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摘 要:在認知語言學的發展過程中,隱喻已經成為該領域研究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隱喻既是人類認知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詞義變化的一個重要途徑。掌握隱喻認知理論對于理解詞匯以及文本所蘊含的深層信息十分必要。該文從認知的角度運用空間隱喻對某些詞匯,尤其是介詞的慣用法做出合理的分析和解釋,對英語教學中的詞匯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隱喻 認知 英語詞匯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2(b)-0172-02
隱喻(Metaphor)是人類認知的基本方法之一,很多的隱喻來自空間概念。從語言發展以及兒童先學會空間概念的表示,后學會表示時間概念這一事實進行分析,可以總結出這樣的結論:在人類認知發展的連續體中,空間概念是先于時間概念而形成的。根據方位主義(localism)的觀點,空間關系及其詞語是最基本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人的最初感知是從感知自身運動以及空間環境開始的。
1 空間概念及其對詞匯的影響
從認知和語言的發展過程來看,最初用來表示空間關系的某些詞語后來用以喻指時間、狀態、過程以及關系等抽象的概念,這是概念隱喻認知的結果。這一現象反映在語言中的介詞、副詞、形容詞以及動詞詞義的發展中。
某些表示靜態空間概念的詞語用來指具體的時間、狀態、數量以及社會地位等抽象概念。例如about一詞,既可表示“大約”“大概”,也帶有“周圍”“在附近”等含義。英語中的in是應用最為廣泛的介詞,可見于in the evening,in summer,in sorrow,in pain,in view等短語中。某些來自上下空間概念的詞可用于表示其他的概念,如Im feeling up;Youre rather low recently; Hes in high spirits;Her child has above-average ability in reading等。
一些表示動態空間關系的詞語通常用來指代行為、狀態、范圍的改變等。以from,to為例,這兩個介詞既代表空間的改變,又表示時間范圍,還可以應用于其他的概念當中,如render the sentence from Japanese to French,recover from a flu,come from afar,from abstract to concrete等。英語中的某些表示空間變化的介詞,例如down,up,into,out(of)等,已經很常用于表示概念抽象,例如:run into trouble,seek a way out,come out of danger,move up to a higher position等。除此之外,大量的英語動詞(單獨使用或與表示方位的介詞、副詞連用)是通過空間概念來引申其隱喻意義的,如come,go,rise,fall,stretch,heighten,spread以及extend等。據林德(S.Linder,1981年)統計,英語中大約有600多個動詞是通過里外關系進行詞義引申或運用隱喻用法的。
就空間概念而言,它可應用于其他的概念中,這一觀點來自人類自身的經驗。這些經驗模式對于理解抽象概念并進行推理十分重要,因為它是形成有形體的想象式理解(embodied imaginative understanding)的基礎。想象結構主要分為兩種:意象圖式(image schemata)與隱喻投射(metaphorical projections),二者統稱為隱喻結構。其中,意象圖式的來源是空間概念,體現出人與自然界的相互作用,簡而言之,就是類似的、不斷重復出現的動態形式,從而使人類獲得經驗一致性的結構。以垂直意象圖式為例,它是來自人們經驗結構中運用上下方位的習慣。在地球的引力作用下,人的行走方式表現為垂直的形式,因此,人體有上下,物體有高低,水面會有上升等,人們通過多次對物質世界的相似性感知以及從經驗中總結出了垂直結構這一抽象概念,進而將其運用于其他的非空間概念當中。
(1)She has climbed up the social ladder.
(2)The athlete fell from favor.
(3)The UN said the rate of deforestation remained alarmingly high in many countries..
(4)This years level of productivity fell well below the average.
語言學專家藍純(2002年)從漢語語料庫中進行隨機抽樣,選取了603個表示“上”和435個表示“下”的例句并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得出結論如下。
(1)約73%的“上”和65%的“下”應用在隱喻抽象概念中。
(2)用來構造的目標概念包括:抽象位置、狀態、數量、社會等級和時間等。
(3)在漢語中,“上”一般與積極的、正面的或褒義的事物相連,而“下”通常則與消極的、負面的或貶義的事物相連。
通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空間概念及隱喻模式使詞匯在文中的表現更加形象、生動,有助于理解和推理詞匯在文中的含義,對英語詞匯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2 實體隱喻對詞匯的影響
另一種想象的結果是實體隱喻。根據人類社會以及人類認知能力的發展規律,人類最早期階段認識的事物通常是以有形的、具體的為特點。而當認知水平上升到高級階段時,它便獲得了通過參照已知的、具體事物的概念認識來處理無形的、抽象的以及難以定義的概念的能力,因此,通過某些表示具體事物的詞語表達抽象的概念,從而形成不同概念之間相互關聯的隱喻語言。與根據人體空間方位的認知經驗產生方位隱喻這一能力相似,人們為對于物體的體驗提供了極為廣泛的實體隱喻基礎,即我們可以把事件、活動、情緒以及思想等看作是實體或物質(Lakoff & Johnson, 1980:25)。如“head”這個詞,最初用來表示人體的一個部位,繼而演變為表示其他動植物或其他物體的頭部:head of a spider,head of a sperm,head of bed,head of the procession,后來又被運用于一些抽象的概念中:head of the nation,head of the group,head for business(genius,wisdom)等。
另外,實體隱喻需要滿足種種不同的目的,例如rising prices這一表達就是通過inflation(通貨膨脹)一詞而被隱喻為各種實體,由此可見,人們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對經驗加以描述。當某種抽象的現象、特征或概念通過隱喻轉化為實體時,如inflation,就可以對其進行適當的描述、量化、剖析、找出因果關系、確定目標等一系列處理。通常情況下,實體隱喻可用來理解事件、行為、活動和狀態等概念。其中,事件和行為常常被隱喻為物體;活動通過隱喻成為物質,而狀態則被隱喻為容器。比如,race(比賽)作為一個事件,可以將其看作一個沒有連續性的實體,因為race具備了事件發生的時間與空間,也具有明確界定的范圍,而且race里面有參賽者,有起點和終點(start and finish),還有各種活動如跑步等,因此被視為“容器”也就不難理解了。
3 結語
文中提到的這些概念形成了人們認識世界的生理與物質基礎。可見,隱喻的結構投射并不是沒有依據的,也并非約定俗成的,而是以人們的生理、生活經驗以及所產生的結構相似性為基礎。通過這些因素,形成了語義、推理及抽象思維的物質基礎。在英語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掌握好隱喻認知理論,并在講授英語介詞時適當地運用空間隱喻概念、重視分析認知結構、摸索隱喻的映射規律,將會促進英語學習者對空間映射的充分理解以及對英語介詞搭配的掌握,對英語詞匯教學產生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64.
[3] 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48.
[3] 藍純.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11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