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霞
摘要: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標志、是一個民族的靈魂。當中學生迷惘于人生的十字路口,當他們叛逆的青春再也聽不進家長的叮囑和父母的教導時,我們有必要讓他們“與經典為伴,與圣賢同行”,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內涵,提升他們的道德修養水平,使教育回歸到“教書育人”的本真形態。
關鍵詞:經典誦讀;中小學文化建設;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4-0116
著名學者錢理群是這樣評價經典誦讀的意義的,他說:“讀文學經典唯一的目的是陶冶我們的性情,開拓我們的精神空間——你坐在小屋里,打開書,就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與千年之遠、萬里之外的人與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進行朋友般的對話,達到心靈的契合,獲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因此,許多教育學者、專家紛紛倡導經典誦讀活動,從2007年開始,經典誦讀活動就已經在各地興起并如火如荼地展開。該活動的目的是旨在通過經典誦讀活動讓學生感受并傳承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傳統文化,幫助學生培養樂觀向上的健全人格。
一、中華經典誦讀開展之現狀
據各類調查資料顯示,經典誦讀活動從2007年起就已經“如火如荼”地展開了,但是閱讀活動卻往往流于形式化、浮于表面,在中學課堂的文化建設中沒有得到很好的延伸。
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課程的設置上,極少有學校或教師將經典誦讀納入到規范、有序的課程體系中;其次,是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只是將經典誦讀作為課本學習的一個輔助,沒有充分重視經典誦讀的必要性,將其納入課堂教學的重點之中;再次,問題出現在學生層面上,往往因為經典誦讀材料不統一等諸多現實問題,學生對經典誦讀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欠缺,缺乏深入閱讀經典的興趣;另外,就整個學校層面而言,很多學校的經典誦讀校本教材還在開發之中,經典誦讀的資源很匱乏,尤其是農村學校。
二、經典誦讀開展之于文化建設方面的意義
1. 體現在學科方面:全面提升語文教學的價值
廣大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也是中華文化的未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豐厚的寶藏,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歷史賦予廣大中學生的神圣使命。古語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閱讀中華傳統經典文化,不僅可以讓我們領略到傳統的魅力,還能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也就是聽、說、讀、寫的能力。
具體表現為:
(1)拓寬學生的于都視野,增強學生的記憶力。科學研究顯示,正常人的大腦中約有1000億個神經元(腦細胞),它們彼此是孤立存在的,但是當其收到視、聽、嗅、味、觸覺的刺激時,每一個孤立的神經元就會形成發達的神經網絡。這就意味著,聽的愈多或者看的愈多,大腦的功能就會愈強,表現在外的就是記憶力更強,注意力更易于集中。而中學階段恰恰時學生智力發展的關鍵期,大量優秀的文化經典的刺激,會激發學生的智力潛能,增強學生的記憶力。
(2)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傳統經典作品內涵豐富,包羅萬象,既有能教會我們處理好各種關系的《中庸》,亦有包含著學習之道、修身之法的《論語》,還有教會人們修身、治國、平天下之道的《大學》……這些無一不蘊含著作者個人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智慧沉淀,長期誦讀經典文化,古人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乃至說話方式會潛移默化成學生的成長體驗、思維方式。這些將有助于培養學生說話的邏輯性,提升學生寫作的語感,豐富學生寫作的素材。
2. 體現在人格方面: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水平
經典教育不是簡單的識字、背誦,它是綜合性、立體化的工程。就其內容而言,它不僅牽涉到了中華經典文化,還包含有音樂、繪畫等諸多藝術門類,每一種藝術文化中都有其真善美的存在。學生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會感知到這些真善美的存在,培養自己的審美能力,并基于真善美的價值標準,不自覺地用圣人思想來規范自己地言行,進而成為心地純良、懂孝悌、明事理、知謙讓的人,實現所謂的“讀千年經典,做少年君子”,最終實現道德修養水平的提高。
三、中小學經典誦讀開展應注意的問題
1. 經典誦讀應當有計劃地進行
經典誦讀對于語文學科的學科發展以及學生的人格養成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小學校應當重視學生經典誦讀的教育,把它從課外活動中提升起來,納入到正常的教學計劃中。除了在語文課堂上給予學生一些經典誦讀的內容、方法指導外,還應當設置專門的經典誦讀課。學校還應定期組織開展一些與經典誦讀有關的活動,如課外古詩文的朗讀、背誦比賽,“經典我推薦”等活動,使學生通過經典誦讀的教育,全面、系統、深入地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形成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2. 內容選取上應符合中學生的認知水平
中學生經典誦讀活動的開展應當從中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及認知水平出發,遵循實際,選取適合于中學生閱讀的古詩文經典。我們既不能不重視中國的傳統文化,也不能盲目地將所有的傳統文化都視為經典。對經典內容的選擇一方面要契合于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另一方面還有具備有一定的教育啟蒙意義。以此保證中學生在經典誦讀的過程中,能將傳統文化中精華的部分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儲備和道德修養。
3. 避免淺嘗輒止,注意三方合力
中華經典文化浩瀚無涯,課堂上以及學校活動中的學習只是瞥見了傳統文化的冰山一角。大量優秀的經典作品更多地需要學生自主的學習,實現對經典的自我化的解讀,這就需要經典誦讀活動的開展不能只憑借學校和教師的力量,而應當注意形成學校、家庭和學生的三方教育合力。
總之,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標志、是一個民族的靈魂。當中學生迷惘于人生的十字路口,當他們叛逆的青春再也聽不進家長的叮囑和父母的教導時,我們有必要讓他們“與經典為伴,與圣賢同行”,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內涵,提升他們的道德修養水平,使教育回歸到“教書育人”的本真形態。
(作者單位:河南省鄲城縣秋渠鄉第一初級中學 47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