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英哲
書籍、小吃、鮮花琳瑯滿目,叫賣聲、討價聲、歡笑聲不絕于耳。近日,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儒林中學舉行第17屆“愛心義賣步行街”活動。從2001年至今,該校每年都舉辦愛心義賣活動,除了全校師生,還吸引了家長、校友、企業人士以及兄弟學校的師生來參加,人數累計3萬多人,共籌得善款100多萬元,資助3000多人次。
儒林中學創辦于1985年,坐落在美麗的西江之濱。近十多年來,儒中人用實際行動詮釋“大愛”,將“大愛”的火種從校園傳播出去。他們舉辦“愛心捐物”“愛心捐款”“愛心物品拍賣”“愛心義賣步行街”等活動,傳遞“大愛”精神;在韶關、河源建立多個大愛教育基地,拓展“大愛”范圍。在“以愛育愛”的理念引導下,儒中實施感動管理,打造“大愛”團隊,堅持每周收集感動故事,至今已收集2000多個故事,每學期評選十大感動儒中事跡……
“大愛”之源
“樂善九江,大愛儒鄉。”九江民風淳樸,樂善好施,自古以來就有“儒林鄉”之美譽。儒林中學的“大愛教育”特色,便是源于“樂善大愛”的優良傳統。多年來,學校不斷探索實踐,堅持開展“愛心教育”系列活動,為構建“大愛教育”積累了深厚基礎。
傳承九江樂善大愛的人文精神
“樂善大愛,崇文重教”是九江地域文化傳統,也是九江地域文化的顯著特征之一。九江歷來崇文重教,人才輩出。明清時期,私塾、社學、書院遍布各村,鼎盛一時。朱次琦先生于咸豐八年(1858年)開設的禮山草堂,培養出了包括康有為、簡朝亮、梁耀樞等在內的一大批國家棟梁之才,其大愛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九江學子。
近年來,九江鎮也從“樂善九江”道德模范人物中選出18位杰出代表,將他們的感人事跡匯編成《樂善儒林 大愛無疆——九江鎮樂善人物故事精選讀本》,其愛心事跡、大愛精神感人至深,影響深遠。
儒林中學構建“大愛教育”特色,體現了九江“樂善大愛”的深厚人文底蘊和優良的文化傳統,其教育影響深遠。
“愛心教育”系列活動的深厚基礎
從2001年開始,儒林中學一直堅持開展“愛心教育”系列活動,至今共籌得善款100多萬元。學校還建立了韶關乳源古母水中心學校、樂昌沙坪中學等多個大愛教育實踐基地,共資助3000多人次。資助的范圍從校內學生擴展到學生家屬、校外貧困學生和社會救助活動,如幫助河源市博雅小學、乳源古母水中心學校和韶關樂昌沙坪中學建立圖書室,幫助惠州市龍門大陂小學更換新課桌椅,參與四川汶川地震的救助活動,資助受冰雪災害影響的韶關乳源古母水中心學校60名貧困學生等。
愛心教育、大愛精神在儒中早已深入人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社會影響,師生在多年的實踐過程中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這為學校構建“大愛教育”特色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現實需要
儒林中學生源主要來自九江鎮西北片的農村,學生家長的文化程度、思想觀念等參差不齊。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學生在習慣養成、關心別人、合作精神和集體觀念等方面比較薄弱。此外,部分單親家庭問題或不良社會環境所帶來的諸多不利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
如何培養這些學生良好的習慣和健全的人格,引導他們健康快樂成長?這成為儒林中學必須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為此,儒中開展適合中學生年齡特點的、可接受的,而非僅僅停留在口頭說教上的“大愛教育”,讓學生真正領悟“大愛”的真諦,并轉化為自覺自愿的“大愛”行為。
“大愛”之義
愛是人類最美的語言,愛心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素質之一,也是素質教育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進行愛心教育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需要。近幾年,儒林中學校長彭玉懷提出“以愛育愛”的辦學理念,進一步闡釋“大愛”的內涵,著力構建“大愛教育”特色,促進學校優質發展。
構建“大愛教育”特色
18世紀,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和教育家盧梭在其教育名著《愛彌兒》一書中提出,“愛是人類最基本、最自然的感情,也是進行教育的基礎。具有‘愛心是‘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博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當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早在兩千多年前,“仁愛”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儒林中學“大愛教育”特色就是以“以愛育愛”為辦學理念,通過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去感染學生,通過一系列“大愛教育”系列活動去影響學生,促使學生形成愛心品質,提升綜合素質,培養其健全的人格。同時,通過對學生愛心的培養進而影響一個家庭,影響一個鄰居,甚至帶動一個社區,促進社區大愛精神的傳承與發展。
促進學校優質發展
在“以愛育愛”的引領下,儒中提出了這樣的辦學目標:創建在全區有一定先進性、示范性和影響性的“大愛教育”特色學校,提高師生綜合素養,促進學校優質發展。
學生發展:根據中學生的年齡特點,確定學生可接受的“大愛教育”目標,以“愛自己——學會負責和自主、愛他人——學會關愛和感恩、愛學校——學會尊重和理解、愛國家——懂得責任與義務”為行動準則,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通過舉辦“大愛教育”系列活動,培養學生“舉止文明、誠實守信、尊重他人、守時惜時、感恩助人、熱愛集體、勤儉節約、遵守秩序、勤于動手、鍛煉身體、講究衛生”等良好行為習慣。
師資建設:秉承學校“以愛育愛”的辦學理念,實施人本感動管理,打造具有“奉獻、大愛、儒雅、感動、包容、分享”精神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課程改革:開發“大愛教育”資源,通過“感知-體驗-內悟-升華”的過程,讓學生懂得愛,學會感恩,創新教育模式。開發“大愛教育”特色校本課程,促進課程改革,將知、情、意、信、行相結合,促進師生愛心品質的形成。
校園文化建設:完善“大愛教育”校園的硬件和軟件設施,建設一流的“大愛教育”校園文化,形成濃郁的潛移默化的教育氛圍。
共同體建設:以鎮教育局《多維度家庭教育模式的實踐研究》為引領,充分開發和利用學校的大愛教育資源,繼續完善家、校、社區互動的“大愛教育”系列活動體系,拓寬學生“大愛教育”教育渠道,形成家、校、社區“大愛教育”網絡體系。
“大愛”之行
從1元到100多萬元的愛心善款,從1人到3000多人的資助人數,從1個到2000多個感動故事……十多年來,儒林中學通過“愛心捐物”“愛心捐款”“愛心物品拍賣”“愛心義賣步行街”“愛心拓展”等大愛教育系列活動,一步一個腳印地踐行“大愛教育”。如今,該校用“以愛育愛”的理念來引領學校的教學和管理等工作,辦學成效日益顯著。
愛心活動,傳遞“大愛”精神
在“愛心捐物”中拍賣自己的愛心物品,在“愛心主題班會”上籌集善款,這些活動已經成為儒中師生習以為常的活動。作為每年愛心義賣教育系列的“重頭戲”,從2001年至今,儒中已經連續舉辦了十七屆“大愛教育系列活動”,參加人數累計達3萬多人,共籌得善款超過100萬元,共資助3000多人次。每年都有許多畢業生回校參加活動,家長和熱心人士也樂于參與學校組織的愛心系列活動。
“愛心捐物”。學生親手描繪的石頭畫,用飲料瓶、廢紙等制作而成的手工藝作品,教師、家長以及社會熱心人士捐贈的愛心物品,都會在“愛心捐物”活動中進行拍賣和義賣。所得款項全部捐贈給學校義賣愛心基金,用于幫扶家庭貧困、學習刻苦的學生,使他們能夠順利完成學業。這樣的活動,既讓學生深刻理解“愛是用心關懷”的含義,又可以發掘學生的藝術和科技特長,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創新精神。
“愛心捐款”。為了引導學生正確使用“利是錢”,懂得關心別人,提高學生的助人意識和感恩精神,儒中堅持舉行“愛心捐款”活動。“愛心捐款”活動主要通過各班組織的“愛心主題班會”來籌集善款。從活動策劃、內容安排到籌款形式的設計,全由學生自發組織。主題班會上,學生不僅踴躍捐款,還通過才藝大比拼的形式籌集善款,甚至不少家長和熱心人士也踴躍參加,慷慨解囊。
“愛心物品拍賣”。為了鍛煉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儒林中學每年在體育館舉行“愛心物品拍賣會”。許多家長和社會人士“不請自來”,拍賣會場人頭潮涌、聲勢浩大。一名參加愛心拍賣會的學生說,“用自己的‘利是錢既能買到自己喜歡的物品,還能幫助別人,很開心。”
“愛心義賣步行街”。各班學生事先制定經營方案,通過“攤位競投”的方式取得義賣攤位。學校有意設計不同經營類別的攤位,要求學生守法經營,寫好誠信經營保證書,并交納誠信金。活動現場,學生精心布置攤位,“儒林文匯”“精品長廊”“美食天地”“DIY夢工廠”“歡天喜地”,以及社會企業、兄弟學校等幾十個攤位,物品琳瑯滿目,人聲鼎沸,熱鬧非常。在傳遞愛心的同時,鍛煉學生的組織、策劃、理財、競爭、調查、口才和交際等能力,也讓學生更了解社會、貼近社會。
開設課程,構建“大愛”文化
除了形式多樣的愛心活動,“大愛教育”還必須有課程來支撐。儒林中學以廣東省教育廳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構建農村初中現代‘仁禮教育模式實踐研究》、2015年度廣東省中小學德育科研課題《農村初中“大愛教育”實踐》為主導課題,在理論和實踐層面上構建“大愛教育”文化。儒林中學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教育教學特色以及豐富的資源優勢,開發了30多門快樂校本課程,其中《石頭畫》《書法》等富有特色的校本課程深受學生喜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形成了“大愛教育”課程文化。
在確保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前提下,儒中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習慣養成特點,積極開發相適應的行為修養課程、社會實踐課程。校長彭玉懷介紹,未來的4年,學校將依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的六大學生核心素養,結合“大愛教育”要求的學生準則,整理已有的德育成果,開設“大愛教育”校本課程。該校本課程將德、智、體、美育等相結合,把知、情、意、信、行相結合,促進師生愛心品質的形成,具體而言,分為“愛自己”“愛他人”“愛學校”“愛國家”等四個目標指向,涵蓋主題班會、專題講座、社團活動、年級計劃、比賽、演出、表彰等不同形式。
感動管理,打造“大愛”團隊
在“以愛育愛”理念的指導下,儒中倡導并實施感動管理。一方面,學校通過舉辦生日會、成立教師協會,幫助有困難的教師家庭,同時加強校本研修等教研活動,關愛教師的生活和專業發展;另一方面,堅持每周收集感動故事,至今已經收集2000多個感動故事。每學期進行一次由學生、教師、家長共同參與的“感動儒中十大事跡”的評選,四年來,已經評出七十大“感動儒中事跡”,并以此感染教師,激發工作熱情。
由于收集的感動事跡的對象基本都是一線的教師,既有細致真誠、愛生如子的班主任代表,也有沖鋒在前、動力無限的中層行政代表;既關注了以憨厚訥言、默默奉獻的科任教師,還關注了照顧學生起居、撐起學校教育教學大后方的生活部教師,更不會遺忘愛崗敬業、具備高尚職業操守的非統考科目教師。這種挖掘亮點、表彰激勵的做法大大激勵了教師團隊的工作熱情,逐步形成了以“奉獻、大愛、儒雅、感動、包容、分享”為核心的價值觀。
愛心基地,拓展“大愛”范圍
2008年起,儒中分別在韶關乳源古母水中心學校、韶關樂昌沙坪中學、河源市博雅小學、福利院、監獄等地方建立德育教育基地。學校組織了九批師生、家長共320多人次前往韶關乳源古母水中心學校和韶關樂昌沙坪中學的德育實踐基地開展體驗活動。讓教師、學生和德育實踐基地的師生一起參與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的“四同”實踐活動,到學生家庭家訪體驗。
初二(7)班的梁志榮同學到基地參加實踐活動回來的當天,第一次自己洗衣服、第一次幫家里拖地板、第一次幫父母盛飯,他的父母非常感動,對父母、對老師的態度也從原來的動不動就頂撞變為尊敬,學習成績突飛猛進。教師們回來后都感慨萬千,爭相把自己的經歷與同事分享,愛心更濃了,工作更積極了,身心更健康了;家長們紛紛從財力、物力、人力等方面支持,甚至不少家長積極主動報名與孩子一起參與,共同體驗生活。
此外,儒中還成立了師生、家長義工隊,利用雙休日或節假日時間上街打掃衛生、義務指揮交通,到老人院陪老人聊天、打掃衛生等。同時,學校還根據學生的家庭實際情況,聯合各社區和村委會,成立家長學校,并組織成立了家庭教育講師團,定期對家長進行培訓,指導家長教育學生的方法和策略,將仁禮大愛教育通過家庭的方式逐步向社會延伸。由于家長學校效果明顯,儒中先后被評為“全國優秀家長學校”和“佛山市示范性家長學校”。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