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蕊 王靳君 鄭慶霞 劉立平 張穎

[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ICU呼吸機依賴患者的護理干預方式和應用意義。方法 選取2014年6月~2016年7月我院ICU的呼吸機依賴患者116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為肺部感染,且所有呼吸機患者均展開持續性血液凈化治療。隨機分為常規護理的對照組(58例),并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選擇護理干預對患者進行護理的觀察組(58例),比較分析的兩組患者的滿意度、護理質量和呼吸機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進行比較。結果 經過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為98.28%,明顯優于對照組82.7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患者的護理質量指標中的搶救率、基礎護理和護理安全度等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患者7例,占12.07%,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17例,占32.7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ICU呼吸機持續性血液凈化治療患者,選取我院有效的護理干預方式可以有提升患者的護理質量,減少患者呼吸機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提升患者的滿意度,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實踐。
[關鍵詞]ICU;呼吸機依賴患者;護理干預方式;應用意義
呼吸機是臨床常用的通氣設備,呼吸機連續性血液凈化治療患者,通過連續行血液凈化治療,可以有效的對重癥患者體內的水分和溶質進行清除,促使患者體內的環境可以保持穩定。針對呼吸機患者使用持續性血液凈化治療患者,需要選擇適宜的護理方式,并避免患者的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為了探究分ICU呼吸機依賴患者的護理干預方式和應用意義,本次研究選取2014年6月~2016年7月我院ICu的呼吸機依賴患者116例為研究對象,且所有呼吸機患者均展開持續性血液凈化治療。并按照護理方式,隨機分為常規護理的對照組(58例),并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選擇護理干預對患者進行護理的觀察組(58例),比較分析的兩組患者的滿意度、護理質量和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進行比較,評價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6年7月我院ICU的呼吸機依賴患者116例為研究對象,且所有呼吸機患者均展開持續性血液凈化治療。隨機分為常規護理的對照組(58例),并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選擇護理干預對患者進行護理的觀察組(58例)。其中,觀察組患者男28例,女30例,年齡25~75歲,平均(45.7±4.6)歲,人院時體溫38.5~39.0℃,病程3~25d。對照組患者的男29例,女29例,年齡26~75歲,平均(44.8±5.2)歲,人院時體溫38.5~39.2℃,病程2~30d。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通過倫理審查,可以實施。
1.1.1納入標準 (1)患者符合呼吸機的使用標準,且患者對呼吸機存在一定的依賴性;(2)患者除肺部感染,無其他感染;(3)患者對連續血液凈化無嚴重的不良反應;(4)患者無先天性心臟疾病或是嚴重的精神疾病;(5)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參加本次研究,依從性較好,簽署知情書。
1.1.2排除標準 (1)患者對連續血液凈化存在嚴重的不良反應;(2)患者存在其他嚴重感染;(3)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異常;(4)患者存在先天性心臟疾病或是嚴重的精神疾病;(5)患者及其家屬不同意參加本次研究,依從性不佳。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 針對肺部感染患者,在給予患者常規抗感染等綜合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患者的持續性血液凈化治療,且對患者進行呼吸機輔助呼吸。
1.2.2對照組護理方法 對照組主要選擇常規護理方式,主要是對持續血液凈化治療患者進行置管護理,營養支持等護理方式。針對呼吸機合理展開常規消毒護理,避免患者發生二次感染。
1.2.3觀察組護理方法 觀察組主要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1)環境管理,針對ICU病房環境進行控制,保持病房環境空氣循環暢通,并定時的對病房展開相關消毒工作,3次/d,每次持續0.5h。且合理的對室內的溫度和濕度進行控制,為患者的康復提供基礎。另外,做好相關探視者的消毒工作,確保探視者對帽子、口罩和隔離衣等進行穿戴。(2)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對患者的血壓、心電圖等進行監視,患者在進行持續性血液凈化治療中,需要合理的對血管活性藥物進行應用,通常選擇推注泵對其進行注入,具體的使用量根據患者的血壓情況進行選擇。(3)體外循環凝血的預防,患者在展開持續性血液凈化治療,可能會出現體外循環凝血的情況,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和生存質量。針對這類情況,需要強化的對跨膜壓的監測,且定時用生理鹽水對展開沖洗,具體的沖洗次數需要根據患者是否使用抗凝劑或是出現凝血的情況,可以選擇1次m或是1次/2h,從而保障患者的血管通路暢通。(4)靜脈置管的管理,持續性血液凈化治療的72h的內選擇的留置管的方式,針對這類情況,需要做好對患者置管皮膚清理和消毒,避免感染的情況發生。如果插管側肢體出現腫脹或是發熱的情況,需要做好感染和血栓的控制,并及時聯系醫生,促使醫生選擇適宜的治療方式。(5)呼吸機管理,針對呼吸機,需要強化對呼吸機的消毒工作,具體的操作需要嚴格的遵循無菌操作的原則。呼吸機管道內的污染物需要及時的清理,且適時傾倒管道上能凝水,保障冷凝水的收集瓶始終處于適宜的位置,避免出現倒流的情況,對患者造成不良影響。(6)呼吸道管理,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定期對患者的口腔進行護理,強化氣道濕化,2500~3000mL/d液體向濕化器中持續滴注。另外,還需要選擇0.9的NaCL溶液對患者的口腔進行擦拭,保障患者的口腔濕潤。再根據具體的吸痰指征,避免誤吸的情況發生,且做好呼吸機相關消毒,避免感染的情況發生。(7)體位和營養支持,由于呼吸機依賴患者持續性血液凈化治療,患者需要臥床,需要定時對患者的體位進行更換,避免壓瘡的產生,且盡可能減少患者仰臥位的實踐,減少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幾率。此外,患者呼吸機依賴患者需要合理展開營養支持,主要選擇腸內營養支持的方式,保障患者的營養充足。(8)良好的心理護理,應用呼吸機且使用持續性血液凈化治療患者,受到病情和呼吸機、持續性血液凈化治療的影響,患者及其容易產生恐懼、緊張、焦慮等不良心理狀態,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和治療。針對這類情況,護理人員需要理解患者的神態和和眼神等表達方式,切實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并通過講解相關成功案例和患者的具體康復情況,實現對患者不良心理狀態的控制,達到緩解患者恐懼和緊張等不良心理狀態,推動患者康復。另外,需要輔助患者做好呼吸肌的鍛煉工作,做好患者的對呼吸機依賴的預防,為患者順利拔管提供基礎。
1.3觀察指標
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滿意度、不良反應發生率,再比較患者的護理質量指標中的搶救率、基礎護理和護理安全度等評分,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護理效果越高。
1.4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20.O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f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經過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為98.28%,明顯優于對照組82.7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護理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質量指標中的搶救率、基礎護理和護理安全度等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患者7例,占12.07%,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17例,占32.7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8.371,P<0.05)。
3.討論
呼吸機是臨床常用的輔助呼吸裝置,是ICU治療中常用的救助方式。持續性血液凈化治療,是維持患者內環境穩定,消除炎癥雜質等功能的重要技術類型。針對肺部感染患者均可以采用持續性血液凈化治療聯合呼吸機對患者進行治療,提高治愈率。ICU呼吸機依賴患者是患者在治療期間,心理因素的引起的依賴現象,不利于患者的康復和治療,在具體護理中,需要根據患者的心理因素選擇適宜的護理方式,完成對患者不良心理的疏導,重視對患者呼吸肌的鍛煉,從而有效為患者的順利拔管提供基礎。此外,應用呼吸機且使用持續性血液凈化治療患者,如果不能選擇適宜護理方式,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產生,導致患者的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增加,給患者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還會導致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脅。針對應用呼吸機且使用持續性血液凈化治療患者,需要患者適宜的護理干預方式,重視對具體的持續性血液凈化和呼吸機等綜合護理,做好相關消毒工作,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還要結合患者的基本情況,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重視對患者呼吸機依賴的控制,減少患者不良心理狀態的產生,進而為患者的順利康復出院提供基礎。
為了探究分析ICU呼吸機依賴患者的護理干預方式與應用意義,本次研究隨機分為選擇我院針對性護理干預的觀察組和常規護理的對照組,且通過比較分析得到:(1)患者滿意度比較,經過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滿意為57例,滿意度為98.28%,明顯優于對照組的滿意48例,滿意度82.7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護理質量評分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護理質量指標中的搶救率98.28%、基礎護理(96.62±3.24)分、護理安全度(96.25±3.21)分、儀器操作(97.23±1.57)分,明顯優于對照組的搶救率86.21%,基礎護理(85.67±3.65)分、護理安全度(86.38±4.05)分、儀器操作(89.58±4.0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3)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患者7例,占12.07%,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17例,占32.7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ICU呼吸機依賴患者選取我院針對性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減少患者對呼吸機依賴,并提升患者滿意度,提高護理質量,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幾率,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