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永生+李莎
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形式,研學旅行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自然和社會,幫助學生了解國情,熱愛祖國,開闊眼界,增長知識。2016年年底,教育部等11個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研學旅行得到了教育部的認可,并且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成為課堂的延伸。在本期專題中,我們就研學旅行的相關問題,對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進行了專訪。
中國教師:張廳長,您好!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門出臺《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您如何看待這樣一個文件的出臺?它的意義何在?
張志勇:長期以來,實踐教育環節薄弱甚至缺失,已成為制約我國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瓶頸。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意見》著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戰略布局,對于全面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加強綜合實踐教育、落實學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具有重要
意義。
研學旅行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可以有效承載以下六個方面的教育內容:
一是道德養成教育。研學旅行是中小學生有組織的集體性、探究性、實踐性、綜合性活動,是對中小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生活教育、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有效載體,可以幫助中小學生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促進中小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是社會教育。學校組織中小學生走進社會,融入社會,有助于其更加深刻地認識社會,了解社會,感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明確社會進步的方向,培育中小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是國情教育。學校組織中小學生走出校門,走進鄉村,走進社區,走進工廠,走進科研院所,可以幫助其了解國情,了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巨大進步,引導中小學生增長知識、開闊眼界,培育中小學生的國情意識。
四是愛國主義教育。學校組織中小學生走進祖國的名山大川,走進革命圣地,引導其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領略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體會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能夠激發學生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引發中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育中小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五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學校組織中小學生走進我國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當代文化“現場”,走進歷史遺跡“現場”,使其更加真切地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而激發中小學生對民族文化由衷的崇敬之心、敬畏之情以及踐行之志。
六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育。實踐能力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養成,創新精神只有在創新活動中才能培育。研學旅行有助于學生動手動腦、發現問題、研究問題,進而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中國教師:研學旅行在我國屬于一種比較新的教育形式。當前,許多學校的研學旅行處在一個自發的、淺層次狀態。此次《意見》的出臺,從國家層面上,把研學旅行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活動進行推廣。您認為推動研學旅行開展的著力點是什么?
張志勇:研學旅行的關鍵是為中小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以及適合各個學段、不同年級的課程資源。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必須按照《意見》提出的“開發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建設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帶動作用的研學旅行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研學旅行精品線路”的要求,與各部門密切合作,加快建設研學旅行課程資源體系。
研學旅行課程資源建設要結合學生身心特點、接受能力和實際需要,注重系統性、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要因地制宜,呈現地域特色,引導學生走出校園,在與日常生活不同的環境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了解社會,親近自然,參與
體驗。
首先,建設地方課程基地,推動研學旅行資源課程化。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與文化、旅游等部門密切合作,建立基地準入標準、退出機制和評價體系,根據域情、校情、生情,依托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紅色教育資源和綜合實踐基地、大型公共設施、知名院校、工礦企業、科研機構等,遴選一批適宜的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
其次,建構學校課程體系,促進研學旅行課程資源主題化。各地中小學校要根據學生特點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學階段以鄉土鄉情為主、初中階段以縣情市情為主、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為主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體系,有針對性地建構自然類、歷史類、地理類、科技類、人文類、體驗類等多種類型的活動課程,實現研學旅行課程資源的主題化、系列化。
最后,建立課程資源網絡,推動研學旅行課程資源體系化。各地要以建設研學旅行課程資源基地為依托,積極推動資源共享和區域合作,建設一批示范性研學旅行精品線路,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互聯互通的研學旅行網絡。
中國教師:綜觀發達國家,研學旅行已有較為成熟的行業規范。有的國家設置了相應部門或者協會負責行業管理,有的國家出臺相應規范加以引導。從目前我國的情況來看,應該如何加強對研學旅行的管理?
張志勇:從目前我國的情況來看,相關部門想要加強研學旅行的管理,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建立部門統籌機制。研學旅行活動的開展,需要各部門的大力支持。研學旅行的管理必須由教育部門牽頭,組成相關部門共同參加的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工作協調小組,加大對研學旅行工作的統籌規劃和管理指導。
第二,建立經費統籌機制。各地應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籌措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經費,探索建立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共同承擔的多元化經費籌措機制。有條件的地方可建立學生綜合實踐活動專項經費,用于支持中小學生的研學旅行活動,減免貧困家庭學生的費用。
第三,建立組織實施機制。各地教育部門要盡快制定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工作規程,確保中小學校做到“活動有方案,行前有備案,應急有預案”。在研學旅行中,可充分發揮家長委員會在組織、協助和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第四,建立課程教學機制。各地教育部門要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統籌安排研學旅行活動,一般安排在小學四到六年級、初中一到二年級、高中一到二年級,盡量錯開旅游高峰期。中小學要結合實際,精心設計研學旅行活動課程,統籌研學旅行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做到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
第五,建立引導宣傳機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堅持先行先試、以點帶面、整體推進,建立中小學研學旅行實驗區,廣泛開展研學旅行示范學校的創建工作,積極培育、認真挖掘和提煉研學旅行的先進典型,及時向社會、家長宣傳研學旅行的重要意義,向學生宣傳“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重大作用,為研學旅行工作的開展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和輿論氛圍。
中國教師:涉及學生的教育活動,安全是頭等大事。許多學校因擔心各種安全問題,在研學旅行方面顧慮重重。安全不僅僅是學校單方面的事情,還是社會各方統一協調、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推動研學旅行的過程中,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中小學校應該采取何種措施消除安全隱患?
張志勇:研學旅行活動必須堅持安全第一,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中小學校應該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機制。具體來說,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各中小學建立安全教育機制。開展研學旅行,要上好安全教育課。必要時,學校可以進行安全應急演練。其次,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該制訂科學有效的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安全保障方案。各部門實施分級備案制度,做到層層落實,責任到人。再次,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建立研學旅行保險機制。學校開展研學旅行,應為學生交納安全保險。有條件的地方保險費用可由政府承擔。最后,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該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責任落實、事故處理、責任界定及糾紛處理機制。
中國教師:山東省作為全國率先提出建設研學旅行基地的省份之一,《意見》的出臺讓山東省再得“東風”助力,請問在推進研學旅行的實施方面,山東省教育主管部門采取了哪些措施?
張志勇:山東省教育系統非常重視《意見》的貫徹落實,把這一工作作為深化課程改革,強化實踐教育的重要載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會同省旅游部門,在全省統一規劃研學旅行線路,開發研學旅行課程。二是把研學旅行納入社會實踐教育課程體系,加強對研學旅行的課程管理。各地把研學旅行的實施情況和成效作為學校綜合考評的重要內容。三是在充分尊重個性差異、鼓勵多元發展的前提下,科學評價學生參加研學旅行的成效,并逐步將評價結果納入學生學分管理和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綜合來看,無論是研學旅行課程體系的創新,還是中小學生面向未來的核心素養提升的落實,既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也離不開學校和社會機構的組織和推進。在合理分工和差異化發展的基礎上建設好大生態,從而促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健康快速發展。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