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琦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以下簡稱“佛科院”)地處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強勁的佛山市,以堅持立足地方、服務地方為辦學宗旨,以培養地方實用人才為根本任務,已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各類專業人才14萬余人,并打造了一支踏實肯干、銳意進取的師資隊伍。“十二五”期間,入選高等學校“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級培養對象4人、校級培養對象27人、廣東省優秀青年教師培養計劃7人、學校優秀青年教師培養計劃25人。
活機制,引入優秀人才
佛科院領導對自身師資隊伍建設的評價很中肯:“整體來看,高水平領軍人才和高水平科研團隊比較缺乏,師資隊伍國際化程度不高,科研團隊建設有待加強,教師創新創業能力不強。”對此,“十二五”期間,學校以“政策特區”打造“人才特區”,修訂完善了一批崗位聘用、職稱評聘、績效評價、分配激勵等制度,并出臺實施《“人才特區”試行辦法》,創新引才、用才機制,引進一批活躍在國內外學術前沿及產業一線的高層次人才和高水平工程技術創新團隊,著力打造高水平理工科大學與地方產業創新驅動發展對接的人才高地,逐步建成一支以拔尖人才為學科帶頭人、優秀人才為學術骨干、競爭力和創新力強的高水平師資隊伍。
為加大學校的人才引進力度,建立高效務實靈活的用人機制,學校于2016年推出了《職前博士崗暫行管理辦法》。職前博士是指經過各二級學院選拔,其學科研究方向符合本學院的學科發展方向,學術潛力較大的博士或者博士生。學校歡迎其來校做科研,并發放薪酬及租房補貼直至其正式入職。這項政策提高了博士半年至一年“空窗期”的科研效率和工作積極性,提高了學校招聘人才的吸引力。
“十三五”期間,佛科院將繼續貫徹落實人才強校戰略,實施“7214人才工程”,即到2020年引進和培養院士、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家基金獲得者、珠江學者等高層次人才70人(含共享或柔性引進),引進和培養高水平工程技術創新團隊不少于20個,培養100名左右的青年領軍人才,引進400名左右學術基礎扎實、具有突出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青年博士和教授,師資隊伍中擁有企業經歷的教師比例將超過40%,具有國(境)外學習工作經歷的教師比例將超過45%。
扶一程,幫助站穩講臺
2015年6月佛科院進入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階段后,吸引了一批杰出青年、優秀青年教師,學校的師資水平大大提高。對于這一批處于起步階段的“青椒”,學校給出了教學、產研、學術三條差異化發展之路,積極進行正面引導宣傳:“最年輕的時候,不把二十年寒窗苦讀的功力發揮出來,純屬浪費。”“在佛科院,廣闊天地,大有作為,這里沒有所謂的晉升‘玻璃房。”
學校提出,教師首先要做教學型教師,站穩四十五分鐘的講臺是一輩子的事。學校專門成立了“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促進教師追求教學卓越,提升教學質量。在教代會、工會“雙代會”中成立了青年教師工作委員會,關注教師呼聲,營造良好輿論氛圍環境。(1)建立青年教師教學發展支持系統,對新進教職工進行崗前培訓,舉辦十佳教師教學科研經驗交流會、現代教育技術培訓。(2)用各種常態化項目推進教學提升,包括評獎評優,組織青年教師到知名企業、行業部門掛職鍛煉,組織課程教學進修。(3)積極促進教學理念和方法改革,宣傳和逐步推廣教師優秀成果和成功經驗。(4)實現個性化、多樣化的教學咨詢服務,促進青年教師教學質量提升。(5)持續建設并推動優質教學資源共享。(6)積極開展青年教師職業技能培訓拓展,面向新教師和青年教師開展專業的團體心理輔導咨詢活動。
搭平臺,鼓勵科研創新
毋庸置疑,科研要走在教學前面,需要加速度和時間。學校領導對青年教師寄予厚望,要求他們既要“眼高”,有為國、為校競爭的信心和態度,有全球意識,敢于在某個行業內做世界領袖;也要“手低”,抓住創新驅動的機會,尊重企業的差異化發展,力爭在互聯網時代走出一條新路。
面對佛山市40萬家企業,佛科院的青年教師有大展宏圖的廣闊空間,教研可與產業、企業需求相結合。學校現有“廣東省智能制造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11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高校重點實驗室1個,廣東省教育廳工程技術開發中心3個,佛山市科技創新團隊5個,佛山市工程技術中心7個,佛山市科技創新平臺31個。學校積極推進與地方政府、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推動“校區(局/鎮)聯動工程”。2012-2014年,連續三年,學校在全省高校“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平臺數”統計排名中位居全省第二,2015年和2016年榮獲“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獎”及“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二等獎”共3項。目前已創立“十院(高端研究院)一園(佛山大學科技園)一中心(全球新技術應用轉化中心)”的科技創新體系。
學校鼓勵青年教師帶領一批優秀本科生接觸學科前沿,共同參與科技創新,2016學年第一學期采用選拔制開設了“科技創新班”。“小班快跑”,青年教師作為導師,利用已有的項目和成果,帶著這些學生開始相關工作,以此形成一個以實驗室帶頭人為核心,青年教師與小班學生結合,共同進步的模式。相比2015年師生共申報專利59項,2016年已達874項,增長了近15倍,充分體現了校企結合、產研結合的特點。
面對未來,佛科院堅持根植產業、服務產業、引領產業發展思路不動搖,不忘初心,“不換頻道”,不遺余力,不辱使命,加快推進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以“佛山速度”全力打造“佛科院質量”。
【個案鏈接】
創業領航人
楊兆華教授,基于“科研基地+公司”的理念,于2012年創辦佛山市貝瑞爾電氣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既是楊教授的科研、本科畢業設計、研究生培養的實踐基地,也是科研成果市場轉化的主要基地。其中,饋網式鋰離子電池、鎳氫電池化成分容檢測設備為國內首創,技術水平處于國際領先地位。2016年10月,申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獲得通過,有3項產品獲得廣東省高新技術產品認定。
創新帶頭人
曾亞光,博士,副教授,光信息工程系老師,光電技術實驗室主任,“科技創新班”負責人。先后在華南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美國俄勒岡醫科大學等從事光電技術、生物醫學成像等研究。現有“基于散斑強度漲落調制效應的光學微血管造影”“生物光學檢測與成像科研平臺”等在研基金項目4項,發表SCI學術論文30多篇,申請專利“振動樣品內部反射點的微小振幅測量方法”等3項,開發醫療儀器2項。
把最美時刻獻給講臺
馮瑩瑩,博士,數學與大數據學院教師,用扎實的數學功底和合理的教學手段,講活了枯燥的高等數學課。她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網絡工具,滿足“90后”學生移動學習、微學習的需求,帶領學生走進神奇的數學世界,提高了學生的數學素養。主持的《微積分》課程獲廣東省高校“青年教師信息化新課堂”試驗課程立項,在“Semigroup Forum”等國際一流雜志上發表論文多篇。2015年參加首屆全國高校數學微課教學設計競賽獲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