模式架構
學校應重視五年制幼師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學習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組織管理方式,結合學校實際設置心理健康教育委員會,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中心,班級和宿舍設置心理健康委員,并明確各自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工作內容和職責。至少1-2名配備專業教師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基礎和保障,學校應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專項經費,納入學校年度經費預算(建議標準在校生每年每生不少于10元),以確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有效、順利開展。在硬件上,學校應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的獨立場所,并結合學校實際情況配備相應的物資、設備;并結合學校實際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相關的各項制度。[5]
在此基礎上學校應進一步結合五年制幼師生特點,明確在面向學生群體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應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主,這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部分和主要工作內容。在面向個體學生時應以面談咨詢為主,這是個別輔導中最常用和最有效的形式。另外,學校文化活動層面應該強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重要地位,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月、心理主題班會、學生心理社團活動等,以培養學生心理品質,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并將課程、咨詢和活動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相輔相成的作用模式。
三、建立五年制幼師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聯動模式
結合目前五年制幼師生所在學校實際,在心理健康教育相關教師層面,學校應以班主任為主體、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為骨干、全體教師參與的模式為主。在這里我們要強調這種模式并不是簡單的“1+1”的模式,三者之間應該有著更為緊密的聯動關系,在這種聯動關系中,班主任是基礎,科任教師是輔助,心理健康教師是指導。如下圖:
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組織者,是班集體建設的指導者,是學生健康發展的引領者,是學生主要的精神關懷者,對班級學生產生著重要影響,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力量,也是班級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主要責任人。五年制幼師生所在學校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落實人就是班主任,在建立健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和體系后,并不會減輕班主任在班級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責任,班主任是最了解班級學生的人,是對班級學生全面負責的重要主體,不過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科任教師的輔助和心理健康教師的指導下會比之前更有科學性和有效性。
科任教師是對班級學生進行學科教學的教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體教師的熱情參與,將心理健康教育和自己所上學科的教學有機結合起來,相互促進,這種結合是滲透,也是學科教學本身的要求。在學科教學目標中就有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的內容,因此在學科教學中巧妙地將心理健康相關內容合理結合,并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維護學生心理健康,這本身就是五年制幼師生學科教學的重要內容和目標,有利于五年制幼師生形成學習興趣,樹立學習信心,保持樂觀的學習和生活態度。
心理健康教師是專職從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有國家心理咨詢師三級或以上資格證書的專業教師。心理健康教師的能力和素質直接影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敗,心理健康教師不僅直接作用于學生,同時也可以通過作用于學校、班主任、科任教師、家長等間接地作用于學生,心理健康教師應成為綜合心理工作型,為班主任教師、科任教師等提供回應性的服務,可以為他們提供個體和團體咨詢和輔導,督導班主任教師(輔導員),協助、設計班級輔導和教師督導。[6]
在五年制幼師生所在學校我們要看到形成教師聯動模式的良好基礎,師范類學校,教師普遍重視學生和自身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教師條件專業知識的學習,這是一個良好的環境基礎,班主任有著豐富的學生管理經驗,科任教師中有心理學、教育學、思想政治教育等學科的專任教師,具備相對豐富的心理健康知識。在角色上也有著相互的轉換和重合,有的班主任擔任著班級學科教學任務,心理健康教師在承擔心理健康課程教學任務的同時也可以擔任班主任。
四、五年制幼師生身、心、靈結合的心理健康正面教育模式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充分發掘學生心理潛能,使其成為具有獨立意識、富有創造性、智力充分發展和品德高尚的人。[7]五年制幼師生在專業培養中有著鮮明的專業特色,課程豐富,重視實踐,強調教師職業道德的培養,這為實現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終極目標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因此我們建議結合五年制幼師生的專業特點建立身、心、靈結合的心理健康正面教育模式如下圖:
“身”代表五年制幼師生的專業藝術類技能,如聲樂、鋼琴、舞蹈、書法、繪畫等,這些藝術類專業課程注重審美和情操的培養,一方面可讓學生充實學習生活,增長專業技能,另一方面,又能讓學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長、進步和收獲,在對美的欣賞和創造的過程中培養心理品質,提升心理素質,對于五年制幼師生的情緒調節、意志培養、人際交往、合作精神、自我意識等方面的培養有著積極的作用。
“心”指的是心理健康教育,這里的正面教育著重強調的是培養五年制幼師生的心理品質,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通過課程、講座、團體輔導和相關學校文化活動從正面就五年制幼師生的學習、生活適應能力和自我認識、人際交往、學習心理、情緒管理、戀愛心理、人格塑造等方面進行引導和教育,從而培養學生心理品質,優化學生心理素質,發掘學生心理潛能。
“靈”指的是對五年制幼師生的教師職業道德培養。五年制幼師生是學前教育重要的師資來源,合格的師范生培養不僅要重視其專業知識、技能的培養,更應該重視教師職業道德的培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有著密切的、復雜的聯系,五年制幼師生教師職業道德的教育對于五年制幼師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五年制幼師生“身”“心”“靈”三方面的教育密切地聯系,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從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為更好地實現五年制幼師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終極目標打下良好的基礎,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和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EB/OL].
[2]《“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發布[EB/OL].
[3][5][6][7]鄭希付,羅品超.學校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47,44,40-42,15.
[4](美)施密特(Schmidt,J.J.).學校心理教師工作指南[M].孫菲菲,劉亞茵,喻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247.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