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彥
摘要: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第一次提出了唯物史觀的前提必須是“現實的人”,沒有這個理論基礎,唯物史觀就是無本之木。只有把“現實的個人”放到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現實社會關系中去理解,才能歷史地、具體地分析,才能對人作出科學合理的解釋。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實現共產主義的重要表現形式,而中國夢則是走向人的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中國夢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當然也包括7000多萬貧困人口的夢,他們富裕不起來,實現中國夢就是句空話。精準扶貧是實現貧困人口致富的重要途徑,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現實的個人 德意志意識形態 精準扶貧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8-0046-02
一、“現實的人”概念
《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中,馬克思說:“這里所說的人不是他們自己或者別人想象中的那種人,而是現實中的人,也就是說,這些人是從事物質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1]也就是說,“現實的人”一定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人。人是改造客觀世界的主體,而客體是自然世界。
1.歷史唯物主義的首要前提——“現實的人”
馬克思把“現實的人”當作“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2],雖然在《形態》中他沒有作出明確的含義,但仍有些事實性的描述“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個人,發生一定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經驗的觀察在任何情況下都應當根據經驗來揭示社會結構和政治結構同生產的聯系,而不應當帶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3]。表明了人不是虛幻、抽象的人,是具體的人,是從事生產活動的人,這種“人”的特性既有其自然性,人作為自然世界的一分子,人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自然世界,并受自然規律的支配和約束;“人”又有其社會屬性,在生產實踐中人們結成了各種各樣的生產關系,組成了人類社會——超越一般動物的組織形式。從這點可以看出人是社會的人,脫離了社會研究的就只能是生物學意義上的“人”。
2.“現實的人”的核心組成部分:生產活動和社會關系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現實的個人”這一概念太抽象,為深化和豐富這一理論,他們從生產實踐的角度提出了最初歷史的四大因素,即物質生活的生產、物質生活的再生產、人類自身的生產和社會關系的生產。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首先必須能夠保證自身的生活,只有活著一切才能成為可能。為了保證人自身的生存,就需要先解決吃喝住穿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問題。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而且這是人們從幾千年前直到今天,為了維持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從事的歷史活動,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4]而生活物質資料的生產并不是一次形成的,人的新的需要以及工具使得“物質生活的再生產”成了一種可能。第三個因素就是人類自身的生產,物質生活的生產、物質生活的再生產是人得以存在的基礎,人類自身得到延續成為可能。第四個便是社會關系的生產,人出于生存和發展的目的,只有形成一定的社會團體和組織,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以抵御自然界。所以物質生活的生產就表現為雙重關系:自然關系和社會關系。只要生產就必然會有人與人的接觸,就會產生人與人的社會關系,所以研究“人”就必須把人放在當時當地的生產關系的背景下,“人”才會具體生動,才不會脫離實際。
3.“現實的人”必須把握的原則——人的主體性和歷史性
物質自己本身并不能生產,原料是“死的”,放在那里永遠不會變成“活的”產品,只有人才能動地把原料加工成人們想要的產品。現實的人是從事物質生產的人,脫離物質生產而空談人類只是把人看作“動物”,而物質生產恰恰又是現實的人進行的物質生產,說明了人的主體性,而主體性主要是指主觀能動性,主觀能動性就是要求人有目的、有計劃、積極主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發揮人的目的性和主動創造性,只有合理充分地發揮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才能透過現象認識到事物的本質,掌握客觀規律,進而正確指導人的實踐活動。
二、精準扶貧的概念
從科學發展觀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精準扶貧”,都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經之路,體現著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是馬克思的“人類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那么我們在論述精準扶貧和現實的人之間的關系之前,首先要理順精準扶貧的概念和主要內容。
1.精準扶貧提出的背景——“中國夢”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提到“中國夢”,不斷豐富了中國夢的內涵。中國夢就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5]“中國夢”關注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就是實現中國夢的過程,實現每個中國人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過程,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安居樂業的過程。當前提出的“精準扶貧”就是關注弱勢群體,幫助他們脫貧致富,提升幸福感,從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標,實現中國夢就要先實現最貧困人口的“脫貧夢”“富裕夢”。
2.精準扶貧的基本內涵。
有關精準扶貧的定義,還沒有形成一個廣泛認可的內涵,但是綜合各方面專家學者的觀點,本文對“精準扶貧”簡略定義為:就是做到“真扶貧、扶真貧”,精確定位貧困的主體、客體和環境,就其本質而言就是統籌各方資源,合理精確地促進區域內貧困人口根源性減少,真正實現脫貧致富。所以說,精準扶貧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即貧困人口識別、貧困環境識別和扶貧資源瞄準。
三、“現實的人”滲透在精準扶貧的全過程,表現為以人為本的理念
(1)“現實的人”體現了人總是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人的本質是由其從事的社會實踐和所處的各種社會關系決定的,所以馬克思把“人”放在具體的社會關系中,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人的價值追求才有可能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中國夢”的偉大戰略構想,明確指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顯而易見的標準就是人民的生活水平達到一定的高度,生活富足,而最大的短板就是7000萬處于貧困線下的人口,解決他們的貧困問題是最為迫切的要求,基于這種現實的考慮,為實現貧困人口的生活價值和尊嚴,我們的黨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政策。現實環境的變化導致貧困現象由以前的單一收入貧困變成了因病、因醫、因學的貧困。還用以前粗放式扶貧,扶不了真貧,扶貧亂象時有發生。“精準扶貧”的貧困治理政策更加具體、目標更加明確、措施更加精確。這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相適應,更符合中國農村貧困問題發展變化的實際。
(2)“現實的人”蘊含著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理念,“精準扶貧”的核心也是以人為本,關注人民的幸福,與自由全面發展的理念一脈相傳。精準扶貧政策的內容體系包括貧困主體精準識別、貧困客體和貧困環境精準識別等三項內容。貧困主體精準識別是通過設定當地具體的貧困標準線,就是把不符合要求的,已經脫離貧困的人口篩選出去,這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理念,維護廣大貧困戶的利益。貧困客體精準識別是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有效幫扶,因貧施策、精準到戶到人是精準幫扶的關鍵,重點通過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積極汲取群眾智慧,發揮人民主體地位,通過各種形式脫貧,實現有質量有尊嚴的生活。貧困環境精準識別是脫困政策、標準和幫扶對象一切要以當地的條件為前提,不能搞一刀切,在適合養殖的地方決不搞種植業,真正和當地的資源優勢結合在一起,才能快速持久地脫貧。
(3)“現實的人”是“中國夢”理論的哲學基礎。習近平同志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一個國家的夢必須由全體民眾的夢組成,脫離了多數人的夢,國家的夢就成了空中樓閣,必然是不能實現的夢”,“實現中國夢有三個‘民字不能忘,即民之生、民之魂、民之力”[6],一言以蔽之就是“以人為本”。因此,實現中國夢就是要貫徹“以人為本”。“以人為本”:“人”是包括每一個現實的個人的人民群眾;“本”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包括每一個現實的個人的全面發展的利益。所以“以人為本”彰顯了馬克思唯物史觀的“現實的人”,我們不僅僅關注社會這個大整體,也更加關注每一個中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關注每個人的生活質量、富裕程度和精神境界。
(4)“中國夢”是“現實的人”取得的階段性勝利。“精準扶貧”的目的不是讓貧困人口脫離貧困,而是走向小康,走向富裕,實現每一個中國人的夢。如果僅僅把脫離貧困,走向富裕當成終極目標,人只會成為一心掙錢的奴隸,社會的發展也不能只依靠單純的物質積累,“中國夢”就是全面發展的夢,不斷地解放人,破除一切束縛人的聰明才智充分發揮的體制機制和觀念,不斷地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繁榮。
四、“現實的人”在精準扶貧的困境中的現實意義
(1)貧困人口的精準識別標準單一、技術實現困難,只依靠這種技術標準機械篩選貧困人口,易造成漏選,必須發揮人的主體性,與走訪、實地考察核實相結合的方式。以收入水平識別貧困戶有一定的局限性,收入只能反映人類發展和貧困的一個方面,不能充分反映收入之外其他維度的貧困狀況與收入水平。
(2)村民代表開會評選,主觀性較強,且在利益、權勢驅使下容易受人操控。不能只依靠人民的意愿,要結合當時當地制定的扶貧標準,避免因被少數人控制而造成的貧困指標分配不均。
(3)精準扶貧的動態管理與考核機制不健全,貧困人口退出機制和再入機制不健全,貧困人口認定“只出不進”,缺乏對脫貧人口的全動態跟蹤、精準管理。
(4)有些地方政府為了達到扶貧任務,不顧當地的實際要求,拼命地讓貧困戶摘掉帽子,重新審核居民貧困標準線,雖然很多貧困人口年收入高于當地貧困補助線,但是因病因學致困的、喪失勞動力的家庭,即使通過政府的幫助脫離了貧困,但是仍存在生活上的難題,一定要區別對待,做到“扶真貧”。
五、結語
總之,精準扶貧必須體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和利益追求;必須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培養人,以人為本的理念應該堅持下去,真正為每一個中國人謀福利,關心他們的生存環境,讓他們不僅脫困,還要讓他們享受到其他群體一樣的醫療、教育、服務等,只有最貧困人口富裕了,才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1-7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1.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
[5] 習近平.托起中國夢——學習習近平講話[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3:167.
[6]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18.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