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高中英語語法教學中的兩種現象,闡明了語法教學的必要性,并結合《英語課程標準》中有關語法教學的教學目標及其倡導的教學理念,提出根據不同的教學任務和教學時段采用不同語法教學模式和方法的觀點。
關鍵詞:英語語法教學;語法教學的必要性;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4-0025
語法是培養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語法并不是一種靜止的語言知識,而是一種語言技能和動態應用的過程,故它又被稱為語法技能。由此可見,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語法教學是十分必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語言基礎知識。高中英語教學應該研究語法教學的理念和方法,重新認識語法教學和改進語法的教法,把握好英語語法教學的尺度。
一、高中英語教學中怎樣對待英語語法教學
1. 課堂教學中過分重視語法知識的講解和傳授
由于長期受國外傳統的語法翻譯法的影響,認為語言是知識體系,外語教學應以語法教學為中心,長期的應試教學也助長了這種傾向。有不少教師認為,英語教學的中心是教語法,掌握了語法知識就能學會英語。于是不惜花費大量時間把復雜的語法知識灌輸給學生,把英語課上成了“滿堂灌”的語法課。這就影響到一些學生錯以為學習英語就是背語法加記背單詞。這種熱衷于分析、講解語法、忽視語言能力的培養,是違反語言教學規律的。
2. 英語教學過程中過分“淡化”語法教學
由國家教育部制定并頒布的《英語課程標準》明確規定:高中英語課程的目標是在進一步發展學生基本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著重提高學生運用英語進行恰當交流的能力,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有些教師由此則認為新課標強調語言運用能力,那么英語教學應著重于聽說訓練,語法教學無足輕重。在倡導“培養交際能力”和“任務型教學”的同時,語法教學大有被淡忘的趨勢。
二、正確認識高中英語語法教學的必要性
我國英語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現狀”,但這是針對唯知識傳授和忽視能力培養的現象而言的,并不意味著全盤否定語法教學。交際語言教學觀認為,語法知識是交際能力的組成部分,語法教學在整個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這是因為:其一,英語的學習需要良好的語言運用環境。但我們山區的高中生很少能接觸到良好的英語語言環境。因此,高中生在學習英語時,很大程度上還得靠英語語法做支柱。有了牢固的語法知識,學生才能判斷使用的語言形式正確與否,才能有較好的英語運用能力。其二,隨著高中學生智力水平的發展,其抽象思維能力也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同時也具備了一定的接受、儲存和加工信息的能力。通過有序、系統和有重點的語法知識學習,學生能在較短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其三,中學生具有一定的母語學習經驗,形成了自己的語言認知結構,可以對語言信息進行記憶、對比和監控,從而加快英語語法規則的內化過程。
但是,語法學習并不代表語言學習的全部。語法教學的目的并非只是為了“知”,更重要的是為了“用”,即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使他們學會“用語言去做事”。語法教學的目的就是要通過靈活的教學設計來突出語法的精髓,通過豐富的情景創設來活化語法,讓語法項目生動起來,從而幫助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孤立和零碎的語言知識轉化為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怎樣實施高中英語語法教學
1. 講解需簡要
即簡明扼要。“簡明”就是簡單明了,把復雜的內容簡單化。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英語語法中有許多漢語中沒有的術語,這給習慣于中文思維的學生帶來困難,比如虛擬語氣,非謂語動詞,獨立主格等。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拘泥于語法術語,少講概念,少下定義,而是盡可能多地舉例,或是提供包含這些語法項目的語篇,讓學生明白語法的具體內容,然后再理解語法術語,從而使復雜的內容變得簡單。“扼要”是指要注重重要的語法項目。同一個語法項目可能會包括很多內容,要有側重,不必對語法摳得太細。
2. 側重歸納,適當演繹
傳統的語法翻譯法把語法教學方法劃分為歸納和演繹兩種途徑,在教學實踐中有先歸納再演繹,或先演繹后歸納,進而使二者循環交替進行。新課程強調實踐、應用的能力,故應在兼顧兩者的同時,向歸納傾斜,以便更好地發揮語言交際的功能,達到熟練運用語法規則的目的。例如:在教學生情態動詞結構 could have done 時,教師可先在黑板上或屏幕上給出例句:I saw Tom working at the office last night.接著啟發學生:Could Tom have stayed at home last night? 學生回答:No. He couldnt have stayed at home last night.學生會立刻理解could have done的含義。此時最好不要急于告訴學生這是什么語法現象,應該給出更多例句,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以in pairs 或 in groups的形式討論,最后根據原句改寫成對話形式。
3. 語法教學情景化
情景是指運用目的語的環境,學習語言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中才能正確理解和運用。教師應利用真實的環境或設置模擬的情景進行語法教學,其中包括利用實物、真實的語境、體態語言、非語言手段以及多媒體等手段,使語法教學更加形象化、直觀化、真實化和趣味化。例如:(1)利用圖片:在教學“be about to do...when...”這一句型結構時,教師可以在課前設計幾組圖畫(每組兩幅),且每組圖畫之間有其內在的聯系,如一幅畫為一男子開門出去的動作,另一幅畫為電話鈴響的情景。教師可以先做簡要提示,以幫助學生理解圖意,然后說:The man was about to leave when the telephone rang. 學生理解意思后,教師再舉一例含有“be about to do...when...”的句子,讓學生找出意義相符且內容相關的第二組圖畫;練習幾組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造句,以鞏固這一句型的用法。這種以圖片創設情景的活動使語法知識由抽象變為具體,從而降低了語法學習的難度,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2)實驗演示法。教師在課堂上演示水被燒開的過程。當水沸騰時,教師呈現短語 boiling water;待水停止沸騰后,再呈現短語 boiled water。在這種生動和有趣的氛圍中,學生便不知不覺地掌握了現在分詞與過去分詞的區別和用法。
4. 任務式教學
語法教學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在完成課堂上任務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學習并運用語言。例如,教學現在完成時的被動語態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任務:What has changed in the classroom? 這時要求全班學生閉上眼睛,請幾個學生按教師所給的字條上的要求行動,如“clean the blackboard,turn on the light,close the window”等;然后,全班學生睜開眼睛,觀察教室內發生的變化,運用諸如“The blackboard has been cleaned”等完成時的被動語態的句子進行表達;最后,教師進一步布置任務:What has changed in our city? 要求學生小組合作,課后查找資料,共同完成書面表達任務。任務完成后,教師將部分優秀作品貼在 Class Notice Board 上,讓學生相互學習,并激發他們熱愛家鄉的積極情感。
5. 在閱讀中運用相關語法知識分析長難句
在日常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閱讀材料中的長難句,經過長期的訓練,學生的語法分析能力會提高,遇到閱讀材料中的長難句也不會感到束手無策。更重要的是,學生會發現學習語法是有用的,從而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總之,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英語法教學要避免單純地講授語法條例,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的教學時段和具體的語言環境相結合,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從而達到提高高中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目的。
(作者單位:陜西省石泉中學 72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