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靜
摘要:網絡環境對大學生的心理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既有積極性又有消極性,本文主要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探究分析,希望可以對其具體的影響進行了解,并就其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網絡環境 大學生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 實施途徑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8-0129-02
目前,高校已經逐漸提升了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大多數高校都已經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其教學內容。基于信息網絡環境的時代背景之下,高校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進行正確的引導,構建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以為對其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一、基于網絡環境背景之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1)好奇心理。當前大學生自身的人生觀、價值觀并不穩定,還處于一個不斷完善與優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很容易受到影響。網絡作為新事物,對大學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大學生會通過網絡進行各種知識的探究與分析,但是網絡環境中存在的信息良莠不齊,學生很容易受到其中不良因素的影響。
(2)情感需求。大學生處于人生的重要階段,其生理與心理都具有一定的情感需求,網絡環境恰恰為其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平臺,學生會通過虛擬世界獲得一定的情感慰藉,如果不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就會導致大學生對其過度依賴,從而影響大學生的正常人際交往。
(3)自卑不滿。在經濟發展缺乏平衡的狀態之下,大學生自身家庭狀況以及經濟水平的差異,導致學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學生就會通過虛擬世界尋求慰藉,釋放情感,通過這種代償的形式獲得心靈的解脫。同時當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各種不公平遭遇、誤解以及壯志難酬等狀況的時候,學生便通過網絡對其進行彌補,這種狀況導致學生對現實與虛擬無法進行有效區分,是不利于學生今后的成長與發展的。
(4)娛樂冒險。現階段,各種基于電子媒介的娛樂方式,往往加入一種隱性的賭博形式,學生如果辨別能力較為匱乏,就會導致其養成不良的嗜好,這種狀況對于學生今后的成長與發展來說無疑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二、網絡環境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產生的影響
基于網絡環境背景下開展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相關心理健康教育人員利用各種網絡平臺開展心理知識講解、心理問題剖析,此種方式可以加強對大學生的引導,使學生重新認知自我,探究自身價值能力,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網絡心理健康教學模式在實踐中具有一定的價值與意義,有效地沖破了時空的制約與限制,通過各種信息資源共享的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宣傳的活動,進而有效促進學生積極發表言論、吐露心聲,使心理健康教育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其在實踐中對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進行完善,具有一定的教學價值與意義。
所以說,網絡環境對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模式以及行為習慣的養成有著巨大的影響,同時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也有一定的沖擊。其具體表現如下:
(一)積極影響
網絡環境對一些應用傳統心理健康教學模式無法解決的問題進行了有效的完善,學生從自身的具體狀況以及實際需求出發,有針對性地進行網絡求助。此種模式可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效果,對于傳統心理教學模式進行了有效的彌補與完善。在實踐中此種模式具有一定的信息性,通過快捷的、即時性的信息可以有效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跨越了時空的限制,真正做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發展。可以說其為今后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明確了方向,是新時期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學的重要途徑以及措施,是對傳統心理健康模式的有效補充。其具有教學模式的拓展、教學資源的整合的實際教學效果,有效滿足了各種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需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體性,有效增強了整體的教學效果,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警示功能,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奠定了基礎。
(二)消極影響
網絡具有雙面性,其在發揮自身效能與優勢的同時勢必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這是網絡的一種內在缺陷。這一問題也給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帶來了不良影響。基于被教育的人員來說,網絡的存在導致其心理問題的復雜性。主要就是因為現階段的網絡技術以及管理尚待完善,其在發展中具有一定的制約性。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中受到各種信息的影響,其中一些不良信息會對學生的思想觀念造成一定的侵蝕。同時對于教師來說,網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難度,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學校的教育能力。同時由于一些教師網絡技術操作能力較為欠缺,導致其無法有效地應用各種技術手段開展教學,就會導致其無法利用網絡模式進行信息溝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工作開展的難度。
三、基于網絡環境背景之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一)創新網絡環境背景之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現階段,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實踐中,要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之上,應用各種現代化教學模式,通過網絡技術手段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干預,進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對此高校要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在傳統教學模式中融入一定的現代化教學理念,對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學觀念進行有效的融合。在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中,要對學生的具體狀況以及特征進行系統的探究,了解其發展的內在規律,進而構建一個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契合的網絡教學環境。同時,基于網絡環境開展的心理教育的過程,不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要充分發揮其優勢,對其進行深入的探究分析,進而提升整體教學的連續性。在學生出現各種狀況與問題的時候,通過傳統的面對面方式開展教學,輔以網絡教學模式對其進行疏導,可以取得顯著的效果。對此教師要充分地融合二者,通過優勢互補的模式,全面有效地促進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
(二)構建系統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基于網絡環境之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的、龐大的教學工程,其在實踐中不僅僅要通過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以及內容對其進行指導,也要通過系統的規劃分析構建一個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統,明確教學的重點內容,設置一個全方位多角度的網絡心理健康教學系統。對此教師要基于大學生的實際需求,構建一個具有一定吸引力的網絡心理咨詢室,教師從現實以及虛擬的兩個維度對學生提供各種心理咨詢服務,進而真正做到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
同時,高校也可以在網絡上設置相關心理健康課程,讓學生基于自己的實際需求進行個性化的選學,進而構建一個完善的心理系統。
(三)構建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網絡隊伍
基于網絡教學環境中開展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師要在科學的心理健康理論指導之下,不斷提升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重視,對其加強培訓與指導,進而提升其網絡技術的應用能力,不斷豐富其教學模式。這樣可以基于大學生的具體思想、情感以及生活實際等相關方面對大學生提供系統的指導,充分發揮網絡教學的效能。同時,教師也可以依附網絡資源構建一個網絡互助小組,通過在小組中分享自身的想法與觀念,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加強對學生的感知能力以及自我調節能力的培養。
四、結語
基于網絡環境之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實踐中具有復雜性、虛擬性的特征,其相關教育對象范圍在擴大,具體的教育途徑也在逐漸拓寬。對此,教師要基于現階段大學生的具體心理狀況,根據網絡環境的具體特征,通過科學的手段,不斷對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洪健.輔導員如何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12).
[2]陸建蘭,李憲倫.網絡話語影響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新模式探研[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
[3]彭艷.網絡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6(12).
責任編輯:楊國棟