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俊豪


[摘要]目的 分析骨科創傷術后患者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措施。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于2011年8月~2016年8月進行骨科創傷手術的128例患者其臨床資料,依據不同的干預方法隨機分為臨床預防組(物理預防)以及混合預防組(臨床與藥物預防),每組各64例,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方法的預防效果。結果 術后混合預防組患者的深靜脈血栓發生率18.8%要明顯低于臨床預防組的65.6%,且治療總有效率96.9%顯著高于臨床預防組的64.1%,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骨科創傷手術患者采取預防性舉措可有效控制其下肢深靜脈血栓并發率,在臨床常規預防的基礎上采用藥物預防以及血栓治療的方法,可使患者取得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關鍵詞]骨科創傷術;下肢深靜脈血栓;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7)04-170-03
在骨科創傷術后,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數量會有所升高,同時血液粘稠度也會升高,骨科創傷會影響到患者體內的上行血液流速,受到阻滯也會使下肢血流流動速度減緩。這些種種因素都易在術后誘發患者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不利于患者的恢復。為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本研究就對患者在骨科創傷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進行分析?,F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于2011年8月~2016年8月進行骨科創傷手術的128例患者其臨床資料,排除惡性腫瘤以及機體伴有其他臟器疾病者,隨機分為臨床預防組與混合預防組,其中臨床預防組患者64例,男40例,女24例,年齡21~65歲,平均(32.4±2.3)歲;混合預防組患者64例,其中男42例,女22例,年齡21~63歲,平均(31.5±2.1)歲。兩組資料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皆行骨科手術進行治療,臨床預防組在手術過程中采用物理預防的方法,具體措施為:對患者的手術處理應動作輕盈,注意對盆腔周圍的靜脈進行保護,避免出現靜脈內膜,同時避免術后患肢壓迫到血管,應將患肢抬高,以此來促進靜脈血液的回流?;贾陌褂脧椓噹?,術后盡早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下肢訓練,加強肌肉鍛煉,促進血液回流。另外,混合預防組患者手術過程中在上述基礎上予以藥物預防方法,具體為:(1)手術之后12h常規行低分子肝素鈉皮下注射,如果患者伴有血小板減少或者是凝血障礙等病癥,則可以在手術之前、手術之后使用維生素K作為拮抗劑,對其凝血酶進行良好控制,控制的時間應掌握在2~2.5s左右。(2)術后1~2周,做下肢血管彩超,探查下肢血栓的位置。取患者仰臥位,探查其髂、股靜脈,再取患者仰臥位或者斜臥位,對小腿靜脈、胭靜脈進行檢查。超聲觀察血管內徑、管壁與管腔內回聲、周圍結構,對血栓的大小、栓塞大小程度進行記錄。
1.3觀察指標
(1)手術后,對兩組患者深靜脈血栓發生例數以及血栓位置進行比較。血栓發生于小腿靜脈者為周圍型,髂、股靜脈的血栓為中央型,大腿與小腿靜脈皆有血栓為混合型。(2)療效評價:患者患肢并未出現腫脹問題,活動基本恢復正常,患肢周徑差在1cm以內為顯效;患者下肢仍伴隨有沉重感,但是較之于治療前癥狀有顯著的減輕,腫痛情況減退,患者患肢周徑差在1~2.5cm左右為有效;經下肢靜脈造影可見患者深靜脈基本恢復順暢,但臨床癥狀的緩解不是非常顯著為好轉;患者患肢臨床體征并未見有顯著的改善,經下肢靜脈造影可見靜脈并沒有通,此為無效。
1.4統計學處理
數據以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情況比較
術后混合預防組患者的深靜脈血栓發生率18.8%要明顯低于臨床預防組的65.6%,經檢驗,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最終治療效果的比較
混合預防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6.9%顯著高于臨床預防組的64.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在骨科創傷術之后,患者血液之中會增添很多血小板,同時血液處于高凝的粘稠狀態下、血流循環緩慢,會導致下肢顯現出深靜脈血栓。一旦下肢出現深靜脈血栓,患者患肢中的血液供應、流動便會出現障礙,一方面使患肢中的皮膚色素沉著,另一方面還會使患肢出現間歇性的腫脹及跛行問題??偨Y導致下肢顯現出深靜脈血栓的因素,可以歸納為:(1)血液高凝而且粘稠;(2)血流循環速度變慢;(3)下肢有制動現象。通過合理的預防,可以使患者在骨科創傷術后快速康復,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臨床已有研究表明,在進行骨科創傷手術之后,較之于創傷前,患者的血液粘稠度會相應增高,如果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患者下肢的血液循環與肢體血液供應,有些患者還會伴有發生患肢色素沉著。當下肢神經靜脈血栓發生脫落之后,還可能會誘發患者發生腦栓塞、腦梗塞等并發癥狀,繼而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如果血栓長時間發展不脫落,還會導致患者的下肢皮膚發生潰瘍、皮炎或者是間歇性跛行等后遺癥。針對于此,如果在臨床治療時不能予以有效的舉措,則直接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降低其生活質量,所以,采取積極、有效的舉措來避免骨科創傷術后患者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保證患者預后狀況得到改善的關鍵舉措。
對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性處理舉措,旨在通過對患者使用藥物抗凝治療,術后督促患者盡快進行康復治療等方法,來改善其血液凝集的狀態。提出預防性的處理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骨科創傷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情況。
在對患者采取預防舉措的時候,應注意以下幾點事項:(1)止血的止血帶使用時間不宜太久,且不能予以很大的壓力,應注意對手術時間的控制;(2)若患者在骨科創傷術之前便伴有高凝的血液狀況,應使用抗凝藥先對其粘稠度進行改善;(3)術后盡早引導患者進行運動、鍛煉,這樣可以使患者的下肢肌體實現快速、自主的收縮,有利于其下肢靜脈順利回流。
本次研究同樣得到這樣的結果,術后混合預防組患者的深靜脈血栓發生率18.8%要明顯低于臨床預防組的65.6%,經檢驗,兩項數據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混合預防組患者發生的12例下肢深靜脈血栓中,有4例為中央型、2例為混合型、6例為周圍型,臨床預防組發生的42例下肢深靜脈血栓中,中央型、混合型與周圍型各為8例、22例與12例。從該結果也可以看出,對骨科創傷術患者采取預防性的舉措可降低其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另外,混合預防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6.9%顯著高于臨床預防組的64.1%(P<0.05),這也進一步表明采取積極的混合預防舉措,有利于促進患者的快速康復。
總的來看,對骨科創傷手術患者采取預防性舉措可有效控制其下肢深靜脈血栓并發率,通過臨床常規預防、藥物預防以及血栓治療的方法,可使患者取得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