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雯靜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和旅行都是人類豐富見聞、拓展視野、增長知識的重要途徑。作為一種開放式的教育形式,研學活動讓學生走進社會和自然,在這樣一個別樣的課堂中,學生在行走中拓寬了視野,在青山綠水中看到了祖國之美,更在其中培養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校從2010年春季起開始舉行研學旅行活動,內容充實,管理到位,效果顯著,得到了教師、家長的廣泛認同。
一、納入課程,凸顯目標
1.突出課程的知識性
學校將研學旅行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有機結合,在師生共同努力下,以研學旅行資源為基礎,結合學生自身認知難力,整合開發、制定研學方案,形成課程內容,并結合研學旅行線路的特點,提出具體目標。如結合高中各學科以及學科之間交叉知識的探究,發現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了解研學目的地自然風光、人文習俗及歷史文化,加深對自然、社會、文化、歷史的認識;增強學生對美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體驗研學探究的過程,學會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2.突出課程的實踐性
學校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切實把每一位學生都放在心上。無論是尋找靈山秀水,還是品味園林文化,無論是領略國學精髓,還是探尋古都圣地,學校都積極突出實踐,注重體驗。
3.突出責任性
結合學校“責任教育”這一核心理念,在研學過程中,學校著眼于生活實際,把學生從最簡單的生活層面引領到更加廣闊的社會生活舞臺,一方面讓學生互勉互助,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關系和集體協作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在與社會的接觸中培養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
4.提前部署,細致謀劃
學生集體外出,安全問題是重中之重。學校在每次研學游之前,都本著嚴實精細的原則,提前部署,細致謀劃,制定細致周全的實施方案。
一是成立組織,落實安全教育。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研學旅行領導小組,領導小組先后多次召開相關會議商討研學旅行實施的具體事宜,制定了《合肥市第三十二中學高一年級研學旅行活動方案》《研學旅行安全管理細則》《研學旅行突發事件應急方案》《研學旅行指導教師職責》《高一年級學生參加研學旅行的安全管理的具體要求》等方案或措施,就活動的安全、任務與宗旨、線路選擇與主題、輔導教師配備、家長動員、學生報名、旅行社競標等做了認真的研究與部署。精心安排分管校長或中層領導作為領隊,承擔學生管理及安全保障,負責計劃、統籌、協調、保障等工作。政教處召開專項培訓工作會議,并在出發前,學校通過班會、集體會議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全面教育,包括乘車安全、住宿安全、飲食安全、游覽景點安全等,向學生強調研學旅行是一門課程,而不僅僅是旅行。
二是家校配合,確保學生安全。政教處印發“致家長的一封信”,告知學生家長研學旅行的目的和意義以及注意事項,家長結合孩子的身體狀況,告知班主任能否參加。
三是精選路線,考查精選旅行社。學校采取招標的形式,公開、公正的選擇旅行社,看旅行社的資質,看實力,看服務。同時對學生出行中用餐和住宿標準、司機及用車標準、導游的學識都作了明確的要求。
四是發放研學手冊,開設研學講座。政教處簽頭制定了《研學旅行課程手冊》,手冊中既有研學旅行介紹,又有相關方案、安全要求;既有有研學景點介紹、行程安排,又有學生在過程的的記錄和活動后的研學總結,從而讓學生的研學之旅有了依托。
五是精細嚴格,強調過程管理。在研學過程中,每班級一輛車,每名學生座位固定,小組固定,每個班級是統一出發,統一參觀,發揚團隊精神。同時,每到一個參觀點,在安排好學生游覽后,班主任和隨行中層領導都通過專用微信群及時向帶隊領導匯報情況。
二、主題鮮明,且游且學
從2010年至今,學校結合研學路線,融入當地特色,把學校研學游分為“愛國之旅”“自然之旅”“文化之旅”三大研學模塊。
1.愛國之旅
愛國之旅主要將革命歷史、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通過研學旅行傳輸給學生,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如2015年“追尋歷史足跡,感受古都魅力”的南京研學之旅,“追憶歷史,以史為鑒”,學生們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肅穆的十字架下誦讀和平宣言,在館內送上了寄托哀思的千紙鶴,為遇難同胞默哀,“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發奮讀書、振興中華”成為全體同學共同的心聲。讓學生將歷史與現實形成對比,反思今天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結合學校“樂于堅守 勇于擔當”的校訓,讓學生為中國夢的實現而不斷努力。
2.自然之旅
自然之旅主要讓學生感受自然山水之美,讓學生走進大自然,用心去觀察大自然的奇異現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與瑰麗,感覺祖國的靈山與秀水。如2014年的“跟著課本下江南”的揚州研學旅行,學生們在“兩岸花堤全依水,一路樓臺只到山”的瘦西湖,體驗到了詩人筆下“煙花三月下揚州”的意境。在這兒,學生不僅放松了身心,還結合文學、自然、地理、歷史等多學科知識,進行實地考察,實地探究,學生們在游覽后說:“以往對揚州的了解就停留在詩詞中,只知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次真的在煙花三月來到了美麗的揚州,還學習到了不少關于揚州的歷史知識,一舉兩得。”
3.文化之旅
文化之旅將中華民族積淀下的文化底蘊和智慧結晶通過研學旅行活動傳遞給學生,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
學校的“行走靈山秀水,探尋徽州文化”的皖南文化之旅,將中華民族悠久、厚重的歷史引入活動中來,讓學生在原汁原味的文化遺跡、歷史遺跡中領略徽州之美、安徽之美,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有學生在研學報告中如此寫道:“‘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這是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留下的千古絕唱。屯溪老街、西遞宏村、棠樾牌坊等景點無不訴說著徽州博大精深徽文化和輝煌的歷史。這不只是一次研學旅程,更是一堂別開生面的徽州歷史、徽州文化課。”
三、活動延伸,收獲滿滿
研學旅行盡管只有兩到三天,但學生們在身體、心理、情操、品德等方面均得到發展,收獲頗豐。最好的教育一定是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在研學過程中,學生了解了所學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親身體驗了課本中的人文精髓,產生了對文化知識的濃厚興趣。
1.寓德育于活動中,展現學生風采
在整個研學活動中,全體指導教師與學生一起體驗了各地不同的文化,感受到了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每次活動學生們均能在教師的指導下有序、文明地進行考察,無論是乘車,還是就餐、住宿、游覽等都能夠守時、守紀、互幫互助,體現了團隊意識、合作意識和責任意識,也展現了學校的精神面貌。
2.展示學生成果,匯編優秀作品集
研學游后,學校重視對學生研學旅行文字、圖片以及視頻資料的收集、整理及評選活動。一是舉辦了攝影比賽,將評選出來的美麗的照片制作成展板在校園內展示;二是對學生的研學報告進行評比,將優秀的報告匯編成冊;三是進行研學旅行征文評比,讓學生有所游,有所思。
今后我們將進一步研發研學活動課程,讓其系統化,使其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不僅僅只停留于研學活動舉辦的階段性時間,而是充分滲透到平時的教育教學環節中去。同時,將社團活動與研學游結合起來,舉行微講座、微博覽會,形成微課程,這都是研學旅行活動的一種延伸與拓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行走中,學生看到了自然,看到了歷史,看到了世界之美;在研學中,學生悟書中道,明書中理,學以致用;在研究中學習,在學習中探索,而又在探索中成長!
(作者單位:合肥市第三十二中學)
責任編輯:肖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